菲利普·罗斯小说的记忆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dairui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是当今美国文坛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保持了旺盛的创作精力,著述颇丰。在罗斯的小说里,不少主要人物沉浸在对往事的冗长回忆和讲述之中。以往的罗斯研究往往将这一独特的现象与自传的考察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记忆的多样性及其承载的社会、历史和伦理价值。鉴于此,本论文借助记忆研究的相关理论来研究小说人物记忆是如何形塑和重构族裔身份、民族身份与个人身份,又是如何彰显作者本人的政治或伦理主张等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作者各个时期主题和风格上的转变。本论文按照时间顺序,将罗斯的创作历程大致分为犹太主题创作、美国主题创作和“晚期”创作三个时期,并分章讨论作者在各个创作阶段所呈现出来不同的记忆范式。罗斯采用多样的形式来再现记忆,这不仅与他所处时期的社会历史语境紧密相连,也与他的写作主题和技巧的嬗变密切相关。因此,三章之间不仅独立成章,也彼此关联。“导论”梳理了“记忆”这一概念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并对本论文中记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建立起罗斯小说与不同记忆样态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以罗斯犹太时期创作的作品《狂热者艾利》和《鬼作家》为核心,探讨小说对大屠杀文化创伤记忆呈现出从压抑、遗忘到移置、戏仿的不同表现方式。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屠杀真相被层层揭露,美国犹太人面对这一种族创伤记忆的态度历经一系列的变化,罗斯通过小说敏锐地捕捉到美国犹太社区对大屠杀记忆从拒斥到固着的转变过程。面对创伤记忆的复现,他们从最初的麻木和压抑中渐渐苏醒,大屠杀的创伤记忆逐渐成为战后美国犹太人构建身份意义的主要因素。《狂热者艾利》中的主人公艾利摇摆于大屠杀记忆的在场和离场之间,最终不得不以疯癫来反抗美国犹太社区对大屠杀记忆的失语和沉默。《鬼作家》通过对有关大屠杀最广为流传的文本《安妮日记》想象性移置来审视犹太社区对大屠杀记忆日益固着的现象。在此过程中,罗斯既批判了战后不久美国犹太社区的集体失语与沉默,又对美国犹太人对大屠杀的滥用和政治化表示不满。第二章以“美国三部曲”中的《美国牧歌》和《人性的污秽》为观照对象,从性别和种族角度研究罗斯的美国主题创作,对以“美国梦”为核心的美国文化记忆的回应和解构。在罗斯看来,“美国梦”这一构建美国身份的文化记忆奉行自由、平等以及向上流动的观念,但就其实质而言却是一个被性别化、种族化的神话。小说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后,将目光投向美好而虚幻的过去,试图从过去找寻那个逝去的“美国梦”。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一系列政治运动所具有的毁灭性都体现在罗斯笔下的一个女性——梅丽的身上,她让以莱沃夫为代表男权的“美国梦”走向终结,美国人集体陷入感伤的忧郁之中,并转向最能体现“美国梦”价值的20世纪50年代寻求情感的慰藉。对于冒充犹太人的科尔曼来说,他通过虚构身份来实现“美国梦”,却因一个涉嫌种族歧视的言词而破灭,这使他不得不转向怀旧,并通过重复和表演过去来反叛种族化的“美国梦”。“美国梦”也正是经过反复修正才得以进入美国民族的文化记忆之中,文化记忆反过来又不断强化“美国梦”。第三章讨论罗斯风格发生转变的“晚期”创作。“晚期风格”这一批评概念最早由阿多诺提出,并由萨义德进行阐发,指的是一些伟大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晚期其创作和思想表现出一种新的风格。进入21世纪后,罗斯小说中那些常见的辛辣元素渐渐减少,直至最后消失殆尽,对自我记忆和伦理的关注则成为罗斯“晚期风格”一个重要的特点。与罗斯前两个时期关注宏观的文化记忆对个人的影响不同,罗斯“晚期”创作将关注点投向个人生存境况,聚焦处于权力压制而被边缘化的个人(老年人、病人等)的生存境遇,采用忏悔内省的方式来呈现个人对过去的记忆。《垂死的肉身》、《凡人》和《罪有应得》三部小说的主人公通过对自己过去的忏悔来讨论欲望、死亡和疾病等具有普适意义的主题,并以此彰显罗斯的伦理价值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在罗斯的晚期创作中,大屠杀的记忆碎片再次在他的作品中出现,这可以解读为作为犹太人的罗斯对犹太过去的回归。罗斯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历经了三个各具特点的创作时期,体现了他从犹太作家、美国作家到步入老年作家的转变,这种转变无疑受到作者身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作者自身年龄、身体状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是也体现了罗斯自始至终不变的文学和道德追求。罗斯笔下复杂的记忆形态凝结着他对犹太身份、美国身份和个人存在的严肃思考。从记忆的角度来考察罗斯的小说,不仅能为罗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为探讨其他文学文本中的记忆书写提供了理论范式。
其他文献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工艺和器件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研究新材料、开发新结构成了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近来,由于具有特殊的结构和物理特性,二维材料为实现新型纳米电子和光电子器件提供了机遇。作为现代(光)电子器件最基本的元素,掺杂的半导体对于在二维层状材料中复制硅基器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二维材料原子层薄的特点使得它难以通过传统的离子注入法进行掺杂,进而阻碍了二维器件的发展,如何实现
动力系统是Poincare等人在经典力学和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的研究中提出的概念,在众多学者的倡导和推动下,该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并在天体力学、数值计算、量子力学、理论物理、微分几何等多个学科领域中有着广泛应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S.Aubry与J.Mather在正定哈密顿系统的研究之中各自独立发展了一套整体变分法,并由J.Mather推广到高维Tonelli拉格朗日系统,我们现在称为Aubr
SL(2,R)cocycles是动力系统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由于其丰富的动力学性质以及与算子谱理论广泛的联系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研究SL(2,R)cocycles的动力系统性质和广义Harper算子的谱结构。在第一章中,我们简要介绍了 cocycle的基本动力学概念和性质,包括Lyapunov指数和旋转数的定义以及可约性和双曲性。然后我们介绍了一些拟周期Jacobi算子的谱理论
Ramsey定理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1930年,由英国数学家及哲学家E.P.Ramsey提出,并且至今依然让图论和组合方面的很多学者为之着迷.它研究的是一个充分大的结构里给定子结构的存在性问题,它印证了完全无序是不可能的.Ramsey理论的思想和方法在代数学、信息论、逻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应用.很多诸如N.Alon,P.Erdos,J.H.Spencer和E.Szemeredi这样
二次丢番图方程是数论中经典又活跃的研究课题。拉格朗日在1770年证明的四平方和定理断言每个自然数(即非负整数)都可以表示成四个整数的和。本文研究自然数的二次多项式表示以及有限域上与平方元有关的置换问题。首先我们研究通用的二次多项式。对整系数二次多项式f(x,y,z)如果每个自然数都可以表示成f(x,y,z)(其中x,y,z为整数),我们就说f是通用的。我们利用了二次型算术中的Siegel-Mink
“新城”即元末朱元璋在南京所建的吴王之城,它是南京城市史及城市考古研究者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座城池。说熟悉,是因为《明太祖实录》中提及“新城”的一则史料被学界大量引用,奉为经典,成为明代南京城建研究最重要的史料来源。说陌生,是因为在对这条关键史料的解读中,由于《明史》相关记载的干扰使得“新城”地位被抹杀,一些学者将其等同于《明史》中的“改筑应天城”,进而迈向明南京城墙及都城营建研究的领域,很少有人再去
本文中,我们考虑n维拟线性波动方程的柯西问题(?)和下述初边值问题(?)的光滑小值解的长时间适定性。这里n=2,3,(?)和(?)分别代表时空导数和达朗贝尔算子,O=Rn\K,K是一个带有光滑边界的紧致凸的障碍物,v是(?)上的单位外法向量和ε>0是一个小参数。通篇文章中我们用爱因斯坦求和约定,也就是,重复的希腊字母α,β,γ,…指的是从0到n求和。由于我们考虑问题(0.0.1)和(0.0.2)的
本文以钱大昕治元史之力作《元史氏族表》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史源、学术评价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主要有三点预期:一是通过校勘得到一个较好的整理本,二是考订《氏族表》的史源,三是评价《氏族表》的时代局限与当代价值。本文写作的难点,一是如何在乾嘉时期的历史语境下考察《氏族表》的写作及成书,二是站在今日学术发展的角度对《氏族表》进行评价。鉴于此,需要综合运用文献学、史源学和元史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在篇章结构上,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电子元器件朝着微型化、大规模集成化和低能耗化的方向发展。然而对于传统半导体基电子元件,由于光刻工艺、材料尺寸、散热以及量子隧穿效应等问题,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单位元器件密度增长逐渐放缓,不再符合摩尔定律。因此,各类新型电子元器件被广泛的研究。其中,自旋电子学器件具有低功耗、高性能以及非易失性等特点,且能够和现有半导体基电子元件协同工作,因此自旋电子学器件及其薄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部2017年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如何在课堂上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成为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收集有关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学-评一致性的书籍、期刊、博硕论文等,先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布卢姆教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