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环刺螠生物扰动对浅海养殖水域沉积物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myc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水养殖是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沿海地区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但无序的、高密度的养殖活动也对近海生态环境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沉积物中有机质累积、生物群落结构改变等。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ntegrated Multi-Trophic Aquaculture,IMTA),通过科学地整合不同营养级生物,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持了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为实现规模化海水养殖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然而,目前已构建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尚存在级联效率较低,尤其是底栖生物功能群适宜种类少等“短板”,亟需开发新的底栖生物种类实现系统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选择经济和营养价值高且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单环刺螠(Urechis unicinctus)作为目标种类,通过解析单环刺螠生物扰动能力、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营养盐交换通量的影响、氮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响应等,阐释单环刺螠生物扰动对沉积物氮循环过程的影响和机理,探讨其对底栖环境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为尝试将单环刺螠作为底栖生物功能群种类纳入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系统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缓变和骤变对单环刺螠生理代谢的影响采用实验室内循环水槽控温实验,设置4个温度梯度(5℃、10℃、15℃、20℃),研究了不同温度处理单环刺螠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并对温度骤变处理下单环刺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5℃、10℃、15℃、20℃温度条件下单环刺螠的排氨率分别为0.17、0.05、0.06、0.14μmol·g-1·h-1。相关酶活性的结果表明,温度骤变组CAT的活性于3 h~6 h达到最高,随着时间增加,酶活性呈负相关。5℃骤变组的MDA含量在3h时达到最高,从总体上看,相关酶活性较低。温度骤变没有显著影响单环刺螠的生理代谢和生化活动。2.单环刺螠生物扰动对沉积物颗粒垂直分布的影响利用直径0.5~0.6 mm玻璃珠作为示踪颗粒物,研究了单环刺螠对沉积物颗粒的扰动作用。单环刺螠分为两种规格(湿重),小规格(10~15 mg/尾)和大规格(1.5~1.8 g/尾)。表层沉积物示踪颗粒在不同深度的分布的结果表明,迁移深度与单环刺螠的规格呈现正相关,且随着迁移深度增加,示踪颗粒数显著下降。沉积物7 cm深处示踪颗粒的结果显示,经过扰动,在垂直方向发生向上和向下的迁移。单环刺螠规格与向下迁移深度呈现正相关,与向上迁移呈现负相关。3.不同温度下单环刺螠生物扰动对营养盐扩散通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单环刺螠生物扰动对营养盐扩散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温度的增加,处理组NH4+扩散通量分别增长了97%,47%,55%;处理组总溶解无机氮(DIN)扩散通量分别增长了40%,46%,55%,不同温度下的DIN随着温度升高呈正相关。所有处理组的NH4+扩散通量均表现为由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作为沉积物-水界面的源。单环刺螠的排氨作用在5℃、10℃、15℃中分别占NH4+扩散通量的2%、1%、5%,对NH4+扩散通量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单环刺螠的生物扰动作用。4.不同密度单环刺螠生物扰动对营养盐扩散通量的影响采用室内实验生态学方法探究了单环刺螠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水界面氮磷扩散通量的影响及其持续性。结果表明:处理组DIN扩散通量变化范围为10.6~765.3μmol/(m~2·d),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处理组的DIN扩散通量分别提高了57%、76%、88%。NH4+是DIN的主要贡献者,对DIN的贡献在低、中、高处理组中分别占55%、65%、80%。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密度组的平均NH4+通量分别提高了39%、111%、257%,与低、中密度处理组平均NH4+通量相比,高密度处理组分别提高了43.7%、23.6%。在第2至第10天,NH4+通量处于持续增加的趋势。处理组PO43-通量变化范围为-7.85~6.42μmol/(m~2·d),第2至6天,处理组PO43-通量处于持续增加。单环刺螠的生物扰动能够持续的促进DIN由沉积物向水体中的扩散,且存在明显的密度效应。5.单环刺螠生物扰动对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为了探究单环刺螠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对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组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总量的46%以上,为沉积物的优势细菌,低密度处理与对照组共有物种5513个科,独有物种62个科,增加了279个科,高密度处理组与对照组共有5460个科,独有131个科,增加了302个科。在所有样品都发现了氨氧化细菌(Nitromonas)、氨氧化古菌(Nitrosopumilus)、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itrospina)。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氨氧化细菌(AOB)的相对丰度显著减少(P<0.05),氨氧化古菌(AOA)显著增加(P<0.05),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几乎没有变化,与氮循环过程相关的功能基因在高密度处理组中最为丰富。单环刺螠的生物扰动使沉积物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更加复杂,研究结果为深入认识单环刺螠生物扰动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其他文献
生存性状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中一般用生存状态和生存时间来描述,由于这两种表型均不服从正态分布,传统的线性混合模型关联分析不适用于该性状的数量性状核苷酸(Quantitative trait nucleotides,QTNs)定位。因此,在实际的生存分析过程中,往往采取将参数和半参数模型镶嵌到数量性状框架内的方式,达到定位生存性状
学位
鳢是我国传统优质鱼类,主要是养殖的种类为乌鳢(Channa argus)、斑鳢(Channa maculata)和杂交鳢。杂交鳢是乌鳢,斑鳢杂交获得的子代,生长快,成活率高,易驯食膨化颗粒饲料养殖。近年来,随着杂交鳢养殖逐渐在全国推广开,良种选育成为了全雄杂交鳢养殖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可应用于乌鳢、斑鳢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及家系亲子鉴定等方面,为良种选育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学位
莱州湾是渤海三大湾之一,其近海产业是山东省海洋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莱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沿岸有小清河、黄河、潍河等数10条入海河流,是莱州湾化学污染物陆源污染中主要途径来源。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莱州湾沿岸东营、潍坊、烟台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莱州湾生态环境开始逐步恶化,主要体现在氮、磷营养盐比例严重失调、富营养化状况严重、部分海域容易引发赤潮以及生态功能正在逐渐减弱等方面。因此对莱州湾氮、磷、COD三种主
学位
中国大鲵(Chinese Giant Salamander,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随着大鲵人工养殖的快速发展,疾病对大鲵的危害也愈发严重,其中,大鲵虹彩病毒(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GSIV)感染引起的大鲵虹彩病毒病危害最为严重,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先天免疫系统在抵御病原入侵,保护机体免受
学位
“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全篇的中心命题。中国式现代化的切实推进必然包含法治现代化,在法治现代化中,行政法治的现代化不可或缺。以法哲学为基础的整体系统观的引入,为法治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方法论。中国行政法治现代化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牢固的实践根基、高远的价值取向。基于整体系统观的方法论视角,为推进中国行政法治现代化建设,在宏观层面上需从“理念引领—顶层设计—模式塑造”三个维度升级行政法
期刊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又名沟鲶由北美洲引入中国后其养殖量直线上升,至今已成为国内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养殖数量攀升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生存环境的不适,疾病频发、产量下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斑点叉尾鮰的健康养殖。其中清晰病原菌与宿主之间的互作机制以及斑点叉尾鮰免疫分子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这将为寻求病害防控方法奠定基础。病害一直以来都是限制鱼类健康生长的主要阻碍。鲁氏耶
学位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近年来,受人类活动的干扰,长江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了严重破坏。本文构建了针对长江口特殊生境的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和生态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并分别使用了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生态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和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方法(试行)评价长江口生态健康状况,以期明确长江口生物完整性现状,为长江口资源保护和生境修复提供理论基础。通过三种评价体系间的比较,探求了长江口指示生物类
学位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原产于中南美洲太平洋沿岸,于20世纪末引入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水产经济养殖品种之一。因其生长快、肉质鲜美、抗逆性强的特性,养殖经济效益显著,与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并列为世界三大养殖对虾品种。凡纳滨对虾属于变温动物,且
学位
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是中国重要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体色是黄河鲤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但是近年来在黄河鲤养殖过程中频频出现体色异常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黄河鲤的经济价值。因此,对黄河鲤体色的分子遗传机制进行探索迫在眉睫,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了探索黄河鲤体色异常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正常(黑色)和异常
学位
黄鳝(Monopterus albus)是我国重要的高经济价值淡水养殖鱼类,2017年统计产量是38.6万吨,基础产值为270亿元,主要分布在湖北、江西、安徽以及湖南等省份。黄鳝养殖过程中易爆发大规模疾病,给黄鳝养殖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免疫器官是免疫作用发挥的前提和重要场所,不同鱼类其免疫器官的发育时间节点及方式也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外对硬骨鱼类免疫器官形态发育的研究已有许多报道,但关于黄鳝免疫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