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治理平台赋能社会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62594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二十大强调,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数字技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重要战略。随着数字技术持续发展和社会治理边界不断拓宽,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政府治理碎片化、政社共治低互动和社会自治弱参与的困境。数字治理平台作为一种新的治理工具,是如何赋能社会治理,并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有效性?已有研究认为,数字治理平台在应急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可以实现社会治理手段的全新变革,可以拓宽公民参与渠道,推动社会治理转型。但少有研究关注数字治理平台赋能社会治理的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更没能针对社会治理的不同模式提供一个整体性的解释框架。基于此,本文在整体性治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的基础上,搭建数字治理平台赋能社会治理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数字治理平台可以通过整合机制、合作机制和参与机制破除治理碎片化、共治低互动、自治弱参与的治理困局,赋能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进而实现社会治理活力迸发和稳定有序的有机结合,提升整体治理水平。基于对“浙里兴村共治社”“微嘉园”“多彩公益圈”三大数字治理平台的多案例实证研究,本文发现,数字治理平台可以通过赋能效应,实现社会治理效能的整体性提升。同时,数字治理平台赋能社会治理存在模式差异,针对不同的社会治理模式,数字治理平台赋能的路径机制也有所不同:数字治理平台通过整合机制实现政府管控精准有力,以合作机制推动政社共治互动有序,以参与机制提升社会自治积极参与。这既从宏观层面为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提出了普遍性的解决方案,又从微观层面探讨了不同治理模式下数字治理平台赋能机制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政府应充分运用数字治理平台实现政府数字化转型,提高整体智治水平;政府需要搭建面向社会的共治平台,打通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壁垒,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创新互动形式,推动政社共治;同时,企业、社会组织与公民等社会力量应积极通过数字治理平台参与社会治理,行使治理权利,提升公民责任感,加强社会参与。
其他文献
目的: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isononyl phthalate,DINP)是一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现有研究证明暴露于一定剂量的DINP对大脑、肝脏、肾脏、肠道、卵巢以及雄性子代发育均有不良影响。DINP可导致男性生殖系统损伤,然而其具体分子机理尚不清楚。本课题拟通过研究DINP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TM3)的毒性作用及其可能发生机制,为评估DINP对雄性生殖的毒性作用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发展和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作为城镇化空间格局的重要战略组成部分,都市圈正愈发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服务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政府在都市圈治理和发展中扮演极其关键的角色,府际协作更是深化都市圈区域合作的先手棋。探究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的府际协作思路和发生机制,对于破解都市圈发展瓶颈、提升都市圈竞争力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杭州都市圈为例,基于府际关系理论、协同
学位
垃圾分类不仅关系到居民的日常生活,更是对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垃圾分类的实践较西方起步较晚,前期以政府的控制和强化作为落实垃圾分类政策的基础性力量,但伴随着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意识的觉醒,尤其是社区内部多元化的社会组织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体以非制度化行为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由此形成了多样化的垃圾分类机制,产生了不同的效果。当前城乡社区的垃圾分类涵盖三种治理机制,分
学位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问责成为推动疫情防控责任层层落实的重要利器,各级党委政府和纪委针对疫情防控中出现的各类失职渎职问题展开火线问责,展现了强大的震慑作用。然而,随着问责压力陡然上升,随之出现的是采取各种方式规避责任的官员及其行为,基层政府避责行为开始滋生蔓延。避责行为,是政府官员在履责过程中为规避责任或减轻问责而采取的特殊行为,在疫情期间逐渐演变为一种普遍现象,引起广泛关注。基于疫情背景下问责制度的
学位
<正>在我国葡萄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果实病害的发生与葡萄的种植如影随形,成为制约葡萄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加大了在农业方面的研究力度,葡萄体系在果实病害研究和农药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大量的化学药剂投入,致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危害日益猖獗,农药滥用问题突出,农田环境污染严重,葡萄果实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堪忧。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
期刊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全球纷纷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布局引导产业发展、技术迭代和人才培养。产业变革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目前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在“量”与“质”上有一定积累与发展,但在供需、能力匹配方面仍存在缺口。为缓解人工智能领域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近年来,国内高校陆续开展了大量的实践与改革探索,形成了一大批值得总结的经验,但高校对人工智能领域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及相应的方案设计
学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