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于多节段颈椎疾病的手术治疗,常常首选后路减压手术,如椎板切除术和椎板成形术。但传统的颈椎板切除术、颈椎板成形术需将颈椎棘突和附着在其上的棘上、棘间韧带全部或部分切除,破坏了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完整性,术后常并发生理曲度改变、运动范围减小、术后再关门、轴性症状等。在传统术式基础上开展的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可以有效减少上述并发症。已有实验研究表明,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颈椎板成形术较传统的椎板成形术,具有明显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优势。但目前尚未见到关于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双开门椎板成形术这两种术式生物力学方面的对比性研究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上述两种术式动物标本生物力学的测定,以比较两者的生物力学特性。本研究对新鲜羊颈椎标本进行生物力学试验,分别测量了完整标本、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标本,以比较三者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1、取24具新鲜、质量大小无明显差异的羊颈椎标本(C2~T2),随机分成三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将颈椎标本前方的肌肉全部剔除,保留其后方的肌肉、韧带及小关节囊;B组(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组):在A组标本方法处理基础上,行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C组(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组):在A组标本方法处理基础上,行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在标本的上下两端浇注相互平行的牙托粉平台,保证标本的两端分别位于牙托粉固定块的中心,保持两端牙托粉凝块平行并成一条直线,侧面标记两端牙托粉固定块的中心(即C2和T1脊椎的前后中点)和C5脊椎的前后中点。在国产WDW-5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进行标本测试,每组标本分别进行三点折弯试验、轴向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包括前方加压和后方加压)。在三点折弯试验、拉伸试验过程中,标本由前弓状态逐渐变直。三点折弯试验中标本变直时的位移,代表颈椎前弓弧线最高点到相应弦的垂直距离(以下简称前弓弧高),三点折弯和拉伸试验中导致标本变直的加载力代表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抵抗力,前压试验中最初的抵抗力也主要由颈后方韧带复合体提供。所以,试验重点测量、分析能反映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功能的数据。三点折弯试验和轴向拉伸试验记录:开始加载至10N时标本位移;标本侧面标记点(C2、C5和T1脊椎的前后中点)三点成一条直线时加载力的大小和标本位移;加载力达到100N时的位移。前方加压试验记录加载力达到10N、50N、100N时标本的位移。后方加压试验中记录50N时标本的位移。结果:三组羊颈椎标本生物力学实验结果如下:1、三点折弯试验中标本变直时的位移代表标本前弓弧高,A、B、C三组间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三点折弯试验中变直时的加载力代表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抵抗力,A、B、C三组间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拉伸试验中在变直时的加载力也代表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抵抗力,A、B、C三组间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压缩试验中前方加压最初的抵抗力也来自于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在前压10N时的位移,A、B、C三组间相互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抗颈椎前屈应力方面,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标本、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标本及完整标本三组间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组标本都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功能,都能很好地维持术后颈椎的稳定性。手术中保留或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结构的完整性,对于其发挥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对抗颈部前屈而产生的张应力、维持颈椎的稳定性、预防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