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土壤导热率参数化方案改进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xi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热性质控制了热量在土壤中的传递和储存,研究土壤热性质对于理解和模拟陆-气系统中的土壤热量状况与物质-能量交换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热特性,提高数值模式的模拟准确性,本研究选取黄土高原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草地,林地)为研究区域,以土壤热性质以及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对2014年7月至2015年1月(草地),和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草地和林地)两个时段的土壤热性质及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时间与空间变化特征。然后对典型降雨过程时段(2014年9月6日~12日、2018年8月20日~24日)及冻融过程时段(2018年12月~2019年2月)分析了其降水和冻融过程中土壤热性质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实测土壤参数对CLM5.0模式中的土壤导热率参数化方案进行了改进,并对2012年5~40cm深度的土壤温度进行了模拟分析与验证,主要结论如下:
  (1)草地区,土壤体积比热容和土壤导热率与土壤含水量有较好响应,土壤热扩散率不随土壤深度增加而线性增加,夏季的浅层土壤温度依次高于深层,秋、冬季深层土壤温度则依次高于浅层,冬季100cm的土壤温度始终为四层中最高,主要原因是深层土壤受地表变化影响最小。5cm层的土壤温度变化最显著。7月、9月和10月的10cm层土壤含水量出现了逆湿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降水引起的土壤含水量累积与蒸散作用综合决定的。
  (2)草地和林地区,太阳辐射对土壤热性质影响至少到了80cm左右;土壤热扩散率全年的变化波动很小,大部分时间保持着稳定的数值。草地的土壤热性质随深度变化的规律与林地不同,这可能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在还草之前耕种导致土壤结构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到土壤热性质的空间变化。草地的各层土壤温度整体上高于林地,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变化则相反,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10cm处的林地观测点出现一个相对湿层,这与林木的地上层结构(林冠截留)和林木根系深度有关。除80cm外,草地观测点的土壤含水量均值在各层均大于林地观测点,黄土高原人工林地对土壤水分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土壤向干化方向演变。
  (3)整体上,降水研究时段草地的土壤体积比热容和土壤导热率只在5cm和10cm这两层受降水影响,20cm及以下土壤受影响很小,5cm土壤热扩散率有相应波动;而林地观测点土壤体积比热容与导热率的影响只到20cm,40cm及以下影响很小。降水过程对土壤热性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由于林地土壤缺水状态比草地严重,因此降水对林地的土壤含水量影响更大。
  (4)冻结前阶段,草地和林地区域主要是由于土壤温度的降低使土壤向冻结状态转变,进而导致了土壤导热率的变化。对于冻融阶段,由融化向冻结转变时期的土壤导热率在相同的土壤温湿状态下,要明显高于2月份由冻结向融化转变时期的土壤导热率,草地观测点的土壤导热率主要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林地观测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要大于土壤温度。完全冻结阶段,草地及林地均是土壤含水量对土壤导热率的影响更大。
  (5)CLM5.0模拟的土壤温度比实际观测值偏低,平均偏低约2.7℃,ST+和CLM5.0均对土壤温度有较好的模拟,改进土壤导热率后的土壤温度模拟要优于原本的土壤温度计算方案,夏季土壤温度模拟结果最好,而温度较低时的模拟依然需要进一步改进。CLM5.0原方案和ST+均能准确反映土壤温度日变化中的峰值和谷值,ST+的日变化模拟结果更接近实测土壤温度,改进后的ST+在浅层土壤夜间的模拟有明显提高,深层土壤的日变化模拟结果有所欠缺,但相比CLM5.0模式的原方案有所改善。CLM及ST+均能反映出降水过程对土壤温度的衰减作用,而改进后的ST+接近实测的结果,浅层的土壤温度模拟结果优于深层,降水后阶段的模拟有明显提高。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面临复杂的大气复合污染问题:一是以高PM2.5浓度为特征的强霾污染;二是日益加剧的O3污染。PM2.5和O3污染不仅危害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日常生产生活,还影响着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PM2.5和O3污染不仅受人为排放影响,还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因此,探究我国PM2.5和O3污染的历史变化以及人为排放和气象场的分别贡献,分析二者的辐射和健康效应,对理解污染的演变机制和环
学位
云中的液态含水量、冰水含量以及粒子数浓度对气候变化,大尺度天气系统以及云的可播撒性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初边界条件的不确定性以及微物理方案的内在缺陷,云中微物理特征的准确预报仍然是一大挑战。集合预报方法是减少预报不确定性的有效途径。本文拓展了集合预报的应用范围,将集合预报技术应用于云降水物理以及人影领域。使用2018年5月21日太行山东麓的一次大范围层状云降水过程,与飞机观测资料进行对比
学位
生物质(森林、草原和农作物残留等)燃烧是大气中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可对全球气候、区域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我国华北平原地区(京津冀鲁豫皖苏)和东北地区(黑吉辽)是两大农作物主产区,农业秸秆产量丰富。农作物成熟收获季节,大量秸秆、种壳和残茬等残留物被露天焚烧并排放大量污染物,叠加工业和城市高强度的人为排放,容易引发局地或区域重霾污染事件,危害公众健康。  本研究通过中分辨率成像光
学位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社会和工、农业的发展,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及其前体物逐渐增多,这些物质在大气中又会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二次大气污染物。除了影响生态环境、对人体造成伤害之外,这些污染物也将通过影响地-气系统的辐射平衡,进而影响到气候及其变化。目前,对流层臭氧和气溶胶颗粒物已成为大气科学界关注的重要污染物。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简称IPCC AR5)指出,控制臭氧、颗粒物的
学位
陆面过程是是指发生在地球陆地表层(包括耕地、森林、草地、裸土和水体等下垫面)近地面的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它决定着陆地表面与大气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进而影响区域天气、气候乃至全球大气环流。近年来,陆面过程及其与气候的相互作用引起了全球科学工作者的普遍关注,并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地表反照率和土壤热传导率等地表参数及其参数化方案,是陆面过程模式能否准确模拟的关键。而陆-气之间水分与热量交
学位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全世界范围内频繁地发生洪涝、干旱等气候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变化影响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中国是气候灾害的高发区,农业、水利和防灾减灾等部门迫切的需要准确的短期气候预测信息,以科学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减小气候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短期气候预测早已成为国际
干旱半干旱区面积广阔,占到全球陆地面积的25%左右,是一种具有全球性的典型陆面类型,在各大洲几乎均有分布。中国约42%的陆地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中国干旱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很强,是欧亚大陆感热通量最强的区域。研究表明,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陆-气相互作用对东亚季风系统影响显著,该区域的陆-气相互作用不仅对中国的气候环境造成直接的影响,而且间接地对东亚地区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
蒸发是地表水从液态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来源,这种来源称之为降水蒸发源,可用来解释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变化。内循环降水率表征了某一地区蒸发对该地区降水的贡献,可作为陆气相互作用的重要指标。青藏高原是影响亚欧大陆水循环的关键地区,通过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对周边地区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降水量增加,而青藏高原本身也面临湖泊扩张、冰川退缩、植被变化等地表环境问题。因此对
学位
风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风在大气边界层中往往以不规则的、随机的湍流形式运动,边界层中的热量、动量、污染物等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输送与风有直接关系。了解大气边界层风场特征,可以更好地认识大气运动规律,为城市建设和风能及空气污染预报提供借鉴,而兰州由于其特殊的山谷地形和不利的扩散条件,冬季大气污染严重,因此增进兰州城区冬季低空风场结构的认识十分必要。  本文利用新型激光测风雷
学位
随着全球变暖,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发生强降雨、干旱和降水不足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尤其是在冰川覆盖的极地和高山地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其冰川覆盖面积仅少于南极、北极和格陵兰地区,是亚洲许多大河文明的重要源头,被称为“亚洲水塔”。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降水的变化,将影响下游几十亿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然而,青藏高原的气象观测站点主要集中在东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