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从组织社会学的立场出发,综合应用文本分析、深度访谈和调查表法等研究方法,以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群体为案例,就学科带头人作用发挥问题进行多角度社会学分析,讨论学科带头人对自身作用的认知与承诺、对自身作用发挥情况的质性描述、对社会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基于自身立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等。论文从国家期待、单位利益与个人动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物质因素、制度因素与文化因素以及传统权威、魅力权威和合理—合法的权威等四个维度深入分析和讨论了影响长江学者作用发挥的诸多社会因素,并基于这些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充分发挥长江学者在学科建设方面领导作用的政策建议。
论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是:长江学者个人作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学科带头人的个体素质,而且取决于他所在的学科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结构、制度与文化。以往高等教育领域有关学科带头人作用的研究往往从带头人个体的素质结构方面进行心理主义的解释,不能理解学科带头人作用的实质。要想理解学科带头人作用的实质,必须采取客观的社会学的视角。在学科组织内部,学科带头人身份的尴尬和制度性权威的缺失使得学科带头人事实上缺乏领导和管理一个团队的合法性,直接削弱了学科带头人在团队建设和团队工作方面的影响力。
论文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1.提高对长江学者的支持力度,提高该奖励计划在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2.5年的合同期限应该是最为合理的。3.提供一个明确的、适当的和有较强指导性的职责框架;4.在人事安排和研究生招生与培养方面“授权”给长江学者;5.以聘任合同为基础,加强对长江学者的考核;6.帮助学科带头人获得正式的“合理—合法的权威”,从而为他们行使学科领导职能提供制度基础。7.针对学科带头人开展“学科领导力”培训;8.增强学科带头人对于建设一流学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