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正交设计探讨针刺治疗贝尔面瘫亚急性期的优化方案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89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正交设计,探究不同针刺因素(针刺方式、针刺处方、针刺频率)的干预对治疗贝尔面瘫亚急性期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贝尔面瘫亚急性期提供最优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科门诊,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贝尔面瘫患者,共32例。本研究选取针刺方式、针刺处方及针刺频率三个因素,各选取两个水平,采用三因素两水平的正交设计,按照L8(2~7)正交表进行试验,共得出8种治疗方案。将32例贝尔面瘫患者按照就诊时间先后编号为1-32号,通过Excel随机法随机分为8组,每组各4例。各组均以毫针治疗为基础,按照正交设计得出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的评价时点分别为入组前、1个疗程后或治愈后、2个疗程后或治愈后,肌电图的评价时点分别为入组前、出组后。出组标准以面神经评价标准中的痊愈标准为主。出组后,未治愈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继续治疗直至患者痊愈,并记录总病程。评价指标采用相关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最终选出治疗贝尔面瘫亚急性期的最优方案。结果:(1)各组间比较1)治疗前,分别对各组间的性别、年龄、病位、耳后疼痛、入组病程、面神经功能评分、FDIP/FDIS评分、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查(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额肌)患健侧振幅比进行比较,采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各组间的各项评价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对各组间疗效进行比较:8组正交设计方案对贝尔面瘫亚急性期的治疗均有效,各组间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第1、2、3组分别与第7、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对各组间评价指标进行比较:8组正交设计方案均可改善面神经功能评分、FDIP/FDIS评分、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查(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额肌)患健侧振幅比及缩短总病程,采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其中各组间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改善分值(第2个观察时点)、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查(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额肌)患健侧振幅比改善比值及总病程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第1组对其影响显著;各组间的面神经功能评分改善分值(第1个观察时点)、FDIP/FDIS评分改善分值(第1个观察时点、第2个观察时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改善各项指标最优方案的选择1)治疗前,分别对各因素两水平间的性别、年龄、病位、耳后疼痛、入组病程、面神经功能评分、FDIP/FDIS评分、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查(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额肌)患健侧振幅比进行比较,采用相关统计学方法,各因素两水平间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改善面神经功能评分的最优方案:治疗1个疗程或治愈后,改善面神经功能评分的最优方案为:针刺处方选择基础方联合老十针方,针刺方式与针刺频率的选择无显著差异;治疗2个疗程或治愈后,改善面神经功能评分的最优方案为:针刺方式选择毫针针刺联合火针点刺,针刺处方选择基础方联合老十针方,针刺频率选择3次/周。3)改善FDIP/FDIS评分的最优方案:治疗1个疗程或治愈后,改善FDIP评分的最优方案为:针刺处方选择基础方联合老十针方,针刺频率选择3次/周,针刺方式的选择无显著差异;治疗2个疗程或治愈后,改善FDIP评分的最优方案为:针刺方式选择毫针针刺联合火针点刺,针刺处方与针刺频率的选择无显著差异;在2个观察时点,改善FDIS评分的最优方案均为:针刺方式、针刺处方、针刺频率上的选择无显著差异。4)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功能的最优方案:治疗后,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眼轮匝肌的最优方案为:针刺方式选择毫针针刺联合火针点刺,针刺处方与针刺频率的选择无显著差异;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口轮匝肌的最优方案为:针刺方式选择毫针针刺联合火针点刺,针刺处方选择基础方联合老十针方,针刺频率的选择无显著差异;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额肌的最优方案为:针刺方式选择毫针针刺联合火针点刺,针刺处方选择基础方+老十方,针刺频率选择3次/周。5)缩短总病程的最优方案为:针刺方式选择毫针针刺联合火针点刺,针刺处方与针刺频率的选择无显著差异。(3)安全性指标评价: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事件,本实验涉及的治疗方案安全系数较高。结论:治疗贝尔面瘫亚急性期的最优方案为:治疗贝尔面瘫亚急性期的最优方案为:使用火针点刺联合毫针针刺的方式,进行3次/周的治疗,每次治疗间隔48小时以上,其中使用火针点刺患侧面部、任督二脉、足太阳及足阳明经脉,毫针针刺处方为基础方联合老十针方。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1.评价针灸治疗脾肾阳虚型宫颈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2.探讨针灸对宫颈HR-HPV感染患者宫颈局部免疫环境的影响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11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中医辩证符合脾肾阳虚型带下病的宫颈HR-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进行中医证候评分并采集阴道灌洗液,治疗疗程结束后1个月进行HPV DNA检测、中医证候评分,并采集阴道灌洗液。治疗方法:针
学位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王耀光教授治疗脾肾气虚兼血瘀型CGN患者的用药规律并总结经验。临床观察王耀光教授运用火把花根片联合益肾消浊方治疗脾肾气虚兼血瘀型CG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第一部分:收集筛选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王耀光教授运用健脾益肾、化瘀通络法治疗脾肾气虚兼血瘀型CGN的中药处方,录入软件EXCEL 2019中并进行功效、性味归经分析,使用软件SPSS 25.0、SPS
学位
目的在经筋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并统计分析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从而探讨膏摩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恢复期上肢痉挛性瘫痪的可能性。方法选择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的就诊于我院针灸科门诊和病房的卒中后恢复期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患者60例作为受试对象。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或对照组两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膏摩结合针刺法,对照组采用推拿结合针刺法。两组患者共治疗四周(2个疗程),根据MAS评级、Bru
学位
目的:通过观察清宣通窍方治疗儿童慢性鼻-鼻窦炎(肺经蕴热证)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于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儿童慢性鼻-鼻窦炎患儿,且中医辨证为肺经蕴热证者预计共纳入8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与鼻渊通窍组,每组各40例。中药组予清宣通窍方治疗,鼻渊通窍组予鼻渊通窍颗粒治疗。两组在试验过程中均配合使用生理海盐水洗鼻,2-3次/日。
学位
目的本次临床观察采用临床对照研究,使用科学合理的统计学方法,旨在对比电针疗法与调理经筋电针疗法在治疗中重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IFP)恢复期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期提供更优治疗方案。方法本次临床观察共纳入66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电针调理经筋组)、对照组(单纯电针组)2组,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
学位
目的:本课题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为观察对象,从Portmann评分、H-B分级、FDI评分及肌电图等多个角度,客观地评价翳风穴快针结合神经刺激点针刺在急性期干预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的影响,并与传统针刺方法进行比较,旨在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套疗效良好、操作简便安全的针刺新方法。方法:本课题观察对象选择自2021年3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的
学位
研究目的:探索卒中相关重症肺炎证候要素,建立卒中相关重症肺炎中医辨识标准,为在临床对疾病更加精确的进行辨证论治提供一些比较客观的根据,有利于辨证向客观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研究方法:1.通过收集2017年1月~2021年12月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院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卒中相关重症肺炎患者230例,采集230例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及部分体征。依据出现频率(>10%)纳入相关的临床特征信息,采用
学位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临床疗效,并为其有效性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针灸中心住院部,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63例,采用Excel随机法进行分组,随机分为治疗组32人,对照组31人。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毫针针刺治疗,毫针选穴肩髃、肩髎、肩贞、臂臑、曲池、外关、合谷,1次/日,6次/周,共2周;
学位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和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初始治疗失败的相关因素与证候要素,总结其中医证候特点,为CAP中医药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发挥中医治疗该病的优势。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共纳入415例CAP患者,采集入院当天患者的一般资料、伴随疾病、入院实验室指标、药物使用史、中医四诊等情况,填写《CAP初始治疗情况中医证候
学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水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BATMAN-TCM数据库收集水蛭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收集AMI疾病靶点,使用Venny 2.1.0在线工具对疾病及药物靶基因进行映射绘制韦恩图,获得水蛭治疗AMI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