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光学原子钟作为目前稳定度、测量精准度最高的设备,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基本理论的检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发展高稳定度的光学原子钟,需要频率稳定度更高的激光作为光钟的本振源。Pound-Drever-Hall(PDH)激光稳频技术是发展高稳定度激光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但使用PDH技术输出的激光频率稳定度往往受限于参考腔的热噪声极限。使用高精细度长腔是降低参考腔热噪声极限的一种重要方法,德国标准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学原子钟作为目前稳定度、测量精准度最高的设备,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基本理论的检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发展高稳定度的光学原子钟,需要频率稳定度更高的激光作为光钟的本振源。Pound-Drever-Hall(PDH)激光稳频技术是发展高稳定度激光的一种普遍采用的方法,但使用PDH技术输出的激光频率稳定度往往受限于参考腔的热噪声极限。使用高精细度长腔是降低参考腔热噪声极限的一种重要方法,德国标准计量局(Physikalisch-TechnischeBundesanstalt:PTB)基于48 cm长腔研制了目前世界上稳定度最好的698 nm超稳激光,频率稳定度达到了8×10-17。尽管使用长腔可以降低热噪声极限,但是腔长的稳定性对环境的变化更加敏感。不仅对各项噪声抑制的要求提高了,甚至同样大小的环境噪声,也会导致更大腔长变化。因此为了发展频率稳定度更好的超稳激光,对超稳腔的控温、隔振以及稳频系统中光电噪声的抑制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的主要工作是基于30 cm长参考腔,应用于698 nm波段时超稳激光噪声特性、抑制和测量方法的系统性研究,并获得了秒稳为3.6×10-16水平的稳频激光,该结果接近于参考腔的热噪声极限。本文首先介绍了PDH激光稳频技术的基本原理,总结了一般激光稳定度的表征方法和测量方法;然后研究了超稳激光系统的关键部件超稳腔的长度稳定方法以及光学噪声的抑制方法,基于30cm超稳腔搭建了一套激光稳频系统,频率稳定度达到了3.6×10-16@1s;最后提出了一种具有大范围调节零膨胀温度点的双环腔结构,并发现了复合腔热膨胀系数斜率的改变规律。具体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一、基于30 cm腔搭建了一套系统,实现了3.6×10-16@1s的频率稳定度。具体内容包括1、测量了参考腔的物理参数和光学参数,根据30 cm长腔的特征设计了振动不敏感支撑结构、温度不敏感屏蔽层。结合实验室温度环境频谱特性,采用双层温控降低低频的温度噪声。2、介绍了基于30 cm腔实现稳频激光的实验系统,包括激光光源的介绍、光学系统以及主要使用的仪器等。3、抑制了影响激光频率稳定度的主要噪声,测量了激光频率稳定度对各项噪声的敏感度。4、与另外一套系统拍频比对发现其中至少有一套系统的频率稳定度是3.6×10-16@1s,而作为参考的系统热噪声极限大于该稳定度,因此判断基于30 cm腔的激光频率稳定度至少是3.6×10-16@1s,受限于振动噪声。30cm腔的热噪声极限为1×10-16@,本系统输出的激光频率稳定度接近热噪声极限。5,由于实验室在某些频率的振动噪声较大,长腔的振动敏感度数值模拟值与真实值相差也比较大,为此设计了一套简单省时的支撑位置调节真空装置,可以在不需要反复开启真空室的条件下找到实际的最佳支撑点。二、使用环内光代替环外光的方法降低光学腔内光功率的抖动。高精细度长腔具有线宽窄的特点,应用于PDH稳频中作为参考时其鉴频信号斜率大,能够获得性能更好的误差信号,且激光频率对剩余幅度噪声的敏感度降低。但是腔内共振光功率与参考腔的精细度成正比,功率波动时高精细度腔的腔长更加不稳定。本文在理论上分析了这种光功率的热耗散理论,建立了光功率抖动与腔长变化之间的数学模型。并测量了功率抖动稳定度与锁频激光频率稳定度之间的关系,在实验上提出使用环内光代替环外光的方法,将参考腔的功率稳定度抑制到1 ppm以内,对应的激光频率稳定度百秒内达到了10-19量级。三、提出了一种大范围改变零膨胀温度点的双环腔,并发现复合腔热膨胀系数斜率改变的规律,提出了使用双环腔改变复合腔零膨胀温度点的方法。为了降低热噪声极限,近年来一般使用ULE腔体和FS腔镜组合制作参考腔。这种复合腔由于腔镜和腔体的光胶面膨胀系数不匹配导致整个腔的零膨胀温度点发生改变,尽管Thomas Legero等人提出使用ULE外环的三明治结构可以减小零膨胀温度点改变量,但是对于ULE腔体零膨胀点较低的情况下调节能力有限。本文根据复合腔受热膨胀系数改变的规律,提出一种双环结构。这种双环结构是在腔体两端面切出一块外径与腔镜同样大小、厚度为几毫米的凸台,即可在三明治结构的基础上将零膨胀温度点的调节范围再增大7℃以上,同时不影响参考腔的力学属性。另外,在研究复合腔的过程中首次发现腔镜与腔体的牵引力会导致光学腔热膨胀系数一次项的变化,即热膨胀系数斜率的改变。而通过改变双环腔内外环的尺寸,可以达到降低热膨胀系数斜率的目的。在某些不适合控制在参考腔零膨胀温度点的应用中,低热膨胀系数斜率可以使参考腔控制温度偏离零膨胀温度点时,其腔长依然对温度不敏感。由于本系统中稳频激光的频率稳定度受限于振动噪声,实验室振动在1 Hz及以下频段噪声较大。因此考虑将实验系统移到一个振动噪声较小的防空洞中,降低振动噪声的限制后,预计将获得频率稳定度达到参考腔热噪声极限的698nm超稳激光,该结果与目前国际上同类系统的最优指标相当。
其他文献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呼吸危重症的棘手问题,常由肺部或全身严重的感染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近年来,在治疗ARDS的手段和方式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治愈率和死亡率均得到改善。但目前对于哪些人群在感染时易发生ARDS缺乏预警指标,且现阶段针对ARDS依然没有特异靶向的药物治疗,救治方式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因此深入探讨ARDS的发病机制及可能的预警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ARD
研究背景严重烧伤早期,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内皮细胞受损肿胀致血管腔狭窄等多种因素,导致包括心脏在内的多个器官遭受不同程度的缺血缺氧性损伤。线粒体作为心脏供能的主要细胞器,也成为严重烧伤后心脏缺血缺氧损伤的主要效应细胞器。线粒体遭受缺血缺氧损伤后可表现为活性氧释放、线粒体DNA释放等多种病理反应。这些分子可激活多种病理反应如线粒体自噬和NLRP3(NLR family pyrin domain
免疫检查点阻断(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是癌症治疗的一种突破性免疫疗法,其通过重振免疫系统的细胞毒性潜力而起作用。然而,目前ICB的临床疗效仍然非常有限,大多数实体瘤患者对这种疗法反应较差。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ICB主要的耐药机制,包括肿瘤免疫原性不足、免疫抑制和T细胞活化不足。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内预存
研究背景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最常见的原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在DN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并且决定了肾脏预后。目前研究认为肾小管细胞衰老是DN肾间质纤维化中重要的细胞生物学事件。一方面,细胞衰老后通过分泌大量促炎、趋化因子等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enescence-associated s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ABAO)是一种致命性卒中,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然而,同样采用成熟的血管内治疗进行干预,ABAO患者血运重建后良好预后比例仍明显低于前循环大血管病变。后循环独特的血供及解剖特征不足以解释该类患者当前临床结局不佳的现况。既往前循环大血管病变通过不断优化评估方法从而显著提高其血管内治疗后良好预后比例,高度提示缺乏
纤维素材料是一类分布广泛、易获取的绿色可再生可生物降解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生物质材料之一。本论文提出利用一维纳米纤维素独特的纳米结构、良好的力学性能、柔韧性和三维纤维素基质材料多孔、多层次、构造有序的多尺度分级结构特点及过滤吸附和吸能特性,通过不同的合成路径和复配方法,将纤维素与功能性金属化合物材料进行复合,构建了具有三维网络多孔结构的纤维素复合气凝胶和电磁屏蔽纸,并将其应用于印染
河漫滩湿地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具有调节区域生态和环境的功能,为人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直接或者间接的服务。近年来,由于受到全球性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共同影响,导致河漫滩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湿地退化问题成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研究以海拉尔河下游段河漫滩湿地为典型研究区,采用遥感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河漫滩湿地林草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尺度的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
野火是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影响因素,也是北方针叶林演替过程的最重要驱动因素之一。频繁的野火干扰使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遭到破坏,也会改变该地区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和植被恢复过程。目前对受野火干扰的北方针叶林恢复过程的研究主要从数量生态角度考虑,然而对火烧迹地植物养分利用规律的相关研究目前依旧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全面揭示火烧迹地植物地上-地下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协同变化规律以及植物养分内稳性的恢复
背景:骨缺损的治疗是骨科难题,自体骨移植治疗效果最好,但存在取骨区并发症,某些人骨量不足甚至无法取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很多研究者从事骨移植替代物的研发,出现了大量新的生物活性材料,取得不错的动物实验效果,但是临床使用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传统的组织工程骨是将自体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扩增,再移植到支架材料,但是其存在制作过程复杂、运输难度大、污染风险大等难题,难以广泛运用。随着组织工程骨的高速发展,
土壤侵蚀导致土地退化。作为农业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未铺砌道路是重要的沉积物来源,但由于覆盖面积较小,道路侵蚀往往被忽视,更少有研究分析道路建设对水文和坡面切沟的影响。在中国黄土高原,道路侵蚀频发,但道路表面切沟侵蚀的发生机制研究薄弱。本文旨在分析极端降雨条件下道路侵蚀特征,确定道路切沟侵蚀起始阈值,利用土地利用、降雨数据对道路切沟侵蚀预测,阐明道路对坡面切沟发育的影响。为黄土丘陵区道路侵蚀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