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庸常”之路——论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25977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找”是中外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文学现象,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寻找”也一直如影随行。池莉是著名的当代小说家,在市民小说和新写实小说中独树一帜,她在自序中曾提到“寻找”对自己创作的深刻影响,通过研究池莉小说的“寻找”叙事,可以明确“寻找”对池莉小说创作的重要意义,有助于剖析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的“寻找”与作家个体创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池莉文学史地位的重新评估。
  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池莉小说对超脱世俗人生之路的寻找。《金盏菊与兰花指》《惊世之作》《太阳出世》是池莉在小说中寻找超脱世俗人生之路的代表作。《金盏菊与兰花指》以童真对抗世俗人性、人心,《惊世之作》以追求刺激打破生活的凡庸,《太阳出世》以挣扎后的升华实现超脱。
  第二部分:池莉小说对精神归宿的寻找。《看麦娘》《烦恼人生》《一去永不返》是池莉小说关于精神归宿进行寻找的代表作。《看麦娘》寻找亲情的温暖,《烦恼人生》寻找爱情的归宿,《一去永不返》寻找自我与叛逆。
  第三部分:池莉小说对历史“真相”的寻找。池莉小说对历史“真相”的寻找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凝眸》、《屈原的罗网》寻找社会历史的“真相”;第二种类型,《乌鸦之歌》、《预谋杀人》寻找家庭历史的“真相”;第三种类型,《绝代佳人》《两个人》寻找个人历史的“真相”。
  第四部分:关于池莉小说“寻找”机制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池莉实践着“寻找”的行动,她寻找个人精神的归宿,寻找中意的职业,寻找理想的婚姻,寻找脱贫致富的生存之道......而她所寻找的这一切都和她的“写作”相关。池莉一方面通过写作来实现现实生活中的寻找之物,另一方面又通过“寻找”不断地为自己提供写作源泉。欲望、人伦、真理驱动着池莉小说主人公们的“寻找”,绝望、挣扎、升华构成了池莉小说主人公们的人生历程,“寻找”既是池莉小说主人公反抗绝望的方式,也是池莉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乃至反抗绝望的方式。
  第五部分:关于池莉小说寻找叙事的意义何在。
  “寻找”叙事对池莉的市民小说起到了塑性的作用。1977年到1987年是池莉在武汉度过的第一个十年,在这十年里池莉过的并不顺心,甚至是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反抗绝望,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可以概括池莉在这十年里的生活态度。她把这种生活态度赋予自己笔下的主人公,就形成了“绝境——寻找——升华”的小说模式,主导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命轨迹,促成了小说情节的定型。
  “寻找”叙事还对池莉新写实小说的诞生起到了导引的作用。池莉1987年推出的《烦恼人生》是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里面就有池莉自己家庭的影子,池莉在现实生活中的绝望与反抗导致了小说主人公印家厚的绝望与反抗,反抗即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并由此形成了池莉日后的写作模式——在凡庸人生的日常琐事里陷入绝境,在绝境里“寻找”求生的希望。所以,“寻找”叙事对池莉新写实小说的诞生起到了重要的导引作用。
  在外国的文学作品中,寻找是对人生活状态、生存状态的探寻,池莉小说的“寻找”源于池莉受困于现实生活以及中国当代文坛的“寻找”语境,从一定意义上说,“绝境——寻找——升华”的小说模型也是关于人是如何存在着以及如何存在着更好这一问题的回答。这证实了池莉的“寻找”与外国文学作品的“寻找”有着共同之处,它们均通过文学的形式将对生活的思考上升到了一个哲学命题的高度。
其他文献
自尊(SelιEsteem)多年来备受心理学、社会学及人类学领域学者的关注。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自尊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个体身心影响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对于自尊的结构、特性和功能一直存在争议。  关于自尊结构,存在单因素观与两因素观的争论,以及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双重结构与传统外显结构的争论。关于自尊特性,存在动态与稳定之争,以及是人格特质与情境特质的争论。关于自尊功能,存在维持与发展功能之争,以
学位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中,情绪与记忆的关系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不需要有意识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的任务产生影响且表现出来的内隐记忆的研究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以往研究是分别在知觉驱动加工上来探讨抑郁个体内隐记忆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或者是在概念驱动加工上来考查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而本研究较为系统地探讨了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设计了知觉驱动加工和概念驱动加工两个实
学位
自尊的社会计量器理论从人类进化论和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对自尊的功能给出了新的解释,并对许多自尊特性和有关的自尊现象给予解释和澄清,同时还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治疗实践意义。但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对社会计量器理论框架下自尊的探讨还不够系统和充分,存在研究背景西化、社交反馈类型单一化等不足。本研究针对以上不足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充分考虑社交反馈的类型,探讨社交反馈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社交决策过程的影响。本研究进行三
学位
文章标记效应(the effect of text signals)是近三十年来西方文章阅读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而我国对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起步较晚。该领域的研究对深入了解文章阅读心理加工过程的实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当前对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多集中在标记对文章阅读信息保持的影响上,而对文章阅读加工的其他认知过程则很少涉及。同时,在对文章标记效应的研究中,对材料的呈现方式,多采用
学位
近世以来,凡论骈文者,大多以为骈文至明则了无足观。但明代骈文的创作与批评却有着为人所忽视的丰富性与承上启下的时代性。明代骈文的发展与吴中文学的兴起与繁荣密切相关。作为六朝文学的发祥地,吴中本就奄有六朝之文统。与文学复古运动桴鼓相应,这些学问博雅、文采绮丽的江南士子标榜六朝与骈体,开启了骈文的新纪元。本文拟采取地域文学视角对明中期以吴中为腹地的江南地区骈文做一研究。  明代骈文史的建构必须依据文本的
学位
神话与文学作品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紧密联系,神话孕育了各类文学作品,为其提供原型母题;神话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题材,在时代中获得了新的文化内涵。普罗米修斯作为希腊神话中的重要原型,在不同时代,被不同作家以当下的历史语境为依托进行了变形与改写。加缪在普罗米修斯神话中充分汲取养分,将其灌注于自己的哲学思想与文学作品中。文章围绕普罗米修斯神话中造人与反抗这两大主题,将西绪福斯作为普罗米修斯的变形
学位
随着当今世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逐渐形成了以“两微一端”为主体的政务新媒体发展新型模式,其中于日常交际和政务公开中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的政务微信,已成为当下研究的关注点之一,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从新闻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等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分析。语言学研究也应当对此予以关注并有所作为。  近年来,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觉语法为基础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研究当中。语言本体不再是研究
学位
高丽教育对汉文诗歌的勃兴有着重要的推动和引导作用。科举与学校教育对诗赋能力的重视,使得诗歌训练成为高丽蒙学的重点,汉诗也因而成为高丽文人的一项生活乐趣。为了提高汉诗创作水平,高丽文人自觉地阅读中朝诗歌并通过摹仿进入创作。高丽汉诗兴盛的过程,从制度方面看,是强化科举教育的过程;从技术手段方面看,是对中土诗歌进行大规模摹仿并不断寻求创新的过程。
学位
多丽丝·莱辛是(DorisLessing,1919-2013)英国当代的著名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等多个奖项的获得者。自1950年第一部小说《青草在唱歌》发表以来,她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纵观莱辛的所有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她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莱辛的每一部作品都浸透着她对社会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其短篇小说也不例外。无论是在反映非洲殖民地生活的早期短篇小说中,还是在揭露英国社会问题的中后期短篇小说
S·A·阿列克谢耶维奇是白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是“乌托邦之声”五部曲。虽然五部作品题材、内容各异,但它们都是作家对苏联百年“乌托邦”历史的忠实记录与思考。阿列克谢耶维奇认为,苏联官方宣传的胜利战争史把战争本身的历史掩藏了,所以苏联人对战争的认知是不完整的;苏联希望通过发展核科技建立强大帝国的“乌托邦”梦想,摧毁了苏联人的个体价值;人应该独立、清醒地生活在世界上,不能被外界思想、传统观念束缚和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