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610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巷空间是传统村落中存在的独特景观和肌理。它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还承载着人们的生活和记忆,是人们生活交往和活动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但当前我国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街巷空间在现代文化信息不断更新的冲击下,其经济模式、生活方式在不可避免地发生质变,街巷空间正逐渐被现代规划建设浪潮所吞没,值得现代人借鉴的街巷结构正上演着历史变革,有些甚至被淹没、消逝在历史长河之中,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历史文化价值的殒灭。湖南湘西州传统村落数量基数大,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其街巷空间处于独特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及经济技术中,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宜人的尺度、自然的形态、建构的智慧以及背后隐匿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及民族文化,无不让人们为之震惊。而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具有不可逆的特性,为了与当代生活发展协调,并弘扬其背后隐匿的民族文化,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应得到适当的防护、保存、修复、更新与再生,比“记住”更紧要的是“留住”。因此,持续关注与研究在现代化更新过程中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研究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的缘起与背景、研究对象及其范围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的方法并提出论文的框架。第二章通过对街巷空间的适应性演变及受到的演变因素——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经济技术环境,进行详细论述并对现存问题进行总结。第三章是基于适应性演变的基础上对街巷空间的结构形态的显微放大,分别从形态要素、构成要素、和可变要素三个维度对结构形态详细论述,为后文提出实践策略定下基础。第四章是在前文的基础上提出保护与更新的几种模式与具体策略,列举实例对其原则、内容和手段作具体阐述,是本文是核心章节。第五章为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以凤凰县老家寨村的街巷空间结构为对象,讨论适当的保护与更新模式,针对实际问题作出思考和具体措施。最后对本项研究进行归纳和展望,总结文章的创新及不足之处。笔者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引导人们全面的视角去解读和显微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因村制宜,避免趋同,为未来在湘西地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方面提供实质性参考与设计思路。
其他文献
从20世纪后期起,我们就被困在后现代主义造就的无知和不确定性中,它热衷于解构一切领域的结构、秩序和系统性。自它1960年代入侵建筑学以来,建筑学原本健康的结构、建造、秩序等
边缘是行为活动发生的起始点,是室内与室外的过渡与渗透。边缘提供给人们许多实际的、心理的支持,使人愿意在此停留、徘徊。边缘处的行为促进了更广范围、更多人数的活动发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我国住房体制的改革,住房作为商品推向市场。而由于低收入人群无力购房产生的社会问题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进而,以社会弱势群体作为对象的住房保障制度也成
在20世纪中期,建筑组织Team 10提出并发展了的一种建筑原型,由于其具有大尺度的水平延展性以及肌理化的空间组织形态等特征,因此被称为“毯式建筑(Mat-building)”。它的产生
在2005年举办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重点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三农”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区域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桎
目前,节能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问题。建筑节能和人们生活休戚相关,人们每天生活工作在建筑物内,建筑室内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建筑节能设计恰恰是保障室内环境的
建筑形态是城市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建筑形态的控制有利于保持城市形态的相对稳定。建筑形态的继承与创新一直都是建筑师所关注的话题,它不仅要求建筑师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
当代建筑作品中涌现出一种特殊的空间类型,这类空间通过按一定规则排布的构件形成系统组织的心理空间,从而引导人的行为。本文将这种构成方式符合格式塔理论中群化组合法则的
曲线面形态广泛存在于自然万物的形体特征之中,因而被人们称之为大自然构成的母形。作为自然世界的一分子,人类对于曲线、曲面形态具有天生的亲切感觉。这种具有柔美韵味与感情
21世纪是新的经济阶段,我国难处于一个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刻变革的时期,城市正面临和正在进行着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大变动和重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