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yufe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民思想是梁启超在救亡图存道路上不断探索的思想结晶。从大处着眼,它是深入到文化的核心——人,从人的革新寻求国家的革新,开辟了一个新的救国方向,掀起了近代化进程中的新民思潮;从具体方面来看,它兼采中西文化之长,从知识、品格、人生境界等各方面提出了塑造新的国民的内容与方法,为促进人的近代化和全面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那么,这一引领时代的思想,具体内容究竟是怎样的?人对于社会发展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新民思想所体现的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一种怎样的方式?对于依然面临文化碰撞的现代社会,会有怎样的启示?这些都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集中围绕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展开,从人格修养、人生境界的角度理解新民的内容。全文不只局限于其《新民说》中的新民思想,而是将时间的线条拉长,向前推至戊戌变法时期,向后推至新文化运动及科玄论战时期,力求更全面地探讨新民的内涵。具体内容将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文章的导论,是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研究现状和得以产牛的思想基础及与传统新民思想的异同之处的论述。第二部分,即文章的第一章,通过对时代及思想背景的分析,揭示梁启超新民思想产生的当然结果,突出由政治变革到提出人的变革所具有的理论深度和高度。第三部分,即文章的第二、三、四章,全面分析新民思想的内涵。这一部分是论文的重点,按照梁启超自己所讲的“采补其所本无”和“淬厉其所本有”分别展开,从中探讨其赋予新民的西学思想和传统内容以及新民当有的人生境界。第四部分,即文章的第五章,具体分析梁启超新民的方法——教育,从其途径和方式两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即文章的第六章,具体分析新民思想的影响、作用及对今天的启发意义。
  在这些具体内容的展开中,本文突出的是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梁启超新民思想与传统新民思想的异同。第二,不局限在《新民说》的范围内探讨新民思想。本文力求更全面地整理其《新民说》之外的关于塑造国民的相关著述,这些内容同样是其新民思想的一部分,与《新民说》中的思想是相贯通的,从而尽可能全面地展现“新民”的涵义。第三,始终关注梁启超对中西文化融合做出的努力。
  从梁启超提出新民思想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今天,我们同样面对社会的革新,面对多元文化的交流,因此,梁启超的新民对今天的生活依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自《易》草创以来,注者百家,汉魏以降,歧说纷纭,或衍象解经,或携《传》注经。魏晋以后,康成、辅嗣传《易》,依本费氏。然时儒或各有所宗,殆无绳准。会初唐新立,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太宗遂诏旨群儒,宗定圣学,乃有《周易正义》之兼论理象,弥合汉晋,以疏证注而成一家之言。今考叙颖达疏文,其博征前儒者盖多,创为慧解者亦繁,于稽易象,盖损益前说而躬启后学;欲探魏晋易学之流变,汉宋象道之嬗递,必案据诸《正义》。故
《诗》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以“思无邪”来概括三百零五篇诗之主旨。南宋的杨简对这一论点予以新的阐释。杨简为南宋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的弟子,是象山心学思想的继承者。他将心学思想用于《诗》的阐释之中,并真正将“思无邪”这一主旨贯彻于每一诗篇的解读之中。  从心学的观点看,每个人都生而具有无邪之本心,且不因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而有所改变。在杨简看来,《诗》之所以“思无邪”,是因为三百零五
学位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明确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是研究和理解《资本论》思想以及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的一个关节点。虽然学界对二者关系的讨论很多,但是细致的、文本式的研究却很薄弱。本文的写作就是要试图摈弃过去那种宏观而抽象言说的方式,推进对马克思思想复杂性及其论证逻辑的深入研究。但鉴于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笔记和手稿,很难在一篇论文中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几经跌宕,特别是近百年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五四”时期及建国后初期遭到了激烈的批判。令人欣慰的是,孔子及其儒学不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当代中国重新被评价,被发掘,并引起学术界和民间的学习讨论热潮。这既不是偶然,也不是幸运,是和儒家学派在过去两千多年间对中华民族的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等观念的全面渗透有关。同时,孔子和儒家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重视。要理解
学位
东汉末期的名教危机,促成了汉魏之际社会思想的转变,汉魏之际成为中国历史上继战国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思想活跃时期。名教危机带来的各种弊端,又同时促成了汉魏之际人物品鉴思潮的兴起,带来了人才观念的巨大转变。人物品评和选拔的标准,从两汉以来的重视“德行”倾向于更重视“才能”。才性理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显著的理论成果就是曹魏政权的刘邵撰写的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的系统理论著作《人物志》。  刘邵秉承汉
学位
陈亮是南宋时期著名学者。本论文是关于他的天人思想的研究。陈亮天人思想的内容以及其与价值观、历史观之间的关系为本论文的主要论题。  世界观的确立是在整体之中确立个体位置与价值的过程。从这过程中导出来的结果,才能成为合理的价值判断的根据。陈亮拒绝形而上学体系,从自然的运行方式与其原理那里推导天道、天德的概念,并以之为重要根据,获得了其思想的合理性。  天道在作为自然循环的原理的同时,也作用为人行为的原
学位
本文分成两部分:(1)“王弼思想的本体论架构”;(2)“王弼政治哲学新探”。这个区分反映了王弼研究的一个基本的区分,即把王弼的思想分成本体论与政治哲学。本文以王弼《老子注》第一章提出的“始物”与“终物”为基本视角与主题,并使用这个视角来重构王弼的本体论与政治哲学思想。因此,第一部从“始物”与“终物”一角度探讨王弼的本体论。第二部分探讨“始物”与“终物”在政治哲学当中的具体运用。  在“王弼思想的本
学位
伊斯兰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关系不仅仅是比较哲学的话题,更是思想史的历史研究的重要话题。然而,残缺而破碎的伊斯兰哲学资料常常使研究者望而生畏,系统的整理成果少,更毋论其在西方哲学上的位置问题。同时,当前伊斯兰主体性伸张的政治经济要求也影响到学术研究,结果是忽视历史真实性。带着这样一种问题和态度,本文作者阅读了沃尔夫森的《凯拉姆哲学》一书,并把它放在作者整个研究系列中。笔者选取了“理念的历史”作为论文主题
本文探讨“一”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问题,认为“一”是古代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核心。  第一章讨论“一”的性质,认为“一”既是表示先天混沌状态的典型概念,也是表示“追求统一”的特殊范畴。从中国本土的哲学理论来看,概念、范畴的有机关系表明古代思想必然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章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一”的内容。古代数学对“一”的建立起始于史前人类计算具体事物的时候。此后才形成了抽象的数目与数字。早期哲学
学位
本文将主要考察博格在《平等主义的万民法》中对罗尔斯的重要批评,同时以“理性的和合理的”概念为线索关照罗尔斯的国际正义理论。归纳起来,本文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在前两部分中,我将总结性地阐述罗尔斯立足于《万民法》的国际正义构想,然后简要梳理博格在《平等主义的万民法》和其他相关文献中对“万民法”的批评,以此为我下一步的辩护工作奠定基础;在第三部分,我希望通过比较详细地引证罗尔斯的观点,在“理性的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