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杨简对“思无邪”的心学阐释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6216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根据《论语》的记载,孔子以“思无邪”来概括三百零五篇诗之主旨。南宋的杨简对这一论点予以新的阐释。杨简为南宋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的弟子,是象山心学思想的继承者。他将心学思想用于《诗》的阐释之中,并真正将“思无邪”这一主旨贯彻于每一诗篇的解读之中。
  从心学的观点看,每个人都生而具有无邪之本心,且不因时间和空间的差异而有所改变。在杨简看来,《诗》之所以“思无邪”,是因为三百零五篇皆为无邪之心即“道心”的体现。无邪之心人皆有之,不因身份、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所以,即使有些诗为“贱夫妇人”所作,或是与“圣人”无关,亦无妨其无邪之本质。
  进一步讲,杨简认为,孔子所说的“无邪”只是常情所谓的“无邪”,并非一定具有汉儒所推演的深远的政教含义。杨简否定《毛序》为了使《诗》符合政教目的,而于《诗》的文本之外进行阐释的做法。他认为这样做过于曲委穿凿,反而遮蔽了《诗》的主旨。依据心学理论,心与万物同一,因为“道外无事,事外无道。”“道”即杨简所谓的“心”,体现在F1常生活之中。所以,即使有些诗虽然只是描述平常的事情,亦符合“无邪”之宗旨。
  与杨简同时代的朱熹认为,三百零五篇之中,有些是描写男女情爱之诗。朱熹将这些诗归为“淫诗“之列。因此,从内容上看,三百零五篇并非都是“无邪”之诗。“思无邪”是指《诗》具有使人“思无邪”的功能,正所谓“善为可法,恶为可戒”。但杨简却认为,无论是从《诗》的内容还是从功能上讲,都是无邪的。无邪之心自然发见诗章之中,故诵《诗》可以兴发人本有之善心,为道德培养提供内在的动力。
  虽然杨简对“思无邪”的解释,具有浓厚的心学色彩,难逃以己意说经的嫌疑,但也为《诗》的阐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逐渐显现,而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治理主体的有效参与和积极作用。近年来,农村人居环境的治理问题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在已有研究中,学者大多对公众参与环境治理以及政府治理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而将公众参与、政府治理与农村人居环境结合起来研究的相对较少。因此,本文探讨了公众有效参与、政府环境职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效果之间的作用关系,以寻求农村
学位
PPP强调政府和社会资本间长期、稳定的合作,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在PPP项目中建立和维持信任的重要性。然而,通过调查300多个社会资本组织,大部分PPP/PFI项目关系是消极的,缺少信任和信心。信任缺失可能导致参与方之间的合作只是一种“表象”,不利于提高项目绩效。虽然许多学者意识到信任与项目绩效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函数关系,但实证研究常常存在不一致的结论。针对实证研究分歧,信任可能是提高项目绩效的一个必
学位
随着中国加入国际贸易,成为全球价值链上的成员之一,企业产品质量成为企业在其全球供应链上长久生存和获得话语权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企业产品质量如何提升,一直以来都是运营管理领域所考虑的问题,同时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对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关注较少。因此本文选择研究财务绩效对于库存绩效与产品质量关系的中介作用和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于其三者关系的调节作用,主要试图回答三个问题:第一,库存绩效的提升是否可以促进产品质量
随着知识爆炸性增长和学科体系日益复杂,如何有效地从海量文献中挖掘学科主题以及分析其演化模式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研究课题。解决这一问题,对理解科学的结构和发展,以及制定科技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常态科学”的内容演化分析,而对学科主题的爆发式发展模式关注甚少。并且,常见的主题发现与内容演化分析方法往往忽略文献的语义信息且未能结合文本挖掘和引文分析各自的优势。针对上述两方面存在的局
企业年金是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制度之外,由企业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所提供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退休收入保障的制度。企业年金制度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弥补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支持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本文认为,稳健地推进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是解决我国养老保障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阻碍,尽管我国的许多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企业年金,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仍
学位
从作为言语的身体的角度,分析梅洛-庞蒂对传统二元论的突破是本篇论文写作的目的。  确立身体与心灵的二元划分是笛卡尔形而上学主要目的之一。自他以后,身心二元对立对其他哲学家来说就成为一个传统,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笛卡尔把身体等同于物体,把身体的运动看作机械运动,身体完完全全地成为机械的身体,只是由各种零件组合而形成的机器。身体具有广延,如桌子一样有长度、宽度和高度,因此形成一定的体积。身体在空间
学位
从十四世纪开始,粗糙的透视画法己逐渐出现在欧洲绘画之中,其中的水平线透视变换问题构成了阿尔贝蒂发明其透视建构法的直接动机。在《论绘画》中,阿尔贝蒂对视觉金字塔原理作出了详细的阐释,据此对绘画的本质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透视建构方法。这一方法分为四个步骤,分别为:一.确定画框和单位长度;二.确定中心点,对垂直线进行投影变换;三.确定距离点,对水平线进行投影变换;四.对角线检验,确定等头高地平
学位
本文以净影慧远的阿梨耶识观为切入点,探讨无为依唯识学成立的理论依据、过程以及义理创新等问题。无为依唯识学的理论特色在于统合“阿梨耶识”与“如来藏”,并认为,二者为同质概念。然而,从思想源流来看,阿梨耶识产生于佛教对生死主体问题的探究,如来藏思想则是佛教实相观的主体化表现,二者分别代表了早期佛教两条不同的思想演进脉络,即以“世间法”为阐释核心的“染向”脉络和以“出世间法”为阐释核心的“净向”脉络。 
学位
马克思以生产一般建构的历史规律思想呈现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必然逻辑,但这并非人类发展的唯一道路。人类历史的根本规律是立足于“劳动”的人的自由实现,它的中间环节延伸出许多可能性的道路,西欧资本主义、俄国公社制都是较为典型的发展模式。在西欧的这种模式下,起初为人类生存需要的生产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而成为一种“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形成客观的生产力从而使社会发展呈现为“自然历史过程”,物质生产的使命就
自《易》草创以来,注者百家,汉魏以降,歧说纷纭,或衍象解经,或携《传》注经。魏晋以后,康成、辅嗣传《易》,依本费氏。然时儒或各有所宗,殆无绳准。会初唐新立,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太宗遂诏旨群儒,宗定圣学,乃有《周易正义》之兼论理象,弥合汉晋,以疏证注而成一家之言。今考叙颖达疏文,其博征前儒者盖多,创为慧解者亦繁,于稽易象,盖损益前说而躬启后学;欲探魏晋易学之流变,汉宋象道之嬗递,必案据诸《正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