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嬗变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o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与创新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为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提供了理论平台。相比之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的研究还处在新兴阶段,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宝贵的研究经验。因此,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研究的同时,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发展历程,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和范式转换的研究,成为21世纪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实现理论创新的一项重大课题。
  本文首先从当下学术热点问题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中的“范式”一词的概念分析入手,尝试予以哲学范式以明确的定义、规范其研究路径,从而引申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学术意义。然后,本文重点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和发展的关键点,分别介绍了马、恩、列经典作家、前苏联学者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认识和理解,在历史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发展的总体性与阶段性之间的关系。本着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论塑史的原则,分析探讨了各种哲学形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逻辑建构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最后,在新时期新的理论背景和实践环境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哲学分析,试图凝练出其逻辑线索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科学研究范式的构建提供新的方向。
  本文分五个章节展开论证:
  第一章主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的特征和内涵。首先从库恩范式概念引申出哲学范式概念,并将其置于哲学研究中考察其合理性。在对哲学范式的论证完成之后,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合理性展开论证。在论证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内涵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这一基本观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立足于“论从史出”,结合历史中存在显现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形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进行本质的界定和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本质就是历史中生成的哲学体系。
  第二章主要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范式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中没有关于范式的直接表述,但可以通过考察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解来实现这一目的。在考察中会发现三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从对黑格尔“哲学体系”的批判性反思出发进行这一认识的。马克思在谈到黑格尔时,更多地关注思辨唯心主义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对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运用从外在体系向着合理内核的层层剥离法,发现内涵着“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一切辩证法的基本形式”,然后对其进行唯物主义地颠倒使之具有革命性和批判性,改造的终极目的在于创立唯物的实践的辩证法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恩格斯认为:“黑格尔的体系作为体系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流产”,原因正在于哲学体系的构造者黑格尔自己所讲:“关于自然和历史的无所不包的、最终完成的认识体系,是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恩格斯不仅一般地反对哲学体系的封闭性原则,即反对拒绝外部现象的纯粹意识的任意构造,反对随意堆砌材料以“完善”内容而忽略用逻辑统筹材料的臆想,而且指出科学对待、正确认识以及合理建构哲学体系的一般原则,即坚持从辩证法与外部现象的联系中去理解哲学体系。在论述中还对马克思、恩格斯二者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看法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并对其产生的影响作了说明。列宁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一般的原则,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深刻思想,后来学者们多以这个原则来理解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第三章主要阐述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以及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传统范式的由来和发展。斯大林的哲学代表作《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奠定了基础,成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哲学界占据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尽管后来苏联学者为这种传统范式的改革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两大部分、四大块”的范式结构依然延续下来,对大多数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与苏联传统模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把握不同,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强调从“方法”的意义上去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是把它当做教条,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苏联模式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系的产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理论示范作用,直至上世纪80年代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科书的面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直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经典研究范式。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分化、重建历程以及影响因素。长期以来作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体系架构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传统研究范式,然而,随着上世纪80年代改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教科书体系呼声的高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传统研究范式一经建立便又面临着被改革的境地。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两种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一是实践唯物主义研究范式,一是人学范式。这两种新型范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背景,是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尤其西方现代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者对话的平台上对传统范式的反思和创新。
  第五章主要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科学研究范式建构的贡献和理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型逻辑——人、实践和辩证法的“三位一体”。人、实践和辩证法的“三位一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质的现实把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同时,新逻辑的建构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范式的建构提供了前提。
其他文献
佛教居士在近代佛教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无论是从近代居士团体对佛教发展的影响,还是从这些居士团体本身对社会文化和公益事业的价值来看,目前的研究都十分匮乏,与其重要性极不相称。本文则选择其中一个典型个案——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探讨其组织特色、社会影响,发掘居士团体兴起和近代佛教复兴之间的关联,分析其作为独立组织的自主特性问题,以期了解当时居士团体的大致状况,并对近代居士佛教研究有所借鉴。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理想信念、评价标准、价值取向、规范意识等一系列社会意识的体系。价值观念具有极端重要性,对社会个体来说,价值观念是人安身立命的行为导向和精神支柱;对社会群体来讲,价值观念是社会制度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黏合剂;从国家战略来看,价值观念又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体现和当代国际竞争新手段的有效载体。  对价值观念的考察与反思,首要是对
学位
本文认为,《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的黎明,初步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完成了对黑格尔历史观的根本性批判和全面性超越,形成了立足社会现实、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历史辩证法,实现了对黑格尔历史辩证法的整体颠倒,成为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论文从青年马克思历史观演进的历史和逻辑进程入手,以其处理“现有”与“应有”之间的矛盾为逻辑线索,回顾了青年马克思历史观演进的历程,阐述了《手稿》对黑
李泽厚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位具有原创性思想和广泛影响力的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的学术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中、西思想史和美学领域,而且,其道德观和伦理思想也是独树一帜,引人深思的。本文即以李泽厚伦理观作为研究对象,管窥蠡测其对当代伦理学思想和当代伦理学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概括了李泽厚伦理观的两大哲学基础,即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和文化心理结构说。李氏承延了晚年马克思对人类学的关注和康德关于“人是什么
古希腊逻辑作为逻辑学产生的主要源流之一,是古希腊哲学的一朵奇葩,也是全人类的知识遗产和精神财富,在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腊逻辑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论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古希腊先哲在探寻世界本源,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意见进行了积极的论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各种论证方法,为古希腊逻辑的产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本文从论辩中使用的论证方法的角度入手,深入考察了
技术哲学发展到现在研究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出现了经验转向。新一代的技术哲学家,他们试图从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中建立对现代技术的反思。芬伯格和伊德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超越传统的技术工具论和技术实体论,在二者之间提出了可转化技术。本文通过分析二者对于可转化技术的论证,重新阐释技术的本质,对可转化性技术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对可转化技术的论证大都是从社会构建的角度出发,伊德和芬伯格也坚持了这
自1840年被英国人的洋枪洋炮打开国门之后,现代化便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进程中,无论是晚清的洋务派和维新派,还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人以及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对科学技术问题有过自己的思考。实际上,近170多年来,中国人一刻也没有停止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及反思。本文就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观”作为研究对象,着眼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立足于客观历史事件,从国史与中国科技史相
学位
真德秀是中国南宋后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政治家。他出生于南宋孝宗淳熙五年,当时理学已经十分兴盛。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在这一时期受徒讲学,传播理学思想,并获得很高的声望。然而,到南宋宁宗年间受到朝廷的打击、迫害,理学被称为“伪学”;朱熹及其门人也被当作逆党而放逐,他们的书籍遭到禁绝。是为“庆元党禁”。党禁解除后,作为朱熹再传弟子的真德秀,在政治舞台上,极力推崇朱子学。南宋末年,在朱子学官学化过程中,真德
学位
1949年以后的60年间,中国美育基本上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念,初步形成了自身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实践角度看,美育在教育中仍旧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从理论角度看,美育是美学研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无论从美学还是从教育学的角度,美育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促使其更好地发展。  在全面反思当代中国美育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力求全面梳理中国美育的核心问题,并在美学和教育学的视域中探
学位
康德对于幸福问题的探讨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这一问题在国外学界获得了康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详见导论),但在国内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试图通过对康德相关思想的梳理来证明幸福问题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幸福何以可能”这一问题做出合理的解答。在本文中,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被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于人而言,幸福是什么;第二,人是否有权利追求自身的幸福;第三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