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安非他酮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脊髓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bin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多巴胺D2/肾上腺素α2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枢敏化大鼠脊髓背角中的表达研究背景与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所致的以神经可塑性改变为基础的顽固性疼痛,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经常伴有抑郁和睡眠障碍等,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由于其病因众多,表现各异,发病机制复杂,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都会面临巨大的困难。因此探索其发病机理,寻找治疗靶点是当前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随着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子机制、细胞机制,尤其是在初级感觉神经元和脊髓水平的研究,积累了丰富资料。现在普遍认为,外周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中枢敏化的基础。而脊髓以及丘脑、中脑水平的敏化,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维持的重要因素。脊髓背角是疼痛的初级整合中心,也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敏化的初级中枢。伤害性信息经外周神经感受器加工转化为电信号或化学信号后传递到这里,再经过进一步加工后上传到脊髓以上层面的高级中枢形成痛觉。脊髓背角的中枢敏化机制复杂,其中下行抑制系统和下行易化系统的失衡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下行抑制系统功能的减弱是导致失衡的重要原因,其主要因素是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缺乏引起的去抑制性作用,尤其是去甲肾上腺素。另外,除了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外,多巴胺在中枢敏化的过程中也起了重要作用。我们在前期临床研究工作中,采用射频治疗和药物针对以多巴胺功能障碍为主要原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动物模型从行为学、病理学、蛋白表达及基因表达等方面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下行抑制系统中多巴胺D2/肾上腺素α2受体数量的改变,探讨两种受体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及维持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研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其中模型组制作大鼠SNL模型。各组通过von Frey法检测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echanical withdrwal threshold,MWT),热板试验检测缩爪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进行行为学测试,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采用坐骨神经HE染色切片观察神经损伤后,神经元细胞的变化。造模成功后,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大鼠脊髓背角的多巴胺 D2 受体(dopamine receptor-2,Drd2)及肾上腺素 α2受体(adrenergic receptors-α2,Adrα2)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qPCR)技术检测大鼠脊髓背角中多巴胺D2受体及肾上腺素α2受体的基因表达水平。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发展和维持过程中两种受体的变化情况。结果1.大鼠SNL模型建立后,MWT及PWL明显下降,反映了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行为学表现,同时坐骨神经中神经元排列松散,出现神经元细胞损伤。相应的对照组、假手术组并未出现以上表现。2.相较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SNL模型大鼠的多巴胺D2受体及肾上腺素α2受体蛋白明显下调。3.相较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SNL模型大鼠的多巴胺D2受体及肾上腺素α2受体mRNA水平明显下调。第二部分:安非他酮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的影响研究背景与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是一种由许多不同疾病或损害引起的综合征。神经病理性疼痛表现为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涵盖了多种临床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复杂。在众多机制中,下行抑制系统和下行易化系统的失衡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下行抑制系统和下行易化系统失衡的原因是抑制系统功能的减弱。参与这些通路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等。正因为这些神经递质的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常常伴有情绪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在临床上,通常采用抗抑郁药进行治疗,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和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安非他酮是第二代非三环类抗抑郁药,是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对毒蕈碱受体、组胺能受体或肾上腺素能受体没有显著的亲和力,其作用靶点和不良反应与其他抗抑郁药有很大不同,是一个新的治疗用药。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 SNL动物模型来模拟神经病理性疼痛。从行为学、病理学、脊髓背角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浓度等方面来探讨安非他酮的镇痛效果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为其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将3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即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及药物对照组,其中模型组与治疗组制作大鼠SNL模型,治疗组在模型组基础上每天灌胃安非他酮38mg/kg;药物对照组不进行任何造模处理,每天灌胃安非他酮38mg/kg。所有大鼠通过von Frey法检测大鼠的MWT,热板试验检测PWL进行行为学测试,观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治疗效果。采用坐骨神经HE染色切片观察神经损伤后治疗与不予以治疗情况下神经元细胞的变化。造模成功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水平。观察安非他酮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大鼠SNL模型建立后,模型组与治疗组MWT及PWL明显下降,反映了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行为学表现。2.正常组、假手术组与药物对照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神经元排列结构完整,未出现明显病理学变化。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中神经元排列松散,并出现神经元细胞损伤,治疗组大鼠坐骨神经组织病理学也出现神经元细胞损伤,但变化较模型组减轻3.相较于正常组、假手术组与药物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大鼠的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下调,但治疗组的递质水平高于模型组。结论1.SNL模型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导致了脊髓背角多巴胺D2受体及肾上腺素α2受体下调,揭示两种受体可能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2.安非他酮对神经损伤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增加脊髓背角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有关。综上所述,安非他酮作为第二代非三环类抗抑郁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治疗具有良好的潜在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旧称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的、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病。该疾病主要是以异常免疫微环境对胆管上皮细胞(Biliary epithelial cells,BECs)和肝内中小胆管的持续性炎症损伤、肝内胆汁进行性淤积以及血清中出现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如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
学位
第一部分探究局部组织总IgE、特异性IgE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型鼻息肉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背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型鼻息肉(Eosinophilic 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eCRSwNP)组织水肿显著,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同时产生大量的IL-5、IL-13等Th2型炎症因子,术后更容易复发,多需要再次手术。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鼻息肉组织中总免疫球
学位
一、研究背景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导致腰痛的重要原因,发病群体有年轻化趋势。对于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需采取椎间盘切除术,但对于切除造成的缺损尚无理想的处理办法。采用组织工程学技术对缺损进行修复是研究的热点,但目前缺乏理想的支架设计。二、研究目的采用先进的三周期极小曲面(Triply periodic minimal surfaces,TPMS)理念设计椎间盘多孔支架,观察力学性能、仿真性能和生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肺纤维化是一类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肺间质内纤维组织增生性疾病,但目前对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认识仍远远不足,制约了抗纤维化治疗的有效性及新型抗纤维化治疗药物的开发速度。尽管涉及的机制复杂,当前的共识认为肺纤维化的形成是肺脏上皮细胞受损及修复失败后过度修复的过程。该过度修复主要涉及两个过程:一是肺间质中负责胶原合成的肌成纤维细胞大量聚积,然而目前对肺纤维化时肌成纤维细胞的来源仍存在争议。新近研
学位
研究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卵巢癌(EAOC)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其可能由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而来。探索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恶性转化的关键调控基因具有重要的意义。观察SPEN基因在EAOC组织、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并探讨SPEN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细胞增殖和侵袭中的调控作用。材料与方法:获得一例病理确诊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合并不典型内异症的临床组织样本。显微激光分割技术用于同一患者
学位
研究背景传统产前遗传学诊断获取胎儿DNA的侵入性方法存在一定的感染或流产的风险。经宫颈获取的胎盘脱落的滋养层细胞具有完整的胎儿基因组信息,此方法不受孕妇年龄、孕周、产次、体重等因素的影响,从而成为近年来无创产前检测的研究热点。已有研究利用经宫颈获取的细胞(transcervical cell,TCC)样本中分离的滋养层细胞检测常见的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通过测序分析诊断脊髓性肌萎缩和囊性纤维化等单基
学位
研究内容一 68Ga-NOTA-Evans Blue 淋巴 PET/CT 与 99mTC-ASC 淋巴显像对淋巴管肌瘤病诊断效能的对比研究:一项前瞻性研究研究目的:淋巴管肌瘤病(Lymphangioleiomyomatosis,LAM)是一种可累及多系统的罕见疾病,以肺囊性病变和肺外表现(包括淋巴系统紊乱)为疾病特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68Ga-NOTA-Evans Blue(NEB)淋巴正电子发
学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疗法已经彻底改变了许多癌症的治疗范式,然而受益于ICI治疗的患者有限,亟需筛选出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对患者进行分层。目前肿瘤突变负荷(TMB)虽已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ICI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一些携带免疫治疗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的高TMB患者对ICI治疗却不敏感,因此有必要筛选出能预测患者接受ICI治疗后预后优于TMB的特定基因。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突变的综合基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核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技术的普及和社会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人群可在脑MRI检查中偶然观察到沉默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病变。沉默DWI病变的主要病因机制包括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栓塞和低灌注,并且可能导致未来卒中风险增
学位
第一部分认知正常老年人基底节扩大血管周围间隙与脑体积和脑血流量关系的研究目的:基底节扩大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 perivascular spaces in basal ganglia,BG-EPVS)对衰老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究认知功能正常老年人 BG-EPVS 与脑灰质体积(gray matter volume,GMV)和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