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术后首次Ⅰ清甲影响因素分析与环境辐射安全性探讨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65294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综合分析首次应用大剂量131I清除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清甲)效果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清甲成功率提供理论依据。2、分析应用大剂量131I清甲治疗的早期不良反应,对其治疗安全性进行评价。3、监测大剂量131I治疗后病房及病区内环境γ射线的辐射剂量率水平,评价医疗活动过程的辐射安全性,明确大剂量131I治疗后对环境的影响。 方法:1、首次接受大剂量131I清甲的DTC术后患者46例,按清甲效果分为成功组与未成功组,对服131I剂量、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次数、末次手术至清甲治疗前时间、残余甲状腺组织重量、血清TSH水平、甲状腺外转移灶、病理分期等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在得出有意义指标的基础上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判断清甲成功有意义的指标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operatorcharacteristiccurve,ROC曲线)。2、对大剂量131I首次清甲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血常规、肝功能、血清钙、磷及甲状旁腺激素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并分析放射性甲状腺炎(radiotionthyroiditis,RT)、放射性涎腺炎(radiationsialoadenitis,RS)发生情况。3、分析用γ辐射仪测量的17批次治疗后24小时病房内距离病人1米处及病区环境的γ辐射剂量率水平。 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首次服用大剂量131I剂量、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手术次数、治疗前服用甲状腺激素、病理分期等对清甲效果无明显影响(P>0.05),而手术方式、残余甲状腺组织重量、血清TSH水平、末次手术至首次清甲治疗前时间、甲状腺外转移灶等是影响首次清甲效果的因素(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针对清甲成功拟合Logistic回归方程:Y=3.766-0.947术后残余甲状腺重量-3.149淋巴结转移-3.373远处转移,该方程说明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重量小、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是增加清甲成功优势的保护因素;术后残余甲状腺重量判断清甲成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1±0.054(P=0.000<0.001),甲状腺外转移灶为0.725±0.075(P=0.009<0.01)说明其对清甲成功的预测是有效的。2、大剂量131I首次清甲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外周血血常规中自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肝功能检查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血清钙(Ca)、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等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共有5例发生RT,发生率为10.87%,1例发生RS,发生率为2.17%。3、γ辐射仪测得的病房内距离病人1米处γ辐射剂量率水平最大为21.71μSv/h,根据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结合该科实际情况按每年累计工作240日计算,该科工作人员每日可于此辐射环境下连续工作3.8小时;该科病区环境中走道剂量率水平最大为0.58μSv/h,同法计算得一般公众每日可于此辐射环境下停留7.17小时。 结论:1、DTC患者术后首次应用大剂量131I行清甲治疗,其影响因素众多,术后残余甲状腺组织重量小、无甲状腺外转移灶是增加清甲成功的保护因素,对拟行清甲治疗的患者应尽可能实施甲状腺全切术以获得最小的残余甲状腺组织重量、术后尽早实施131I治疗。2、大剂量131I治疗安全可靠,治疗后对造血系统、肝功能、甲状旁腺功能等影响较小,放射性甲状腺炎及涎腺炎发生率较低。3、实施大剂量131I治疗后,采取恰当防护措施,完全能保证核医学科工作者处于电离辐射容许剂量范围之内,病区环境电离辐射水平相对安全。
其他文献
目的:肾脏纤维化是各种病因肾脏疾病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共同通路,延缓甚至逆转肾脏纤维化,减少肾功不全的发生与进展成为肾脏病工作者的目标,但目前临床仍无确切方法可以做到。本实验通过观察羟苯磺酸钙对慢性肾功能不全大鼠TGF-β1和BMP-7的影响,从致纤维化和抗纤维化两个角度证实羟苯磺酸钙改善肾脏纤维化的作用。方法:SD大鼠32只,对照组8只、模型组12只、治疗组12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手术切除左肾
目的:研究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常规体外培养人品状体上皮细胞,取2-3代对数生长期细胞接种于96孔培养板,将含有细胞和培养液不含1,25(OH)2D3的空白对照组,只含有培养液不含有细胞及1,25(OH)2D3的调零组,含有无水乙醇(10-4mol/L),细胞和培养液的阴性对照组,含有用不同浓度(10-10mol/L,10-
目的:①探讨新型酞菁类光敏剂ZnPcH1介导的光动力疗法(ZnPcH1-PDT)对血液恶性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为PDT应用于血液恶性肿瘤细胞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②初步探讨ZnPcH1-PDT对血液恶性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及其机制,为PDT的光损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③初步探讨ZnPcH1-PDT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达形态学缓解骨髓的体外净化作用,为提高造血系统肿瘤患者骨髓移植物中残存瘤细胞的PD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的摄取(L/B)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Ki-67及p53蛋白的关系,并分析L/B与食管癌分期、病灶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5例食管癌患者术前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并计算食管癌组织与周围正常食管组织放射性比值(L/B):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5例食管癌组织标本及10例正常食管组织标本中Glut1
学位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血清(Serum)和腹腔液(peritonealfluid,PF)中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及血清CA125的检测来探讨其在内异症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手术的30例内异症患者为研究组,按美国生育学会(AFS)1985年修订的内异症分期标准,其中I期2例,
第一部分:99mTc-EC-MN SPECT显像预测鼻咽癌乏氧的临床初步研究目的:研究一种新型乏氧显像剂99mTc-EC-MN(锝99-双半胱氨酸-甲硝唑)SPECT显像在鼻咽癌患者中进行乏氧显像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初步探讨99mTc-EC-MN SPECT乏氧显像的临床价值:所得参数T/N(肿瘤放射性计数/正常组织放射性计数)与患者的年龄、性别、T分期、临床分期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T/N值与疾病的
学位
目的:研究131I标记抗HER-2/neu单克隆抗体Herceptin(131I-Herceptin)在正常昆明鼠和荷卵巢癌裸鼠体内的生物分布、荷卵巢癌显像特点及在体外对高表达HER-2/neu卵巢癌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探讨其用于卵巢癌放射免疫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Iodogen法131I标记Herceptin,SephadexG50柱纯化,利用纸层析法测定其标记率及放化纯。将131I-Herce
学位
肺癌是最常见的肺部原发性恶性肿瘤,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许多国家均居恶性肿瘤之首。如何对肺癌进行早期诊断、精确分期以及合理治疗是一个医学难题。目的:18F-FDG PET/CT的SUV是一种反映组织葡萄糖代谢率的半定量分析指标,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鉴别诊断与疗效、预后评估。影响SUV的因素众多,研究的也很多,但肿瘤的病理类型、病灶大小对标准化摄取值的影响,却研究较少,至今没有定论。而对于目前大多数文献
学位
目的: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初诊时2/3已不能手术切除或不能耐受手术。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及准确分期对其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8F-FDG PET/CT能从分子水平通过观察体内代谢变化,在疾病发生解剖结构变化之前做出诊断,已广泛用于肿瘤的诊断、分期、疗效观察。然而由于炎症摄取等因素,18F-FDG PET/CT诊断肺癌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本研究目的是对比观察18F-FD
学位
目的:研究舒肝颗粒针对肝纤维化防治作用的机制。为了探讨舒肝颗粒对肝纤维化(HF)的逆转是否有作用,我们采用舒肝颗粒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大鼠肝星状细胞(HSC),研究其对HSCα-平滑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