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CTN-1株全长核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高效表达及初步应用

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ABV)引起狂犬病在人和动物间发生,造成宿主100%的死亡,严重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狂犬病病毒颗粒内部核心组成为核蛋白与病毒RNA结合形成核衣壳复合物,其中核蛋白除作为狂犬病病毒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还承担着调控病毒复制,激活宿主免疫的功能,也可用于体外检测、病毒分型等。获得高纯度的核蛋白是开展基础科研和应用研究的基础,目前已有学者使用真核系统对核蛋白进行重组表达,但成本较高,操作复杂,也难以获得大量的核蛋白,其他学者使用原核系统对核蛋白进行表达,多以包涵体的形式出现,有人尝试使用融合标签或对其中部分序列进行截短表达,但难以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核蛋白。本实验在CTN-1株的基础上对核蛋白编码序列进行优化,采用不同的表达条件促进核蛋白的可溶性表达,以期获得高产量、高纯度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核蛋白,并对其进行初步应用。研究方法:1、提取狂犬病病毒CTN-1株病毒总RNA,RT-PCR扩增出狂犬病病毒CTN-1株全长N基因,并在基因两端添加NdeI和XhoI位点,构建重组质粒pET-43.1a-NP。在大肠杆菌BL21(DE3)株诱导表达,使用SDS-PAGE和Image Lab软件分析其表达结果。2、重组质粒pET-43.1a-NP在大肠杆菌中未有表达,对N基因序列进行优化,通过替换稀有密码子,调整GC含量,优化mRNA的二级结构,人工合成基因后构建pET-43.1a-CTN-NP(Opti)表达质粒。通过改变诱导条件,优化诱导时间,提高核蛋白的表达产量。按照最佳表达条件大量诱导大肠杆菌,裂解和超声破碎诱导后菌液,离心后分别收集上清和沉淀,对沉淀使用盐酸胍溶解,使用固定化Ni2+螯合层析纯化。通过改变缓冲液的配方,在低温下对重组核蛋白进行复性。3、为了获得狂犬病病毒CTN-1株全长核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对其诱导温度、IPTG浓度和诱导时间进行摸索。对可溶性表达的重组狂犬病病毒CTN-1株核蛋白使用Ni2+螯合层析纯化,通过电泳分析其纯化效果并进行Western Blot验证其反应原性。将可溶性的核蛋白、复性的核蛋白、阴性对照、阳性对照免疫小鼠,采集小鼠血清,用狂犬病核蛋白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重组核蛋白免疫原性。4、以本研究所表达的具有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的核蛋白为基础,通过对狂犬病病毒CTN-1株核蛋白最适包被浓度、包被温度、包被时间、封闭液和封闭条件以及二抗浓度的优化,初步建立可检测狂犬病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用已知样本初步验证该方法的实用性和重复性。研究结果:1、通过构建狂犬病病毒CTN-1株全长核蛋白的重组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SDS-PAGE电泳发现诱导后菌液与诱导前菌液表达无明显差别,需要进一步对基因序列进行优化以提高表达产量。2、对狂犬病病毒CTN-1株N基因进行优化,优化序列与原始序列相比GC含量提升至51.5%,61个稀有密码子全部进行了替换,N基因的密码子适应指数(CAI)值由0.19提升至0.95。经过软件分析,优化后序列的mRNA二级结构更稳定。3、优化后狂犬病病毒CTN-1株N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在50 kD左右出现明显蛋白条带,表达产量明显提升。为了进一步提高核蛋白表达产量,对诱导时间和大肠杆菌OD值进行优化,发现当OD600为0.5、诱导5 h时为最佳表达条件,产量可达到32.3%。大肠杆菌大量诱导表达后,核蛋白以包涵体表达,使用基于Ni2+的螯合层析进行纯化,纯化后蛋白纯度为95.8%。通过对诱导剂使用浓度、诱导温度和诱导时间的优化,可以实现在16℃条件下过夜诱导,得到可溶性表达的核蛋白,进行纯化后获得了高纯度的核蛋白。4、狂犬病病毒CTN-1株重组核蛋白经Western Blot检测,在50 kD左右出现明显条带,说明核蛋白能够被核蛋白的特异性抗体结合,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将重组核蛋白免疫小鼠后采集血清,抗体效价可达到1:320,证明核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5、已知血清样本的验证结果提示,本研究所建立的间接ELISA定性检测结果的阴阳性符合率为100%,批内与批间OD450值的变异系数均低于10%。研究结论:本实验在狂犬病病毒CTN-1株核蛋白原始序列表达产量较低的情况下,通过对狂犬病病毒CTN-1株核蛋白进行密码子优化,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43.1a-CTN-NP(Opti),并通过降低诱导温度和延长诱导时间等条件实现了核蛋白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中大量的可溶性表达。Western Blot和动物试验结果显示,本实验所表达的核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和免疫原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可检测抗狂犬病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
其他文献
背景:过去30年黑龙江省肺癌患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省也是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高发地区之一。研究发现COPD与肺癌发病密切相关,但是揭示COPD和肺癌关联的传统流行病学研究很少考虑两种疾病的时空自相关。贝叶斯时空模型能同时分析疾病的时间效应、空间效应及影响因素,更准确地估计疾病风险及与已知解释变
研究背景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点。目前有关小组活动长期效果评价的研究较为少见,小组活动长期效果尚不明确。对已有研究检索发现,多数研究报告了临床指标,对糖尿病预后不良事件报告较少,故本次研究将分两部分开展,通过系统综述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临床指标的长期影响,通过随访研究来评估自我管理对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长期影响,以补充系统综述分析结果的不足。研究目的1.研究自我管理小组活动对社
研究目的了解2017年10月~2019年6月河南省漯河市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ARI)病例的病毒性病原谱构成及其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特征,为SARI病例的临床诊治及其预防控制提供病原学依据。描述我国HMPV相关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临床特征;探究河南省漯河市流行的HMPV病毒基因特征以及基因变异变迁规律。材料与方法基于我国S
目的:通过分析第7次霍乱弧菌大流行期间,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的hlyA基因和溶血表型之间的关系,揭示在第七次霍乱大流行期间导致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溶血表型差异的原因。方法:对1961~2011年分离的294株O1群El Tor型霍乱弧菌产毒株进行溶血表型验证,并从已有的全基因组草图中提取或扩增菌株hlyA基因,得到hlyA序列后进行进一步的序列分析。比较菌株溶血素基因h
目的2020年数据显示,肺癌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的首位,肺腺癌的比例高达40%。肺腺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较差,具有放疗顽固性,因此对于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中电离辐射作用机制的研究十分重要,涉及电离辐射引起细胞发生自噬、早衰等细胞反应。探究辐射损伤相关机制,即电离辐射诱导肿瘤细胞发生早衰,对提高其辐射敏感性有着重要意义。降低肿瘤细胞的辐射抗性,提高敏感性,可以通过电离辐射诱导细胞发生自噬和早衰,达到促进
目的HIV-1新发感染实验室检测是艾滋病防控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基于重组抗原的捕获酶联免疫试验(RCEIA)用于检测HIV-1新发感染的可行性,获得估算HIV-1新发感染率的技术参数,本研究使用队列研究所得的HIV-1抗体阳转系列样品初步测算RCEIA试验的临界值(cutoff值)和平均新发感染期(MDRI),并将相关结果与BED试验、亲和力试验进行比较;比较 4 种 RCEI
研究背景:根据Brown等对肠道病毒A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基因分型的研究以及1999年以来对EV-A71的监测和研究,EV-A71已经从1999年的3个基因型(A-C)扩展为7个基因型(A-G)和若干基因亚型。这些基因型和基因亚型EV-A71随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在全球传播。1987年,在中国大陆地区首次分离到EV-A71并于保藏1
背景尽管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推广了多年,但是全球每年仍有不少新生儿经母婴传播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HIV感染可通过免疫抑制及慢性炎症反应引起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抗病毒药物的应用可能会引起肝功异常、血脂异常及血液学并发症的发生,二者影响因素复杂。目前,国内外针对抗病毒治疗后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较大龄HIV感染儿童,HIV感染或暴露婴幼儿由于其人群的特殊性、抗病毒治疗复杂、样本
噬菌体是生物圈内最丰富最多样化的微生物实体。噬菌体感染细菌的第一步是受体识别,细菌可以通过噬菌体受体的缺失或改变而逃离噬菌体的裂解,因此对于噬菌体受体的研究一直是噬菌体与宿主菌之间相互作用研究中最为关注的部分。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是三种致病性耶尔森菌中的一种,是一种全球性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大部分患者经粪口途径感染该菌而引发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可引起腹痛、腹泻,因临床表现与阑尾
研究背景外周脱髓鞘疾病以外周神经髓鞘脱失为主要病变特征,多由遗传或免疫相关机制破坏施万细胞(Schwann cell,又称施旺细胞或雪旺细胞)的功能所致。目前,这类疾病缺少有效的治愈方法且预后很差,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沉重负担。临床研究显示针刺可以有效缓解这类疾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正常和溶血卵磷脂(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