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程序之历史分析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iuf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通过了《宪法大纲》,在司法实践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了司法程序。本文所探讨的是广义意义上的司法程序,即指国家专门机关以及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所应遵循的步骤、方式以及原则、规则、制度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程序的形成有着多元的、复杂的历史渊源,是传承与超越中华传统法制思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司法思想,反思国民政府司法实践,总结闽赣苏区司法实践的创造性成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国之初所制定和颁布的《宪法大纲》《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暂行组织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维埃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司法程序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训令第六号——处理反革命与建立司法机关的暂行条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军事裁判所暂行组织条例》《裁判部的暂行组织条例及裁判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颁布,中央司法人民委员部、国家政治保卫局、各级裁判部等司法机构逐步建立,共同构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程序。透过《红色中华》关于雩都县委县苏贪污渎职案、关于各苏区的反革命案等案例报道,可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程序发挥了积极的功能,司法框架初步构建,司法知识开始逐步得到宣传,中华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但也折射出当时司法程序中存在着不少时代局限,比如司法人员匮乏、司法执行不准确,等等。毫无疑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司法程序建设及其实践,为后来延安时期乃至新中国司法程序的施行积累了正反两方面宝贵的经验。宏观历史分析与微观个案解剖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程序发展的历史轨迹、内容和经验,既是中央苏区史中的专题史研究(法制史)的重要内容,又是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增长点,同时,也是本选题的学术价值所在。
其他文献
教师作为一个群体,从春秋演绎到当下,亘古不变的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这一角色。随着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与变迁,当代社会成了一个无定的社会,老师的身份变得不明不白,教师角色的“专业性”与“公共性”开始割裂。大学老师常常以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分子”自居,中小学教师是不是知识分子这个问题却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中小学教师作为知识群体中最大的基数,与家家户户的幸福紧密联系,单纯的“教书匠”角色限制了教师的发展空间,
本文以“创伤、死亡与救赎”为切入点,选取童伟格的《王考》《无伤时代》《西北雨》《童话故事》为主要分析对象,童伟格其他作品为辅助参照,探讨童伟格如何从创伤与死亡中来理解台湾岛屿的历史与家族史,试图厘清童伟格作品中时间与空间、生与死、记忆与遗忘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进而更深层次地观照台湾社会的历史变迁。童伟格小说以家乡台北万里乡为叙事地点,讲述着一个个关于留下与离开、死去与复活、失落与寻找、记忆与遗忘,
利用Aspenplus模拟了某化工厂有机废液添加对水煤浆气化反应温度、合成气成分、产气量等的影响,并考察了不同有机废液含量对煤气化反应的影响,为煤气化协同处理煤化工废液提供理论依据。
2010年以来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发展脉络,一条自传统主流文学而来,从杂志走向书店,凝结为厚重的精神故土;另一条则由大众文化衍生,从杂志走向网络,具有广阔的写作空间;二者遥相呼应,共同关注着中国的乡村与底层、聚焦于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用“非虚构”的文字构建当代中国的现实和真相,建构中国城乡形象谱系。本文以“非虚构”文本为切入点,以2010年《人民文学》创建“非虚构”专栏为起点,重点研究近十年来中国
在视觉文化时代,世界被建构成图像化方式,水墨以及包含水墨元素的共同体亦复如是。不论是作为一种艺术类型,活跃在各类展厅、媒体的公共空间,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贯穿于日常生活,随处可见。本文从视觉文化的角度,通过对水墨传统和现代的变量与恒量的分析,试图为其在视像时代确定坐标。所谓恒量指的是水墨作为一种观念蔓延在当今的视觉环境之中,它并非变动不居的,而是具有一以贯之的内涵;所谓变量则是以媒材或质料作为思
郑开禧为清朝的政治家、诗人和藏书家。本文作者将结合族谱、地方志、诗文集等文献资料,从四个方面对郑开禧及《知守斋诗集》进行论析:第一章为郑开禧生平考,分为三节。首节考述郑开禧家世渊源。主要梳理了郑家的迁徙历程,介绍了几位郑氏长辈和郑开禧生平。第二节为郑开禧生卒年考。郑开禧之生卒年众说纷纭,目前文献材料没有统一说法。笔者梳理郑开禧传世诗文,考证其生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殁于道光十六年(1836)
20世纪初期,随着五四运动的热潮,大量外国文学涌入中国。其中,俄国文学因其优秀的创作水平、深刻的思想理论以及地缘优势所带来的文化亲近感,成为中国作家最为青睐的学习对象,也对中国抗日小说的创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社会发展进程不同,两国的社会现状及其主要矛盾也不尽相同。因此,反法西斯战争之前,中俄文学并非完全平行影响。但依旧能看出中国抗日小说在创作技巧、人物塑造与思想内涵等方面所受俄苏小说影响。本文运
现阶段,我国住宅小区鳞次栉比并且住户众多,这使得小区内业主自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多数决这一团体意思形成机制却不可避免地对少数业主群体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加之,近年来相关业主纠纷的案件数量呈现着快速上涨的趋势。鉴于上述种种现象,我们不得不开始关注与重视少数业主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问题。现阶段,尽管我们对于该问题还不具备系统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它却关乎到业主自治及其实现程度的问题,是
唐汝谔是生活在嘉靖至明末的士人,他编订的《古诗解》是明代古诗选本中颇有特色者之一,反映了唐汝谔对明代复杂诗学思想的吸收与消化。本文试从整体上全面研究唐汝谔《古诗解》,全书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梳理唐汝谔生平及其诗学观。关于唐汝谔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青浦县志》,《青浦县志》载:“汝谔字士雅,博学好古,为青浦知县屠隆所重,以贡历常熟宿迁教谕,升安庆府学教授,年老不赴,亦能诗。”[1]唐汝谔与唐汝询是兄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有效应对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的趋势,“全面二孩”政策正式于2016年1月1日启动,替代了三年前的“单独二孩”政策,成为我国最新的人口生育政策。“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实施,让以女教师为主体的基础教育学校将因扎堆生育而受到“产假式缺编”的挑战。本课题以马尾区基础教育学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全面二孩”政策下的教师队伍现在及未来的情况进行剖析和预测,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