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释学在西方由来已久,它是一门理解和解释意义的哲学。早期的阐释学专门用来阐释《圣经》,它是从对神喻、法律条文、典籍和古代文献的解释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的传统阐释学追求文本的唯一正确的原意,信奉原作者对其作品有着最权威的解释权,要求阐释者摆脱一切主观,把属于阐释者的历史环境等因素看成理解的障碍,看成产生误解和偏见的根源,没有正确认识人类理解的历史性。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现代阐释学代表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以人的理解和前理解为本源,尊重人在翻译以及阅读前后产生的前理解,追求对客观存在的正确解释,把原作者、阐释者和读者视为相互作用的整体,通过多方视域的不断融合的阐释,为文化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
伽达默尔指出,译者既是读者也是阐释者,必然有其特有的“前结构”和“前理解”,所以其理解与阐释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翻译过程中,先有、先见和先设是不同的译者作为不同的社会心理个体所必然具有的,这些不同的个体因素又构成了不同译者对同一译本的不同阐释。阐释的最终目的就是缩小文本所属的过去文化历史和阐释者及读者的距离,通过对他人的理解产生对自己的理解,是基于合法的前理解基础之上的过去与现在视域融合的过程。笔者系统梳理了伽达默尔的现代阐释学思想,审视了阐释学与中国古典文化的关系,并对其在阐释中国文化方面的可行性及迫切性进行了分析。
林语堂是二十世纪享誉海内外的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他游走在中西文化之间,坚持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传统,并同时向中国人传播西方文化。他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多方体现,除了大量的译作,他的很多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因对中国文化编译改写而具有文化阐释的特色。他将自己关于中国哲学、历史、宗教的理解和体会用英文作品的形式传达给了西方读者,在中国文化海外传输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林语堂集创作编译为一体的著作《生活的艺术》为文本,以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原理为视角,通过定性研究分析其成功的中国文化阐释及传输带来的启示。笔者认为一种阐释不可能同时满足不同历史阶段不同读者的需求,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完善的阐释,将阐释对象放置到具体的历史社会文化环境中去看待和研究,才能得到好的阐释效果,进而促进文化交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