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多参数成像对肺癌的诊断及治疗疗效观察研究

来源 :河北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yu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双源CT多参数成像对肺癌亚型的诊断研究目的:通过对肺癌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多参数成像分析,探讨双能量扫描在肺癌病理亚型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期间疑似为肺癌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行胸部双源双能量CT平扫及动静脉双期增强扫描。最后经病理证实纳入66例肺癌患者,依据病理类型分为鳞癌组24例、腺癌组30例、小细胞肺癌组12例,分别测量各组肺癌原发病灶各期参数指标,包括有效原子序数值(Eff-Z)、碘浓度(IC),绘制能谱曲线;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40~70ke V能谱曲线斜率(K40~70ke V)。比较三组各期参数指标数据并进行统计。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三组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整体上差异,组内两两比较如方差齐采用LSD法,方差不齐则采用Dunnett t3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以上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指标绘制生成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阈值,分析三组数据各参数指标诊断效能,评估双源CT双能量成像定量参数在诊断肺癌病理亚型中的价值。结果:(1)有效原子序数的比较:平扫时所测量肺鳞癌组、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的Eff-Z分别是7.50±0.18、7.44±0.18、7.36±0.24,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测量肺鳞癌组、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的Eff-Z分别是7.95±0.21、8.12±0.27、7.77±0.27,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测量肺鳞癌组、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的Eff-Z分别是8.10±0.18、8.38±0.25、7.91±0.31,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能谱曲线斜率的比较:平扫时所测量肺鳞癌组、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的K40~70ke V分别是0.437±0.248、0.436±0.227、0.211±0.324,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组与小细胞肺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鳞癌组与腺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测量肺鳞癌组、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的K40~70ke V分别是1.363±0.478、1.734±0.627、0.885±0.629,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测量肺鳞癌组、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的K40~70ke V分别是1.876±0.494、2.704±0.574、1.188±0.591,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碘浓度(IC)及标准化碘浓度(NIC)的比较:动脉期测量肺鳞癌组、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的IC分别是(0.929±0.358)mg/ml、(1.150±0.455)mg/ml、(0.633±0.271)mg/ml,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C分别是(0.098±0.031)%、(0.123±0.041)%、(0.072±0.027)%,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测量肺鳞癌组、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的IC分别是(1.929±0.358)mg/ml、(2.350±0.455)mg/ml、(1.483±0.359)mg/ml,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C分别为(0.209±0.031)%,(0.243±0.043)%,(0.171±0.023)%,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ROC曲线分析显示:鳞癌组与腺癌组比较中,动静脉期测定的Eff-Z、K40~70ke V、IC及NIC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5,在静脉期K40~70ke V大于2.38时,诊断腺癌敏感度及特异度可达70.0%、87.5%;鳞癌组与小细胞肺癌组比较中,三期测定的K40~70ke V、动静脉期测定的Eff-Z、IC及NIC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5,在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大于19.15%时,诊断鳞癌敏感度及特异度可达70.8%、91.7%;腺癌组与小细胞肺癌组比较中,三期测定的K40~70ke V、动静脉期测定的Eff-Z、IC及NIC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5,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K40~70ke V大于1.96时,诊断腺癌敏感度及特异度可达93.3%、91.7%。结论:肺鳞癌、腺癌、小细胞肺癌不同病理亚型的肺癌具有不同的双能量定量参数,对不同肺癌亚型鉴别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绘制ROC曲线后,可以找到其鉴别诊断的临界值,并且各参数值在静脉期诊断效能最高,表明双源CT双能量多参数分析对肺癌不同病理类型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因此,双能量CT技术能为肺癌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第二部分:双源CT多参数成像对肺癌的疗效观察研究目的:通过应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肺癌患者治疗前后双能量参数进行对比,探讨双源CT多参数成像在评估肺癌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期间疑似为肺癌的患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及经病理结果最终纳入60例肺癌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接受完整的综合治疗,且治疗前、治疗后(治疗2个周期后)均进行胸部动静脉期双能量CT增强扫描。将图像传至Siemens sygon.via VA20后处理工作站。本研究依据Choi治疗疗效标准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分别测量治疗前后病灶最大直径、120k V融合图像强化CT值、虚拟平扫CT值、碘覆盖值、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计算治疗前后最大直径变化率、治疗前后净强化CT值变化率。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对两组数据的动静脉期强化CT值、碘覆盖值(IRA)、碘浓度(IC)及标准化碘浓度(NIC)进行治疗前后组间及组内对比,治疗前后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数据的治疗前后最大直径变化率、净强化CT值变化率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探讨双源双能量CT成像在肺癌综合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60例入组肺癌患者在治疗前后行动静脉期胸部双源CT双能量增强扫描,根据Choi标准,将入组病例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其中治疗有效组27例,治疗无效组33例。(1)有效组最大径变化率为(-19.79±8.04)%,病灶净强化CT值变化率为(-16.87±7.49)%;无效组最大径变化率为(1.47±5.91)%,病灶净强化CT值变化率为(-3.05±11.11)%。治疗有效组病灶最大径及净强化CT值变化率均明显大于无效组。(2)动、静脉期两组数据治疗前后组内对比:动脉期有效组治疗前IC为(1.06±0.49)mg/ml、NIC为(11.22±4.69)%、IRA为(27.67±8.25)HU、CT值为(56.77±15.01)HU,动脉期有效组治疗后IC为(0.75±0.40)mg/ml、NIC为(7.99±3.23)%、IRA为(24.26±7.57)HU、CT值为(49.93±13.26)HU,治疗后各参数值较治疗前明显减小,且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无效组治疗前IC为(0.97±0.35)mg/ml、NIC为(10.48±3.12)%、IRA(25.40±7.23)HU、CT值为(59.24±11.41)HU,治疗后IC为(1.00±0.37)mg/ml、NIC为(11.66±3.64)%、IRA为(29.19±10.33)HU、CT值为(57.51±13.07)HU,治疗后各参数值较治疗前增大,且NIC及IRA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C、CT值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治疗有效组、治疗无效组在治疗前后各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动、静脉期两组数据治疗前后组间对比:治疗前动静脉期两组IC、NIC、IRA、CT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动脉期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静脉期两组在治疗后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优势结合碘相关参数可从肿瘤大小、强化特征、血管化程度等多方面多参数进行定量分析病灶特征,实现CT诊断从单一形态学进入到多参数定量分析和功能学分析的新阶段,作为肺癌疗效评估的有效检查手段,双源CT可为肺癌患者疗效评估提供更为全面的有价值的信息。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个性化截骨导板(patient 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辅助股骨侧关节外畸形(extra-articular deformity,EAD)截骨矫形和同期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合并股骨侧EAD的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
学位
目的:通过将脂肪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注射于光老化性色素沉着模型,进行皮肤宏观学评价、黑色素颗粒评价、HE染色和Elisa试剂盒检测。探究脂肪干细胞对光老化性色素沉着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将15只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和光老化模型组(10只)。空白对照组豚鼠不进行人为干预。光老化模型组豚鼠应用UVB照射法建立光老化模型后,每只豚鼠背部区
学位
目的:探讨鼠李糖乳杆菌及姜黄素对MAFLD大鼠肠道菌群与肝相关脂质合成因子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MCS)、模型组(MCD)、姜黄素干预组(CUR)、鼠李糖乳杆菌干预组(LGG)、姜黄素和鼠李糖乳杆菌联合干预组(CUR-LGG),每组各6只。MCS组予以蛋氨酸-胆碱充足饮食,其余4组予以蛋氨酸-胆碱缺乏饮食构建MAFLD大鼠模型。CUR组予以姜黄素0.2g/(kg·d
学位
第一章:CD62P、TXB2在评价MCAO大鼠疗效中作用的研究目的:为严格控制患者个体差异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通过制造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测定脑梗死大鼠血清P-选择素(CD62P)、血栓素B2(TXB2)的水平,研究其在评价MCAO大鼠疗效中的作用,并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将3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处理组(n=13)、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处理组(n=13
学位
目的:检测miR-21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静脉血中的表达水平及变化趋势,探讨miR-21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诊断、病情评估以及心室重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病例组选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共58例,其中广泛前壁心梗患者36例,部分前壁心梗(前间壁、局限前壁及前侧壁)患者22例。选取同期健康受试者21例作为对照组;2.检测两组受试者的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肌酸激酶MB型(CK-MB)、血清N
学位
目的:研究CT测量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视神经鞘直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ONSD)及视神经鞘直径/眼球横径(optic nerve sheath diameter/eyeball transverse diameter,ONSD/ETD),探索与其发生恶性脑水肿的相关性,并确定临界值,为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及评估患者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1年01月至202
学位
目的:探索A型肉毒素对于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Central post-stroke pain,CPSP)的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CPSP提供新思路,为今后优化临床研究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CPSP患者60例,所有病例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及其他相关医院,随机分成3组,A型肉毒素组(20例)、普瑞巴林组(20例)、针灸组(20例),将其分别记为A组、B组、C组,对3组患者
学位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及非溶栓治疗前、溶栓后1小时(h)、24小时(h)及7天(d)的血浆内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剂(thrombin-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
学位
目的:构建小鼠阴道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研究硼酸凝胶作用于模型后小鼠阴道组织TLR2、TLR4、Dectin-1表达的变化。方法:构建小鼠阴道白色念珠菌感染模型,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氟康唑组、硼酸组,小鼠阴道组织中TLR2、TLR4、Dectin-1的表达,使用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在第1、3、5、7天检测。本研究已取得本校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认证同意。结果:1.接种白色
学位
目的:探讨5%硼酸凝胶治疗小鼠阴道念珠菌感染的疗效及对宿主IL-17、IL-6、TGF-β、STAT3等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1)动物分组:根据随机数表法将60只SPF级ICR雌性小鼠分成两部分,分别为20只(A部分)和40只(B部分)。将A部分小鼠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四组,空白组(N)、模型组(MD)、硼酸组(BA)、氟康唑组(FC),每组5只;同样将B部分小鼠按照上述方法平均分为4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