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率对全球和南大洋变化的调制作用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ygu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平均表面温度(GST)呈现出阶梯状的演变过程,其中包括加速变暖期或变暖减缓期。与20世纪后期的升温加速相比,GST的增暖趋势在2003-2012年有所放缓,这段时间被称为全球变暖减缓或者停滞。这种现象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从1850年以来的观测资料显示,在GST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也出现了几次增暖减缓的趋势。而最近的这次增暖减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气候学者们就增暖减缓的原因,机制和可能的影响结果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例如其是否是由于外部强迫相互抵消的结果(如火山和污染气溶胶和平流层水蒸气),还是因为海盆的内部(太平洋,印度洋或大西洋)自然变化引起的。本文严格地审查了已有的观测记录,分析和解释,提供了气候耦合模型的相关分析,对海洋表层信号进行分类,并将其与海洋内部信号产生的效应相结合进行分析阐释。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气候变化的表层信号,即全球平均表层气温GST的历史演变以及GST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首先,应用经验模式分解(EEMD)方法,将GST分解为不同时间序列的信号。其年际信号IAV包含所有周期<8年的信号;年代际信号IDV包含9-20年的信号;多年代际MDV包含60-80年的信号;还有一个非线性长期趋势ST。GST中的年际和年代际信号是与太平洋的ENSO变化相关联的信号。而多年代际信号则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涛动(AMO)相关。为了评估历史记录中太平洋,大西洋和外部强迫在GST中调制作用,本文用一套气候耦合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GST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太平洋。大西洋也可以通过大气遥相关调制对GST在年代际上的变化。外部强迫主要是对GST的多年代际变化进行调节。其中大气气溶胶是主要贡献者。这部分进一步研究了,较长的气候增暖减缓期,约30年(1945-1975年),主要是由GST多年代际信号引起的,而相对较短的气候增暖减缓期(例如最近的2003-2012年)是由GST的年代际信号控制的。本部分的研究发现对于学者们争论大西洋还是太平洋在调节气候变化起关键作用这一议题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第二部分集中在分析南大洋增暖的机制。很多研究发现最近的表面变暖放缓与深海变暖加快有关(>700 m;Balmaseda等,2013)。特别是,在长达十年的全球表面变暖放缓(2003-2012)和早期Argo时期(2006-2013),南半球海洋经历了快速变暖。本文中,通过分析最新的观测结果发现南大洋的这种迅速变暖的速度有所减缓,导致南半球海洋对全球海洋储热的贡献较小。例如,在2006-2019年期间,南大洋的贡献约占65%。观测显示,在2013-2019年期间,印度洋东南部SEIO和南太平洋SPAC这两个变暖的热点区域呈现出变冷趋势。这种年代际增暖变化与南半球环模(SAM)和年代际太平洋涛动(IPO)的变化有关。分析结果显示,中纬度西风的变化会引起的等密度面的加深(变浅),从而影响海洋温度的变暖(变冷)。本部分的研究结果展示了年代际变化如何调节长期气候变化,并为正在进行的年代际预测系统校准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信息。在第三部分中,本论文进一步探讨了太平洋强迫如何增强21世纪初期南大洋的快速变暖。通过使用CESM-LE和CESM Pacific Pacemaker(CESM-PAC)气候耦合模型实验,本论文深入阐释了外部强迫作用和与东太平洋海温变化相关的内部强迫的贡献,以及太平洋海温变化对南大洋OHC变化的影响机制。与海洋再分析数据一致,热带太平洋强迫信号可以再现明显的拉尼娜现象,如南印度洋SEIO和南太平洋SPAC的变暖以及东太平洋的变冷。据估计,在南大洋中纬度地区,增暖峰值的约1/3是受热带太平洋强迫(通过太平洋遥相关)控制。相反,CESM-LE模型结果显示的外部强迫只能产生长期均匀的变暖趋势,表明热带太平洋强迫是2003-2012年南部海洋快速变暖的主要驱动力。此外,本论文应用经验模态分解EOF来分解出南半球海洋热变率的主导模态。提取的第一模式的方差为24%,是与热带年代际太平洋涛动(IPO)相关的模态,与CESM-PAC分解出的第一模态一致。第二模态与SAM有关。基于这两种模态,本论文进一步研究了SAM和IPO对近期自2013年以来南海变暖减缓的调制作用。本论文调和了学者们关于GST的演变是由外部强迫,大西洋还是太平洋起关键作用的争论。并进一步研究了太平洋年代际涛动(IPO)与南半球环形模式(SAM)在南大洋变暖的年代际变化中的调制作用。我们的研究为正在进行的年代际预测系统校准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信息。
其他文献
含标量场引力理论包括quintessence、k-essence、Brans-Dicke理论等,而4维时空中具有二阶运动微分方程的最一般标量张量理论是Horndeski理论。作为一个引力理论,我们会讨论新引入的标量场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充当驱动暴胀的暴胀子场,也可以刻画暗物质、暗能量的行为,甚至会改变我们的黑洞性质,引入标量毛。而标量场与引力的非平凡耦合形式对宇宙的原初扰动也会带来有趣的
学位
铬作为地壳中储量较为丰富的前过渡系金属,在小分子活化和催化转化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一直都是科学界关注的研究热点。而含硫配体的双/多核金属铬配合物由于其辅助配体的限制,关于其催化转化小分子的反应性能鲜有报道。本论文以构筑双铬金属功能体系为研究目标,采用具有不同立体效应的辅助配体,合成并详细表征了一系列新型硫桥联双铬配合物,进一步利用双金属之间的协同活化效应,不仅实现了二卤甲烷、氧气等小分子的配位活
学位
传统的小学数学中高年段课后作业因为受到教育方式的影响,所以在作业安排方面普遍单调,而且作业数量过多,对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反而给了学生巨大的压力,让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对掌握的知识进行消化,只能机械地完成作业,对掌握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这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限制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因此小学中高年段数学课后作业的设置,必须向有效性发展,以提高学生自身能力为主,将学生作为主体,引导学生多方
会议
航空发动机整体叶盘、叶片、模具等复杂曲面零件在我国航空航天、能源动力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这些服役于非常规工况下的关键件通常对表面质量、加工效率和精度等有极为严格的指标要求。五轴数控铣削是实现此类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加工的重要手段。然而,受机床进给伺服系统带宽的限制以及动态特性不匹配等因素的影响,若五轴加工进给率参数选取不当,极易引起过大的轨迹轮廓误差,使得加工精度保障的难度加大,同时也极易引起刀具与机
学位
随着我国高坝筑坝技术的快速提升,土石坝建设已迈入300 m级。高土石坝尺寸巨大,坝-基交界面沿顺河向长度超过千米,与坝体衔接的河床和两岸高程相差数百米,使得大坝建基面的地震动输入具有非常明显的非一致性。在地震时,坝体内部外行的散射波将更多的能量透射至地基之后向无限域辐射,致使坝-基相互作用对高土石坝动力响应的影响增大。另外目前高土石坝的地震反应分析大多假设地震波垂直入射,然而在实际地震中会存在地震
学位
大黄鱼是中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养殖区主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水域,其养殖年产量在所有海水养殖品种中位居第一,为社会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创收。由于集约化养殖的发展,使内湾大黄鱼养殖区域水质逐渐恶化,进而创造了许多病原微生物的适宜发病环境,导致病害频发。诸多病害中,尤以刺激隐核虫导致的白点病最为严重,截止到目前,仍没有非常有效的疾病防控措施。鉴于此,本研究旨在利用一种现代遗传选育方法,全基因选择技术(g
学位
生物硫醇(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和同型半胱氨酸)及硫化氢等活性硫物种是生物体系中一类具有调节氧化还原平衡及信号传递功能的重要分子,与人类的多种疾病(如癌症和老年痴呆症等)密切相关。因此,开发活性硫物种的检测技术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的意义。近年来,近红外发射荧光探针由于其具有选择性强、灵敏度高、可避免生物自发荧光的干扰及成像深度高等优势,在生物成像及疾病诊断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腈类荧光团具有近红外
学位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地震和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处于该地区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服役环境复杂、设计使用寿命长、建设投资成本大。长期风荷载作用产生的疲劳累积损伤会使得材料性能劣化进而导致结构整体性能的退化,降低了结构的抗震能力,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外,在结构全寿命周期内会不可避免地遭受地震和强风等多种灾害侵袭,地震和强风的共同作用甚至会造成结构毁灭性的破坏。准确合理地评估地震和强风共同作用下钢-混凝土组合结
学位
新能源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给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高能量密度、快速充放电和长循环寿命。在各类的电化学储能器件中,基于锂/钠离子的电化学储能器件已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并逐步商业化。常见的这类器件主要有锂离子电池(LIBs)、钠离子电池(SIBs)等。但是,锂/钠离子电池存在功率密度低、使用寿命短等缺点。其中,负极材料很难同时满足高储锂/钠容量、高导电性和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导
学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在中高温(600-1000℃)下,可以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是一种高效的全固态能量转换装置。SOFC具有燃料灵活、使用非贵金属作为催化剂和发电效率高等优点。因此,SOFC在便携式电源、交通动力应用、分布式发电和热电联产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SOFC要实现从实验室尺度和示范运行到实际工业化应用的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SOFC电堆的电性能并保证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