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探寻史研究 ——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种新视角

来源 :中共中央党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sn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线”是绘制理论图谱、思想经纬的根本依托。以何种主线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研究中的重大基础性课题。既有的研究成果多以经典作家、经典文献或人的解放等为主线展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路标”的勾勒,鲜有以“道路探寻史”为主线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进行解读。此处的“道路”,即探索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道路,包括夺取政权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夺取政权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改革开放进程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道路问题”至关重要,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最基础和最本质的规定,对道路的探寻构成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它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的实践,根本在于它是与时俱进的学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与时俱进,就在于它根据时代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不同,找到一条条正确的道路。正是在道路探寻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对道路的探索进程,进一步思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主线,展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路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在理论上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主线演进、生成逻辑的研究,更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而且对于今天我们坚定道路自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政治上的清醒源自理论上的坚定,而理论上的坚定来自源头的澄明和历史的清晰。习近平强调“历史是一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以道路探寻史为主线,将中国道路放在马克思主义历史的整体脉络中审视,是一项理清“来龙去脉”的基础性工作。而对道路探寻史的审视,必须着眼于科学的方法论,即: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统一;理想目标与现实条件相融合;连续性与阶段性相契合。以历史生成论的视角,马克思主义的每一次重大发展,都与道路问题息息相关。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看,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就在于他们从根本上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在道路探寻问题上的历史局限,为解放无产阶级进而解放全人类指明了现实的正确道路。道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所在。19世纪上半叶,面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为人的解放开出的各种诉诸“情感”的道德化“药方”,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科学揭示社会形态的内在结构和历史发展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正确道路。这一正确道路的提出,实质上凝结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没有唯物史观的创立,没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不可能找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没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正确道路的确立,就不能够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所以,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正确道路的提出,马克思主义诞生了,并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进入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克思、恩格斯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选择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出现重大转折。此时,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已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1871年欧洲无产阶级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积累了宝贵经验,也留下了深刻教训,此后无产阶级运动陷入低潮。《资本论》走向世界,在俄国等国家产生了广泛影响,东方国家的社会发展“前景”与道路问题被提了出来。已经发生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条件和形势的变化,对马克思、恩格斯探寻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理论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空间。是遵循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道路前进,还是东方社会可以有不同的道路演进?是可以采取和平的方式,还是必须坚持暴力的路径?马克思、恩格斯晚年通过对原始社会、俄国农村公社的研究,提出了东方社会的非资本主义道路问题;根据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提出了合法斗争和暴力革命这一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策略问题。对这些道路问题的思考,不仅完善了社会形态理论,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更是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对时代变化的敏锐性。这些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选择问题再一次来到十字路口,马克思主义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内部围绕和平还是暴力的道路策略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正是在道路问题上的分野,导致第二国际内部分裂。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得那样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相反先在较为落后的俄国取得了胜利,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社会主义的初步实践往往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道路差异不小,甚至相去甚远,不可能完全照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实践呼唤新的理论和道路。在复杂的理论交织和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要求面前,列宁科学剖析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回击了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第二国际内部的错误思潮,回答了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推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仍然是贯穿其中的核心问题。无论是回应攻击,克服错误思想,还是发展理论,实际上都是紧紧围绕落后俄国如何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问题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围绕道路问题展开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面临着多次重大道路问题的抉择,每一次抉择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通过十月革命,中国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但是十月革命没有也不可能送来现成的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实际,打破了对“十月革命”的“城市中心论”这一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教条理解,克服了“一次革命论”和“二次革命论”的错误,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如何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面前。从“互助合作”到“和平赎买”的路径创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社会的变革,引导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随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结合的核心,就是应该独立思考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党既反省、反思一定历史时段对“苏联模式”的照搬,又通过不断探索,展现我们党在道路探寻上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虽然,这样的探寻在后来的实践中走上了某种歧途,但这种探寻的价值不容否定和抹杀,为后来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1978年,我国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步伐,中国共产党人首先就把焦点放在了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问题上,其核心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这条道路的思考起点。在如何避免“老路”和“邪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在“富起来”的历史方位,从“不够格”到“够格”,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追问;从“以我为主”到“中国特色”,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机遇期再次来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来到了一个新的关键阶段。新就新在,这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即:我国由大国向强国实现伟大飞跃的新的历史方位。在这一个新时代,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地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何走好强起来的道路,对党和人民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我们党不断推进解决“大而不强”的现实问题,努力实现大国成为强国的理想目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其核心就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探寻实现“强起来”的道路。正是在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发展。伴随着道路问题的实践发展,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道路探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主线。以此为主线透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伴随着对道路问题不断探寻的过程。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张网,那么道路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网的关键“纽结”。道路关乎人的解放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根据实践的变化,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不是诉诸某种任性或是将理论教条化,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科学性体现。道路的探寻从逻辑上讲需要解决好定位、定标、定法三大逻辑框架。定位,就是要明确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这是道路选择的“时空域”;定标,就是根据道路选择所处的时空域找准具体的革命或建设的目标,这是道路发展的“指南针”;定法,就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实际的、切实可行的路径,这是道路探寻的“落脚点”。解决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过程。以道路探寻为主线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以道路探寻为主线,有利于深化对与时俱进的创新史、对错误思想斗争史和人类解放史的理解,有利于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史与社会主义实践史的统一,有利于在一源与多流中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所以,基于道路探寻的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本源意义。研究历史是为了坚定当下的信心,以道路探寻为主线考察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道路。从历史维度来看,道路探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条根本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就是对道路的探寻;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对道路的探寻史;改革开放的历史,本质上就是探寻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根本道路的历史。从现实维度来看,我们可以在不断探索中国道路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为第三世界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新的路径。从理论维度而言,中国道路由本质逻辑、历史逻辑、目标逻辑、实践逻辑和制度逻辑所构成,其蕴含着动力、平衡、治理三种基本机制与三个有机统一,即:稳和进的有机统一、一元主导和多元系统相统一、中国基因和世界文明相统一。以道路探寻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进一步关照社会主义现实,从而为运用并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一个科学的立足点。在道路探寻史的梳理中,需要进一步认识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底色和哲学智慧,把握其深厚的学理依据和原创性贡献。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科学领域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到不同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认为,把信息技术与幼儿科学教育结合起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会议
MAX相材料兼具陶瓷与金属的部分结构、性能优点,如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抗氧化性,是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的新型电磁波吸收材料。但是,其在吸波领域应用时仍面临以下问题:(1)MAX相过高的电导率影响了阻抗匹配,使电磁波在材料表面大量反射;(2)MAX相材料主要通过电导损耗机制耗散电磁能量,损耗机制单一,难以支持强电磁波吸收性能;(3)MAX相材料的密度较高,不符合吸波材料质轻的需求。通常,电磁波吸收材
学位
基于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模型探究姜黄素的保护作用[背景/目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点的呼吸系统危重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有限,临床预后不佳。近年来,研究者发现NLRP3炎性小体介导细胞焦亡的激活及其产生的炎性损伤在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和细胞焦亡激活,阻断
学位
国之兴衰系于“治”,民之安乐系于“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市域治理,加快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建设。2020年6月,吉安市获中央政法委正式批复,成为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本文结合吉安市域治理的发展现状,积极探索新时代革命老区井冈山、庐陵文化进一步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新路径,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庐陵文化软治理的功能,打造具有吉安特色、市域特点、时代特征的市域治理现
期刊
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的一组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等症状,按照罗马Ⅳ标准,FD包含有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和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以及两者重叠共三个亚型。目前,质子泵抑制剂(Proto
学位
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产生并积累海量图像数据,如何高效地存储和管理海量图像数据已成为大数据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研究人员提出使用哈希算法来实现图像数据的高效处理。图像哈希算法可将任意大小的图像压缩编码成一个短小的数字序列。在实际应用中,用哈希序列代替图像本身,能有效地提高计算效率并且降低存储空间。目前,图像哈希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检索、分类和水印等方面。对于图像数据,哈希算法通常需要满足两项基本
学位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储能装置研究的动力。与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相比,介质电容器具有充放电速度快和功率密度高等独特的优点,适用于储存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电能,但电介质材料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因此,提高电介质材料的储能密度成为该领域研究热点。弛豫铁电材料由于其较高的饱和极化(Pmax),较低的剩余极化(Pr)以及近“线性”的电滞回线(P-E),具有获得高可恢复储能密度(Wrec)和储能效率(η)的潜力。
学位
表面施胶可有效改善纸张的力学强度、印刷适性和其他性能,在造纸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发一种新型表面施胶剂赋予其更好的功能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聚乙烯醇(PVA)作为含有大量羟基的水溶性高分子,因其优异的成膜性能、表面施胶和增强等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特种纸制造行业。然而单一的PVA室温下由于形成大量的羟基导致黏度较大,作为表面施胶剂对纸张的渗透能力有限,且对油墨粒子结合力不强,对纸张防水性和力学性能的增强作用
学位
在中国提出文化强国建设和把文化及相关产业建成支柱性产业的宏观背景下,文物艺术品拍卖产业是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拍卖产业的重要产业形态。如何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系统地认知“文物艺术品拍卖经济学”是一个重要而具体的问题,也是理论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重点,对推动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经济和相关产业健康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产业研究背景、意义进行阐述,对文化产业及文物艺
学位
谱聚类能够识别数据集中的内在模式,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而实际应用中的数据集普遍存在维度高、复杂和多样等特点,这导致现有的谱聚类方法存在鲁棒性不强等问题。为此,本文以高维数据上的谱聚类方法研究为主线,以高效、精确地对高维数据进行聚类为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高维数据,结合稀疏学习、数据降维、图学习等方法,从图表示构建及优化等方面,对谱聚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地,本文提出了四种高维数据谱聚类方法,并探索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