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牛朊蛋白单链抗体检测系统的构建、表征与应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shiliangze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朊病毒(PrPsc)是一种新型蛋白质感染因子,能够引起人和动物的可转移性神经退化疾病,如牛海绵状脑病(BSE)(或称疯牛病)和人的新型克雅氏病(nvCJD)。BSE已在世界范围内对养牛业和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由于受污染的牛制品可将疯牛病传染给人类,给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建立特异、灵敏的牛朊病毒检测方法十分重要。 免疫学检测是牛朊病毒主要的检测方法,目前,用于检测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本研究尝试建立单链抗体介导的夹心蛋白芯片用于牛朊蛋白的检测。要获得抗牛朊蛋白单链抗体,首先构建噬菌体抗体库。由于牛和小鼠的PrP基因同源性约90%,为了避免出现免疫耐受,采用牛朊蛋白融合蛋白免疫小鼠。通过PCR和DNA重组构建了牛朊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在基因水平上构建了硫氧还蛋白(TrxA)基因和牛朊蛋白基因的融合基因,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IPTG诱导表达硫氧还蛋白-牛朊蛋白融合蛋白(TrxA-bPrPc)。Western blot分析表明该融合蛋白具有结合牛朊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活性。采用TrxA-bPrPc融合蛋白免疫小鼠成功突破了小鼠免疫耐受,诱导了抗牛朊蛋白抗体。通过PCR从牛朊蛋白融合蛋白免疫的小鼠脾脏B细胞中扩增抗体可变区基因片段(VH,VL),然后通过Overlap PCR扩增抗体可变区基因,将体外组装的scFv基因片段克隆入噬菌体展示载体pCANTAB 5E,通过“吸附-洗脱-扩增”的富集过程,从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出针对牛朊蛋白特异的单链抗体Z163、Z186和Z1030。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四个单链抗体融合蛋白:Z186-L-SBP、Z163-L-SBP、Z163-Fc和Z1030-Fc,采用Western Blot、SPR和Sandwich ELISA方法对其特性进行了研究。Western Blot结果表明Z186-L-SBP、Z163-L-SBP、Z1030-Fc和Z163-Fc可特异识别重组牛朊蛋白核心区片段的线性表位;用夹心ELISA对4个单链抗体融合蛋白及抗牛朊蛋白单克隆抗体KG9进行配对实验,Z186-L-SBP/Z163-Fc和Z163-L-SBP/KG9配对显示明显的阳性结果;用SPR方法测定了Z163、Z163-L-SBP、Z163-Fc和Z186-L-SBP的亲和力,其平衡解离常数(KD)分别为8.82×10-8M、4.11×10-8M、8.10×10-9M和3.24×10-8M。单链抗体融合蛋白Z163-L-SBP亲和力是单链抗体Z163的2.2倍,单链抗体融合蛋白Z163-Fc亲和力是单链抗体Z163的11倍,亲和力有明显的提
其他文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私营经济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已经占据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还多,而私营经济当中又以家族经营为主要形式,故家族企业往往又成为了私营经济的代名词
目的 了解成都市大学生艾滋病/安全性行为相关认知及态度,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男女大学生艾滋病/安全性行为相关认知及态度的差异和影响因素,为更好地制订大学生艾滋病/安全性行为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研究,是指用生物利用度研究的方法,以药代动力学参数为指标,比较同一种药物的相同或者不同剂型的制剂,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其活性成分吸收程度和速度有
目的:探讨补肾化瘀方对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 方法:对中医学与西医学研究2型糖尿病肾病的现状与进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通过系统的历
本研究以常用中药材川芎为研究对象,收集了不同规格、不同产地的川芎样品19个,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首先对川芎嗪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回流提取效果优于超声
本文主要围绕拨乱反正的起因、过程、前提、关键以及拨乱反正的中心与保证等问题,对影响中国20世纪后期历史进程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和思考。 主要内容如
质量认证对农产品具有一定的安全保障能力,而建立可追溯系统被认为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手段,全球主要农业发达地区都在积极建设。结合质量认证来构建农产品可追溯体系能
以灵芝子实体、菌丝体及灵芝饮料为试验材料,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结合利用食用菌学和发酵工程等专业技术,包括灵芝菌丝体液体发酵技术、营养成分、理化指标检测分析技术、灭菌消毒
本文用溶解度法、化学平衡法、固体电解质浓差定氧法等不同的方法研究了Fe-C-Sb,Fe-C-Sb-Ce,Fe-C-Sb-Y,He-Nb-Ce溶液在钢铁冶炼温度范围内(1300~1700℃)的热力学性质,得到铁液
水稻许多重要农艺性状都是数量性状,水稻遗传改良的大部分工作就是改良这些数量性状。1980年以后,随着分子标记的出现,水稻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的大量绘制,各种作图群体的迅猛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