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媒体基于各自的出发点相继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随后,中国国家形象也很快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然而,一方面,国外对中国形象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另一方面,国内众多的学者主要从国际关系、跨文化交际、政治等方面研究中国形象塑造,他们较少从语篇的角度关注形象塑造,更不用说从评价理论的角度。
李战子和胡明霞(2016)将合法化语码中的语义重力概念与评价理论相结合,提出评价重力以区分与语境有不同相关程度的评价资源。评价重力表示评价资源与语境的相关程度,评价重力越重,评价资源越依赖语境,评价内容相对于文章主旨越边缘;评价重力越轻,评价资源越脱离语境,评价内容越聚焦主旨。此外,他们还确定了评价重力的五种实现形式:个人叙述、概要叙述、具体化、概述、观点,并且评价重力从个人叙述到观点逐渐变轻。
本文一方面以2019年上半年《经济学人》中国专栏为例,探究西方媒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另一方面分析其评价与语境的相关程度,从而发现西方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以及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形象。《经济学人》作为西方主流媒体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及很高的国际声誉。因其广泛的影响力和对中国问题的重视,本文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致力于论证评价重力的概念,探索评价资源在2019年上半年《经济学人》中国专栏的分布,基于卡尔美敦(2015)的合法化语码中的语义语码,特别是运用语义重力的概念,分析《经济学人》如何运用评价重力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并且对三个相关问题进行回答:
(1)2019年上半年《经济学人》中国专栏中评价资源分配情况如何?他们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国家形象?
(2)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评价重力的变化情况如何?
(3)评价重力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本文通过UAM语料库工具构建小型语料库。在构建的语料库中,共有895处评价资源以及3552个语义单位。因此通过语篇分析,可以从评价重力的角度对中国形象进行更全面的理解。
鉴于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态度资源最常被用来表达作者对中国的态度,以此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读者对中国的评价。通过运用更多的判断资源,作者倾向于对中国的社会事务和行为进行判断和规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没有谁在国际交往中能真正掌握话语权,因此作者往往会打开对话空间,接受他人的观点。此外,作者通过使用更多的语力资源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将更多的读者拉入自己的阵营,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他的意图。
其次,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评价总是多于正面评价。中国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意识形态、利益诉求等方面都与西方不同。因此,西方人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中国国家形象。此外,中国快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偏见。因此,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往往是负面的。
第三,在评价重力方面,2019年上半年《经济学人》大部分文章的核心部分中,评价单位一般在具体化、概述以及观点之间波动,且评价重力明显偏轻,也就是说,评价资源与中心内容联系紧密。如此一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就更显著,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往往显得更具说服力。此外,西方的意识形态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冷战思维”隐形之中会造成作者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读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通过批评话语分析,我们从评价重力的角度可以看出《经济学人》中国专栏塑造出经济繁荣、政治专制、文化丰厚、社会繁杂的中国国家形象。
希望本文能对有关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语篇分析研究有所拓展,特别是能从评价重力的新视角进行研究。此外,本研究有助于发展评价理论,不仅能使读者更客观理性地阅读理解西方媒体话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而且我们国内媒体也能更加有效地展现我们的国家形象,从而影响西方媒体,使他们能更加公允地塑造我们中国国家形象。
李战子和胡明霞(2016)将合法化语码中的语义重力概念与评价理论相结合,提出评价重力以区分与语境有不同相关程度的评价资源。评价重力表示评价资源与语境的相关程度,评价重力越重,评价资源越依赖语境,评价内容相对于文章主旨越边缘;评价重力越轻,评价资源越脱离语境,评价内容越聚焦主旨。此外,他们还确定了评价重力的五种实现形式:个人叙述、概要叙述、具体化、概述、观点,并且评价重力从个人叙述到观点逐渐变轻。
本文一方面以2019年上半年《经济学人》中国专栏为例,探究西方媒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另一方面分析其评价与语境的相关程度,从而发现西方媒体如何塑造中国形象以及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形象。《经济学人》作为西方主流媒体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及很高的国际声誉。因其广泛的影响力和对中国问题的重视,本文选择它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致力于论证评价重力的概念,探索评价资源在2019年上半年《经济学人》中国专栏的分布,基于卡尔美敦(2015)的合法化语码中的语义语码,特别是运用语义重力的概念,分析《经济学人》如何运用评价重力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并且对三个相关问题进行回答:
(1)2019年上半年《经济学人》中国专栏中评价资源分配情况如何?他们塑造了什么样的中国国家形象?
(2)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评价重力的变化情况如何?
(3)评价重力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本文通过UAM语料库工具构建小型语料库。在构建的语料库中,共有895处评价资源以及3552个语义单位。因此通过语篇分析,可以从评价重力的角度对中国形象进行更全面的理解。
鉴于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态度资源最常被用来表达作者对中国的态度,以此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读者对中国的评价。通过运用更多的判断资源,作者倾向于对中国的社会事务和行为进行判断和规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没有谁在国际交往中能真正掌握话语权,因此作者往往会打开对话空间,接受他人的观点。此外,作者通过使用更多的语力资源直接或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将更多的读者拉入自己的阵营,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他的意图。
其次,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评价总是多于正面评价。中国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价值观、意识形态、利益诉求等方面都与西方不同。因此,西方人倾向于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评价中国国家形象。此外,中国快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偏见。因此,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往往是负面的。
第三,在评价重力方面,2019年上半年《经济学人》大部分文章的核心部分中,评价单位一般在具体化、概述以及观点之间波动,且评价重力明显偏轻,也就是说,评价资源与中心内容联系紧密。如此一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也就更显著,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往往显得更具说服力。此外,西方的意识形态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冷战思维”隐形之中会造成作者对中国国家形象认知的偏差,从而影响读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通过批评话语分析,我们从评价重力的角度可以看出《经济学人》中国专栏塑造出经济繁荣、政治专制、文化丰厚、社会繁杂的中国国家形象。
希望本文能对有关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语篇分析研究有所拓展,特别是能从评价重力的新视角进行研究。此外,本研究有助于发展评价理论,不仅能使读者更客观理性地阅读理解西方媒体话语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而且我们国内媒体也能更加有效地展现我们的国家形象,从而影响西方媒体,使他们能更加公允地塑造我们中国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