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牧户满意度和减畜意愿的研究--基于meta分析和实证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ou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是我国政府为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降低放牧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牧区牧民改善生计而出台的一项公共政策。该政策自2011年实施以来距今已近十年,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来看,不同研究对此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呈现出很大的分歧,“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依然不减,有些研究表明政策实施效果良好,有些研究却指出政策实施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甚至还有研究表示出现了偏离政策目标的现象,超载过牧的行为依然存在。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着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实施效果,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变化是否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牧民作为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微观经营主体,他们是政策执行效果的直接影响者和受影响最直接的相关利益者,其反馈评价是检验补偿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并对于优化政策,提升政策的支持度和可持续性非常重要。
  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减畜目标,运用meta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牧民的反馈评价和行为决策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别是牧户对政策的满意度、牧户继续参与补偿政策的意愿、以及牧户的减畜行为和减畜意愿。充分运用meta分析特有的大样本数据和以西藏那曲地区为例实地调研所得的数据资料,在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下,运用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累积meta分析、meta回归分析以及二元logit回归模型等计量经济学分析模型,研究了影响牧户对补奖政策的满意度、受偿意愿、减畜行为的重要因素。以期为优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此外本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具有很大的创新。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牧户对政策的满意度是检验政策实施有效与否最直接的评价。(1)显著促进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有:年龄、受教育水平、补贴收入、草原退化程度,补偿金发放的及时程度,补偿发放的标准,政策对收入的影响,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满意度有显著负向作用的因素是牲畜养殖数量。(2)牧民最关心的问题是:补奖政策对收入的影响、补偿金发放的标准、补偿金发放的及时程度。(3)随着时间的变化,牲畜数量、政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作用强度近年来明显逐渐增加, 而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作用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小。(4)现有的研究中,草地面积和政策对收入的影响对满意度的作用具有显著的异质性,而政策实施的时间因素、地区因素、抽样方式等都是重要的异质性来源。
  2.牧户参与补偿政策的意愿是其做出减畜决策的关键,也是制定合理有效的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1)显著促进牧户参与意愿的因素有:受教育程度、牧业收入、草场面积、政策实施后的草场健康程度及牧民对补奖政策的理解程度。(2)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牧民最关注的因素是牧业收入。(3)在目前的研究中,大多数变量的影响作用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质性,其中出现强烈异质性的因素包括牲畜饲养规模和家庭收入,而不同的研究间表现出强烈同质性的因素是牧业收入和政策实施后的草场健康程度。(4)随着时间变化,牲畜数量、草地面积、实施政策后的草场健康程度的影响作用逐渐增强,而其他因素均不同程度减弱。
  3.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减畜。根据西藏那曲地区的研究结果,(1)在样本地区愿意减畜的牧户占比为67.16%,不愿意减畜的为32.84%;愿意减畜的牧户中,愿意减畜的数量是当前养殖规模的一半及以下的牧户占78.26%,有6.52%的牧户甚至愿意减畜100%。(2)禁牧政策和草畜平衡政策对样本区牧户的减畜意愿并无显著影响。(3)草地承包面积、牲畜数量、家庭储蓄额、对减畜的认知均对减畜意愿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家庭人口数量、饲草料成本以及扩大养殖规模的想法对减畜意愿有显著负向作用。
  综合以上结论来看,为了使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更加合理有效且具有可持续性,本研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1)扩大政策宣传,加强牧民对政策的认知。(2)提高牧区牧民的基础教育水平。(3)促进牧民的收入来源多样化,如加强牧区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投入等。(4)实行不同区域差异化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不同地区不同对待。
其他文献
化肥作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农业生产资料,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证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中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化肥占据了主要地位,近十年来因化肥产能过剩和农业化肥施用过量,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与此同时,有机肥具备的增加土壤中有机氮的比例、改进土壤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作用倍受关注。化肥减量替代政策成为绿色农业生产的政策目标,有机肥替代化肥成为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农
学位
为解决日趋凸显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对食品安全标准开展了整合与修订工作。然而,针对一些标准制定的宽严引发业界争议。本研究以标准的制定与调整需要在健康风险、产业风险与规制成本之间寻求一种经济上均衡为切入点,以玉米黄曲霉毒素为具体研究对象,从产业风险的视角探讨标准调整与实施环境之间的匹配关系。研究从理论上,可丰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制经济学研究,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制定与规制效果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从实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生猪养殖业已成为中国养殖业产量最大的部门,也是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在生猪产业飞速发展和生猪养殖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处理问题却日益突出。当前,农村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面临着农村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两大突出问题,实现生猪粪便资源化利用便是破解当下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养殖户的资源化
学位
农业生产活动既高度依赖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反过来又可能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威胁,具有明显的负外部性。技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创新与发展是有效缓解生产负效应的重要手段,环境友好型技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此,政府出台了系列监管与激励政策,但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比例偏低、自觉采纳意愿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关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扩散,厘清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的内在逻辑,对促进环境友好型技术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各地开始推进特色农产品的种养殖,“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逐步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与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几乎同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正在改变农产品的销售形式。在农村,农户除了在传统市场上进行交易外,还利用互联网有效地选择、并自发地建立了一些网络信息平台,借以推进农产品的交易,这使得不同类型平台的结构(尤其是信息结构)对农户的交易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影响成为本研究关注的
学位
在此期间(1981-1985年),埃及的农业政策经历了各个阶段。农业部门受到政府干预政策的影响,包括确定每种作物的种植面积,低农产品价格,农产品销售,农产品进出口以及国内和世界的孤立农产品价格。到19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政策已经开始。农业部门是国民经济中第一个实施经济改革政策和市场机制的部门。结果,农业转向了自由市场经济。结果,政府取消了对价格政策的干预,放开了农产品价格,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进出
学位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体,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收入远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传统上专注于贫困人群的扶贫政策措施,始终面临着“不完全信息”问题引起的“瞄准偏误”困扰。“要致富,先修路”,那么高铁建设能否成为一种有效提高农民总体收入水平进而减少贫困的政策手段?但同样存在观点认为高铁票价过高,远超农民的消费能力,
学位
温室气体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农业具有强烈的自然生产属性,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而且这种关联是双向互动的:一方面,农业部门已经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农业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敏感和严重的产业。农户是农业生产的微观主体,也是响应气候变化的行为决策单元。农户对气候的响应,基于减排视角,表现为低碳生产行为;基于适应视角,则表现为气候适应行
对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科学管控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自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工作方案》后,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降低企业成本的举措,旨在有效缓解实体经济困难、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从而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强调,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其中,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于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尤为关键。畜牧业
学位
促进贸易便利化和提升出口贸易技术含量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了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不仅农产品出口额不断扩大,出口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但依然处于全球农业价值链“微笑曲线”的底部。随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升温,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蔓延,中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着较大挑战。扩大对外开放及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作为应对之策,中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