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定常柱状曲面激波反射的实验及数值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s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波反射即在具有给定声阻抗的介质中传播的激波与具有不同声阻抗的介质倾斜作用时所发生的物理现象。激波反射现象在爆炸波传播和超音速飞行器设计等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中极为重要。近年来,曲面激波环境中的激波反射现象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非定常曲面激波反射过程中壁面角通常是持续变化的,壁面角的持续变化与曲面激波及其诱导流场的相互耦合导致物理过程变得极为复杂而难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因此目前的研究进展非常缓慢,缺乏对非定常曲面激波反射现象物理本质的理解。为探究曲面激波环境中的激波反射现象,本文开展了壁面角不变的柱状曲面激波单楔反射、柱状汇聚激波双楔反射及复杂条件下非定常规则反射(RR:Regular reflection)到马赫反射(MR:Mach reflection)转变的研究工作。主要内容总结如下:1)为孤立地研究曲面激波及其诱导流场所引入的非定常效应,针对汇聚及发散激波环境分别设计了相应的特殊曲面以消除壁面角变化所引入的非定常效应。首先利用基于激波动力学方法设计的柱状汇聚激波管和vas2d程序开展了壁面角不变的柱状汇聚激波单楔反射的实验及数值研究,随后利用vas2d程序开展了壁面角不变的柱状发散激波单楔反射的数值研究。研究发现,在无穷短的反射过程中,扰动在曲面激波环境中的传播行为与其在平面激波环境中的传播行为相同。在激波强度变化有限且壁面角不变的条件下,实现了曲面激波环境中三波点轨迹的理论预测。基于本文所定义的扰动波面,更为有效地衡量了曲面激波反射中的扰动传播,并实现了对曲面激波几何效应的更好理解。研究发现,汇聚激波的几何收缩效应在激波向内汇聚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因此汇聚激波单楔反射过程中扰动波面长度的增长率持续下降,发散激波的几何扩张效应在激波向外发散的过程中逐渐增强,因此发散激波单楔反射过程中扰动波面长度的增长率持续上升。2)为研究壁面角变化对非定常汇聚激波反射过程的影响,设计了可实现汇聚激波冲击过程中壁面角仅在双楔交点处变化的特殊双楔,并利用柱状汇聚激波管和vas2d程序开展了汇聚激波双楔反射的实验及数值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可归纳为以下四点:(1)RR→RR过程中第二楔反射跟随波的类型主要取决于气流诱导波而压力匹配波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2)MR→MR过程中壁面角的变化会改变沿激波面传播的扰动的强度,而扰动强度的变化趋势取决于壁面角的变化趋势。(3)MR→MR过程和RR→MR过程中第二楔马赫反射会受到第一楔反射历史的影响。此外,当第二楔马赫反射过程足够长时,第二楔马赫反射会渐近地趋于汇聚激波单楔马赫反射。(4)汇聚激波环境可能会改变激波与激波的夹角,从而导致与平面激波环境中不同的波系结构。3)为探讨非定常RR→MR转变的物理本质,对复杂条件下无粘理想空气中的非定常RR→MR转变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首先,根据激波的类型及激波马赫数的范围探讨了非定常RR→MR转变的可能性,并对不同可能性所对应的壁面形状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基于激波强度变化对RR→MR转变的影响为小量这一观点,在不考虑凹曲面反射的情况下,划分了五类可能发生RR→MR转变的反射过程,包括平面激波凸曲面反射、壁面角不变及壁面角减小的汇聚激波凸曲面反射、壁面角减小的发散激波凸曲面反射及直壁面反射。对平面激波凸曲面反射过程中的扰动传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气流诱导稀疏波系总存在于相邻转角处产生的激波诱导扰动之间并隔离它们。曲面激波反射过程中激波强度的持续变化会影响反射激波波后压力的变化趋势,因此曲面激波凸曲面反射中稀疏波区和压缩波区的分布与平面激波凸曲面反射中的有所不同。然而,只要反射壁面为凸曲面,气流诱导稀疏波系的隔离效应就一直存在,因此可将平面激波凸曲面反射的流场分析推广到曲面激波凸曲面反射中。发散激波直壁面反射过程中不存在气流诱导稀疏波系,因此反射过程前期产生的激波诱导压缩波可以追赶上反射过程后期产生的激波诱导压缩波并与之叠加形成更强的压力波。然而,即使在最为极端的情况下,压缩波叠加所形成的压力波也无法在准定常准则满足之前追赶上反射点。流场分析表明,所考虑的五类反射过程中反射点附近的流场均为瞬态准定常,换而言之,非定常RR→MR转变发生与否仅取决于当地流场条件(当地激波马赫数和当地壁面角),因此,非定常RR→MR转变可由准定常准则预测且准定常准则的适用性与激波强度、壁面曲率及初始壁面角均无关。开展了广泛的无粘数值模拟以验证流场分析中所得到的结论,所有的数值结果均表明了准定常准则预测非定常RR→MR转变的适用性。
其他文献
量子力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质疑与争论。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一众科学家坚信局域实在论,认为量子力学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不完备的描述,而以玻尔为代表的另一方则认为量子力学就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述。双方展开了接近三十年的争论,直到1964年约翰贝尔提出了著名的贝尔不等式,使得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第一次能够通过实验的手段来进行验证。贝尔的理论指出,根据量子力学预测得出的一些现象并不能通过局域实在论来解释。
磁场与等离子体广泛存在于宇宙当中,宇宙中的很多现象如蟹状星云的不稳定性结构、吸积盘喷流、高速粒子的产生等等,都与磁场和等离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在天体物理或者空间物理领域,由于观测条件限制,针对这些现象的研究还不够完备。近几十年,随着脉冲功率技术的发展,陆续建成了强磁场装置和高功率激光装置,为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磁场与等离子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验环境。本论文主要针对磁化背景中的激光等离子体膨胀
石墨烯和LaAlO3/SrTiO3异质界面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兴二维电子系统。两者都具有丰富的物性,并且这些物性可以便捷地被电场所调控。由于两者均对各自的表面环境非常敏感,可以期待在两者组成的复合体系中,原有物性将被彼此通过近邻效应显著地调节,同时可能产生单一体系中无法具备的新颖物性。此外,该复合体系也是研究这两种性质迥异的二维电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极佳平台。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这种复合体系,对石
本论文主要研究具有保自由流性质的高阶有限差分加权本质无震荡(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y,WENO)格式的发展和应用。内容分为两太部分:(1)保自由流WENO格式及在圆柱诱导CH4/空气预混燃烧流场计算中的应用。采用保自由流5阶WENO格式求解贴体坐标变换后的多组分Euler方程组,用基元反应模型描述CH4/空气燃烧。不同于标准WENO格式通量构造方法,
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对心理健康识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理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且传统的依靠专家的心理健康测评模式存在一定的主观偏差,因此本文提出基于面部、语音和步态行为特征的识别模型,实现对心理健康状态的智能化识别,以减小主观因素对识别结果的影响。本文通过使用多模态融合的方式获取综合特征,从而提高心理识别模型输入端信息的丰富度,并在特征融合时引入注意力机制给各个模态特征赋予权重以提升融合效
格点量子色动力学(QCD)计算表明极端相对论重离子对撞产生的高温环境会导致核物质中夸克和胶子的解禁闭,形成一种具有部分子自由度的新的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uark Gluon Plasma,QGP)。QGP是研究强相互作用的理想实验室。相对论重离子对撞实验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寻找QGP,并研究它的特性。重味夸克(粲夸克和底夸克)是研究QGP早期动力学性质的一个独特的探针。由于质量远大于QC
Slice分析是单复变全纯函数理论在非交换、非结合领域的推广,经过十多年研究已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多复变函数论的slice推广却举步维艰,其本质困难在于复结构的不可交换性.本文提出分两步走来有效地解决这一困难.即首先在具有相同复结构的slice建立分析理论,然后建立表示公式并利用它将理论提升到整个空间,建立多变量的slice分析理论.全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介绍了多变量slice分析的研
不同密度流体的分界面受到瞬时冲击,界面上的小扰动随着时间不断增大,并最终形成湍流混合。这种界面不稳定性被称为Richtmyer-Meshkov(RM)不稳定性。RM不稳定性在惯性约束核聚变(ICF)、超燃冲压发动机、超新星爆发和体外激波碎石等实际工程和科学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自1960年RM不稳定性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以往的RM不稳定性研究中,由于单模界面具有简单的数学形
本文主要研究多介质界面流场计算问题。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两大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流场计算、界面追踪和界面边界条件处理。其中,流场计算采用五阶WENO格式求解Euler方程。界面采用level-set方程描述,使用改进的RGFM处理界面边界条件。为解决两侧大密度比介质的界面边界条件引起界面附近流场非物理数值解的问题,改进了沿界面法线构造Riemann问题的精度,利用提高精度的Riemann解外
在瞬时冲击力(激波)的作用下,分割不同密度流体的物质界面上的初始扰动会随时间不断增大,并最终形成湍流混合的失稳过程被称为Richtmyer-Meshkov(RM)不稳定性。RM不稳定性在惯性约束核聚变(ICF)、超新星爆发以及超燃冲压发动机等实际问题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也对于研究气体动力学、涡动力学和湍流形成机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美国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