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复发模式和预后的关系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uik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小细胞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倍增时间短,进展速度快,死亡率高的典型特点,确诊时多数患者已失去手术时机,以放化疗为主要治疗策略。多年临床研究表明,该病对放化疗敏感,但复发率极高,5年可达75~90%,高复发率是导致患者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小细胞肺癌复发与预后的相关性已有较多报道,但其具体复发模式是否也与患者预后存在内在联系,国内外研究尚不多见。
  目的:
  明确小细胞肺癌非手术治疗患者一线化疗后复发模式与预后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方法:
  1.病例选取与分组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经放化疗治疗的534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筛取临床病史、诊断、治疗及随访资料完整者纳入研究;根据随访期间是否死亡分为存活组156例和死亡组378例;根据一线治疗后复发模式分为单纯原发灶增大76例、单纯脑外远处转移118例、原发灶增大+脑外远处转移16例和脑转移48例。
  2.临床资料统计方法
  采用Excel表格详细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合并症、传染性合并症、家族遗传病史、吸烟史、肿瘤分期、ECOG评分、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CA12-5、鳞状细胞癌抗原、CYFRA21-1等)、肝肾功能、血常规、一线化疗策略、二线化疗策略等。
  3.预后评估方法
  原则上复发也是一项重要的预后评估指标,鉴于本研究旨在考察复发模式与预后的关系,故而预后指标主要以死亡率和生存曲线来衡量,截止考察时间为2017年12月30日,在此期间死亡和失访患者均计入截点。
  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对于计量资料,先行正态性分析,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者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之间的比较行方差分析,有统计学差异者进一步以LSD-t检验进行两两比较;两组间的比较直接行独立样本t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者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表示,行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等级资料行秩和检验;危险因素考察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生存分析绘制Kaplan-Meier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其差异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患者死亡率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534例病例死亡378例,死亡率为70.8%,中性粒细胞计数<5.0×10^9/L、CA19-9>18.5U/ml、NSE>30.2ng/ml、CYFRA21-1>2.4ng/ml、一线化疗PD、复发、原发灶增大+脑外远处转移或脑转移为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0.05,OR>1)。风险系数最高的是原发灶增大+脑外远处转移或脑转移,复发患者较其他患者相比,发生死亡的风险增加2.492倍,原发灶增大+脑外远处转移或脑转移患者较其他患者相比发生死亡的风险增加4.390倍。
  2.患者复发模式与基础资料的关系
  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是否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ECOG评分对复发模式均无明显影响(P>0.05),合并传染病、合并肿瘤家族病史及肿瘤分期与复发模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脑转移患者的传染病合并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原发灶增大+脑外远处转移患者和脑转移患者的家族肿瘤病史合并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广泛期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患者复发模式与肝肾功能的关系
  患者肾功能指标Cr和LDH对患者复发模式均无明显影响(P>0.05),肝功能指标AST与ALT与复发模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单纯脑外远处转移、原发灶增大+脑外远处转移和脑转移患者的AST与ALT水平明显高于单纯原发灶增大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患者复发模式与血常规的关系
  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质对复发模式均无明显影响(P>0.05)。
  5.患者复发模式与肿瘤标志物的关系
  患者外周血肿瘤标志物CEA、鳞状细胞癌抗原、甲胎蛋白水平对患者复发模式均无明显影响(P>0.05),CA19-9、CA12-5、NSE、CYFRA21-1与复发模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单纯脑外远处转移、原发灶增大+脑外远处转移和脑转移患者CA19-9、CA12-5、NSE、CYFRA21-1水平明显高于单纯原发灶增大患者;脑转移患者的NSE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6.患者复发模式与临床治疗方案的关系
  患者一线化疗方案、是否放疗对复发模式均无明显影响(P>0.05);一线化疗周期和一线化疗效果与复发模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其中脑转移患者一线化疗周期明显长于单纯原发灶增大患者,原发灶增大+脑外远处转移化疗效果差于单纯原发灶增大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7.患者复发模式与预后的关系
  患者死亡率和生存时间与复发模式均有关系,单纯原发灶增大、单纯脑外远处转移、原发灶增大+脑外远处转移、脑转移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73.7%(56例)、70.3%(83例)、87.5%(14例)、89.6%(43例),其中单纯原发灶增大+脑外远处转移、脑转移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余2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Rank检验结果证实各组患者的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不同,原发灶增大+脑外远处转移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与无进展生存期明显短于单纯原发灶增大和单纯脑外远处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复发和复发模式对小细胞肺癌非手术治疗患者的死亡风险均有影响,其中复发患者较其他患者相比,发生死亡的风险增加2.492倍,而原发灶增大+脑外远处转移或脑转移的患者较其他患者相比,发生死亡的风险增加4.390倍。
  2.原发灶增大+脑外远处转移和脑转移患者总生存期与无进展生存期较短,临床当引起重视,可提前对这两类患者进行适当干预,以延长生存期。
其他文献
目的:在甲状腺高频超声检查基础上,应用超声造影分析甲状腺良性结节、甲状腺乳头状癌、微小癌病灶之间超声造影表现及造影曲线分析的差异,及其在诊断方面的意义。  方法:  选取在我院诊治并行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66例,总计有131个甲状腺结节,其中PTC及PTMC共92个。在高频超声检查后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其CEUS表现。根据术后病理结果,结节分为良性结节、乳头状癌、微小癌三组,分别以甲状腺结节
学位
目的:  探讨维甲酸X受体(RetinoidXReceptor,RXR)介导的氧化应激途径对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pulmonary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PIRI)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将70只SPF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七组(n=10):正常对照组(C)、假手术组(S)、假手术+RXR激动剂9顺式维甲酸(9-cisretinoidacid,9-cRA
目的:  探讨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样病变免疫荧光(IF)分类法的改良,以期更好地认识MPGN的发病机制及鉴别MPGN样病变的病因。重新认识特发性MPGN的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以1994年1月至2018年4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肾活检诊断的MPGN样病变118例为对象,采用我们在Sethi等提出的IF分类法(IF分类法)基础上探索的改良IF分类法(改良IF分类法)结合电镜检查
研究背景和目的  大脑静脉及硬脑膜静脉窦共同组成脑静脉系统,其中包含大脑浅静脉、大脑深静脉、中脑静脉、脑桥静脉、延髓静脉、间脑静脉和硬脑膜静脉窦。脑静脉是脑血液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脑静脉血液循环在保障脑血流畅通、血供稳定上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大脑内静脉(internalcerebralvein,ICV)是脑深静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侧出现,位于第三脑室顶中线两侧的脉络丛内;回流大脑半球深部的静脉
学位
目的:  本研究以非小细胞肺癌为核心,对该疾病患者进行微波消融治疗,评价其疗效、并发症等研究,具体目的为(1)探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化疗前采用微波消融术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风险;(2)探究常规化疗方案与微波消融术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应用价值。  研究方法:  对我院于2014年-2015年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随机样本抽取,共抽取50例,将其进一步随机分成25例微波消融组与25例化疗对照组;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vectorimaging,VVI)评价线粒体辅酶Q(Mitoquinone,MitoQ)对高脂饮食(high-fatdiet)大鼠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本实验将36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H组,n=12),MitoQ治疗组(H+M组,n=12)和正常对照组(C组,n=12)。C组予基础饲料
目的  对两个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遗传性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factorⅪ,FⅪ)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实验室表型和基因突变检测,寻找致病基因并初步探讨其分子致病机制。  方法  采用凝固法检测两个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partialthromboplastintime,APTT)、纤维
背景和目的  细菌性脑膜炎是一种以脑膜感染和发生炎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未经及时治疗,50%细菌性脑膜炎病例是致命的,即使在早期诊断和治疗后,也有8-15%的死亡率,通常在症状出现的24h和48h之内死亡。此外,10-20%的幸存者中多数会有严重的永久性神经后遗症,包括脑梗塞、听力受损、癫痫、学习和行为障碍等。因此,进一步研究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和探讨细
背景:  肺癌是一种恶性肺肿瘤,以肺组织中无限的细胞增殖为主要特征。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PAH)及其衍生物已被证实与吸烟和空气污染所引起的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慢性炎症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促进肿瘤恶性转变、肿瘤细胞的增殖与侵袭、肿瘤组织血管的生成。炎症细胞通过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来调节肺慢性炎症微环境,促进支气管上皮细胞转化、逐步发展到癌前病变及癌转移,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
学位
研究背景:  2型糖尿病(T2DM)是以损伤β-细胞胰岛素的分泌和胰岛素敏感组织出现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即细胞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线粒体作为细胞进行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在发生胰岛素抵抗时,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也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线粒体数量减少、形态异常、酶活性和氧化磷酸化基因表达下降、ATP合成减少及ROS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