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踪迹:战国策派文艺思想的话语分析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19881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策派是四十年代初兴起于大后方的一个文化学术团体,它以文艺抗战、学术建国为宗旨,提出了“战国时代重演”、“中国文化独具二周”等一系列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重要命题,而其以权力意志为基础、以培植民族意识为目的的文学创作、文艺思想在抗战时期更是独树一帜。然而在民族战争和党派争斗的时代语境下,战国策派文艺在四十年代被左翼指认为“法西斯主义文艺”,并长期留存于新中国的文学史书写中。 本文借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一方面力图摆脱意识形态干扰,努力复原战国策派文艺的精神原貌,揭示其曾经被遮蔽的审美价值和学术意义;另一方面又将战国策派文艺置于网状交织的权力场域中予以考察,力图窥探文学生产体制与权力运行机制之间的隐匿关联。全文共分四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着重战国策派文艺的外围清理。战国策派以“权力意志”为其文艺思想的内核,并由权力意志推演出尚力、尚武的思想主张。而在抗战背景下,尼采学说已被普遍视作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源泉。战国策派文艺被定性为“法西斯主义文艺”与此不无干系。 第二部分:陈铨对“民族文学运动”的倡导,本意是要增强国民团结御侮的民族意识,但同时抨击了五四文学的个人主义和普罗文学的阶级论。这是战国策派最终遭到左翼集体“围歼”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林同济的《寄语中国艺术人》被视作战国策派文艺的理论宣言。文中提出的“三母题”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然而,在革命文学话语下“三母题”却被不断误读以至“妖魔化”,折射出一定时期内意识形态对文艺批评所拥有的强大威慑力。 第四部分:“野玫瑰”之争是现代文学史上一出著名公案。作为陈铨的代表剧作,《野玫瑰》对战国策派的政治理念、美学追求均做了具象阐释,但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等方面却招来了左翼的非议,最终由正常的文艺争鸣上升为以政党政治为背景的话语论战。从四十年代起,围绕战国策派所展开的文艺批评大多被革命文学话语打上了深浅不一的权力印记,直至九十年代后,战国策派文艺才逐渐从意识形态批评中解脱出来并获得了新的价值认可。但我们在彰显其意义的同时仍要清醒认识到它的理论不足,从而得出更为客观公允的结论。
其他文献
本文对《诗·周南》地域风格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诗》十五国风采自周代十五个不同的地域,虽然经过编诗者的统一编排,仍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有着各自的风神雅致。文章探讨了
元和诗歌是中唐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古思潮是这一时期诗歌的一条主线。然而元和诗歌的复古运动却呈现出了刻意求奇的特色。换言之,元和诗人的着意复古,迫使其诗歌呈现出了怪异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吃”作为人类存在的保障、社会发展进步的首要条件,一直受到所有族群与社会的关注。饮食文化不但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非语言信息的传递方式,而且对
Literature during the period studying in Japan Abstract: The nineteenth century Russian literature profoundly affected Luxuns thought and creation . Coming fr
元代是汉语北方官话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北方阿尔泰语同汉语发生大规模接触的繁荣时期。不同类型语言之间长期接触,必然会对汉语的面貌产生某些影响。《秘史》及其他直译体文献
20世纪初期,朱光潜借鉴美学、文艺学、心理学的理论,创作了《文艺心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以“文艺心理学”学科名称为题名的专著,标志着文艺心理学学科的初步建立。书
罗曼·英加登是20世纪西方现象学的代表性人物,他在现象学美学上的研究深入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其中对于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不同的层次结构则是英
郁达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巨大存在,其自叙传小说,作为一 种关于他那个时代独特而典型的艺术反映,曲折地透视出了现代中国人隐秘的心灵图景。 郁达夫遵循“文学作
本文从符号学这一全新的角度,对汉语外来词研究及其文化心理进行了考察。文章将外来词定义为外民族语言来源的词。从符号学出发,能指与所指以及两者的关系对于一个词语而言,是不
2005年,3000万元  注定要载入门头沟的史册  为了  反哺曾经的能源基地——京西矿区  拯救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  保护千年的古刹——潭拓寺、戒台寺  保护秀美的自然景观——百花山、灵山、妙峰山  ……  一项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古有愚公移山  今有科技疗山  那宛若天成的景色  是人为的巧夺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