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乡村旅游治理模式优化研究

来源 :云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0998_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旅游在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运作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国的农业农村在新发展环境下迅速做出适应性调整,提高了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视程度,在农村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旅游既满足农村产业兴旺的要求,发挥了连农带农促农扶农作用,也优化了我国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占据着旅游行业的重要地位。而湖泊型乡村旅游作为环境友好型的乡村旅游类型,契合党中央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发展空间广阔,发展前景良好。但是由于疫情影响、生态破坏、资源调配等因素造成的不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种种问题仍然存在,此时需要充分调动政府、旅游企业、村民、游客四大治理主体的治理权能,使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乡村旅游的治理过程中。因此本研究选择以抚仙湖作为案例地,阐释抚仙湖目前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建立治理主体博弈模型,分析各主体目前面临的治理权能困境,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规范各自治理行为,优化旅游治理模式,促进抚仙湖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前人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以抚仙湖的乡村旅游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依据共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现代治理理论及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评述,再采用半结构式访谈法、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抚仙湖乡村旅游治理模式展开研究。首先介绍了抚仙湖目前的乡村旅游发展及治理现状,主要从主体识别、治理成效分析、发展阶段三个维度介绍抚仙湖目前的乡村旅游治理模式。其次从治理主体层面进行识别分析,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现代治理理论分析各主体承担的主要治理职责及获得的相应权益,判断责权是否对等,判断各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再利用乡村旅游治理主体感知分析方法,借助SPSS26.0软件对游客、原住民两大旅游治理主体的治理权能感知进行测度,利用调研所得数据分析游客与原住民对乡村旅游治理权能的感知情况,进而明确各权能主体在治理过程中产生的权能困境;最后根据抚仙湖现阶段发展情况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本研究从抚仙湖乡村旅游治理过程中各治理主体的治理权能运用情况出发,认为抚仙湖目前在乡村旅游治理层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部门的决策能力与治理措施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认识不到位;二是旅游企业入驻抚仙湖具有较高风险,投资回报率较低,迫使其优先追求经济利益;三是本地居民的治理权能低下,对乡村旅游的参与程度被边缘化;四是游客对自身治理权力的行使缺乏自觉性,使本地旅游发展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与需求相悖的误差。最后,本研究以各治理主体为研究视角,就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下列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促进当地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各主体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征询游客意见,优化治理思路,从服务者的角度提供更优良的旅游体验;旅游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感,综合考量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关系,平衡发展与保护的逻辑,改进利益协调及保障措施;当地居民应被赋予更多治理权力,提升自身旅游治理水平及旅游服务能力,成为本地乡村旅游治理的中坚力量;加大财政投资力度,遵循“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发展理念,最终引导抚仙湖乡村旅游治理模式向现代化、可持续化、公平化迈进。
其他文献
城市土地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载体,更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城市土地需求日益增加,促使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土地资源的面积和承载力是有限的,城市用地既不能无节制向外扩张,也不能只注重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云南省是我国西南地区典型的山区省份,地势地貌条件复杂,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坝区面积仅约占6%,可供开发建设的城市土地资源十分有限,亟需探索城
学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生态系统提供调节、供给、支持和文化服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有利于人们了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以及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情况,推动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云南省由“绿水青山”实现“金山银山”,本文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得到土地利用/覆被基础信息数据,分析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
学位
切实加强高原湖泊治理,树立“流域治理”思想,打好“湖泊革命”攻坚战,是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重大举措之一。滇池是中国西部著名的高原湖泊,随着20世纪60~70年代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和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问题,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了日益巨大的压力
学位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耕地是农民增收的主要资源基础,然而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大计。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利用和种植方式的多样化,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耕地“非粮化”
学位
健康是人类经久不衰的话题,旅游与健康在本源上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年来健康与旅游的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已成为旅游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山地旅游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主要依托载体为山地景区,其自然与人文景观成为旅游者身心健康形成了优质本底景观,契合新时代旅游者对健康的新要求,如何评价这些景观对旅游者身心健康的作用?又是通过哪些因素发挥作用以及发生过程是如何?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依托“山地旅
学位
随着经济发展,农户生计方式逐渐多样化,非农生计方式的增加,对耕地利用效率即有积极作用也有负面影响。一方面,非农收入增加可能提高农户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使耕地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农户非农生计增加,农村大量优质耕地出现抛荒现象,对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较为滞后,同时当地也有相当数量的农业人口在向城市转移,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率与其他地
学位
土地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桥梁和纽带,土地利用方式及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其与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是衡量土地利用变化生态效应的重要方法,在管控区域生态风险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的经济、人口密集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对土地的改造利用愈发强烈,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三生空间格局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由此引发的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值得关
学位
印度和俄罗斯将对方视为“天然的伙伴”,苏杰生曾形容两国关系“历久弥坚”。印俄两国曾在冷战时期将双方关系发展至“准盟友”高度,冷战结束后两国关系经过短暂的冷却,后又迅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在2010年升级至“特殊与特权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平稳融洽的友好双边关系被视为大国双边关系的“典范”。然而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深刻变革。尤其近几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地缘政治震荡
学位
健康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它与医疗行业的结合、健康文化的融合,为旅游业的转型和升级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健康与旅游自身的综合特性,在对健康旅游氛围进行评估时,涉及到的指标范围比较大,有些指标不能提供直接的数据,这就使得健康旅游氛围的评估成为一个在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学术上有待讨论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健康旅游、氛围及旅游氛围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其概念、特征、类型进行了论述;
学位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引起的CO2排放量的迅速增加,其中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CO2排放量仅次于能源消耗带来的CO2排放量。在此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的时空差异,明确其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为实现区域“双碳”目标和创建低碳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是我国西南边疆重要的经济发展区,也是国家“一带一路”经济走廊重要区域,自2022年《昆明市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