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1蛋白介导根皮素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guiyeah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p1属于特异性蛋白质Sp/Kruppel转录因子家族,与富含GC的顺式元件结合发挥作用,从而调节相关基因的转录、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在多种癌症中Sp1是过表达的,且Sp1的水平与患者的生存是相关的。因此,很多研究表明在治疗癌症中,Sp1可以作为药物筛选的靶向分子。根皮素属于二氢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苹果、梨等多汁水果中。根皮素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抗氧化、抗炎症、抗肿瘤和保护血管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根皮素可以抑制多种癌症细胞的存活、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但根皮素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具体分子机制研究甚少。因此,我们设计实验探究了根皮素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首先,MTT、CCK-8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根皮素(0,20,50和100μM)对前列腺正常细胞WPMY-1几乎没有影响,但可以显著抑制前列腺癌LNCaP、CWR22Rv1、PC-3和DU145细胞的存活;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我们发现根皮素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发生凋亡,且c-Caspase 3、c-Caspase 8、c-Caspase 9和c-PARP-1蛋白水平明显上调;另外,流式细胞术(FCM)结果表明根皮素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周期阻滞在G2/M。其次,根据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我们还发现:根皮素抑制PI3K-AKT和MEK-ERK1/2信号通路,进而下调Sp1和Sp3/4的mRNA和蛋白水平及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此外我们还发现Sp1和Sp3/4蛋白水平降低与泛素蛋白酶体降解方式无关,而是通过下调nucleolin蛋白的磷酸化水平进而减少了对Sp1 mRNA 5’UTR的作用从而使Sp1蛋白的翻译水平下调。最后,裸鼠体内实验的结果表明,高、低浓度的根皮素均可以抑制体内前列腺癌细胞异种移植肿瘤的生长,且对裸鼠体重几乎没有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根皮素处理下调了肿瘤组织中Sp1,Sp3/4,Survivin和Ki-67的蛋白水平,上调了 c-Caspase 3和c-PARP-1蛋白水平。说明根皮素可以在体内抑制异种移植瘤的生长并诱导瘤组织细胞发生凋亡。综上所述,根皮素通过转录水平及翻译水平双重下调Sp1的蛋白水平,进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存活,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周期阻滞并诱导细胞凋亡。
其他文献
背景和目的:根据最新版的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间变性黄色星形细胞瘤(anaplastic pleomorphic xanthoastrocytoma,APXA)作为一种独立的星形细胞瘤亚型,其诊断标准定义为每1
目的:应力状态下牙周组织的改建是临床错牙合畸形矫治的生物学基础。在机械应力作用下,细胞成骨分化的过程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MicroRNA(miRNA)
目的:基层医疗机构是乳腺疾病早筛早诊早治的第一道防线,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降低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重要保障,本研究旨在对辽宁省基层医疗机构的乳腺疾病筛诊治
脓毒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发生在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和大手术后,是重症监护病房的主要死亡原因。脓毒症诱导的心功能障碍是脓毒症休克中多器官衰竭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点。化疗作为三大肿瘤治疗手段之一,是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临床上用
目的:筛查与生物起搏相关的microRNAs,并探索其与生物起搏的关键基因(HCN4基因)可能存在的靶向关系。方法:运用microRNAs芯片分析心脏窦房结组织与左心房、左心室组织差异表
背景: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术后出现原发性移植肝失功和移植肝功能恢复延迟的常见原因,其主要损伤机制为氧化还原失衡以及继发的炎症反应。研究表明,氢气(H2)具有较强
本翻译报告的源文本选自《2017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集》中的两个短篇小说---Gabe Dove和Famous Ac tor。笔者选的两篇短篇小说都是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的意识流小说。首先,在内
研究目的:检测B细胞激活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BAFF)、白介素-17(IL-17)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中的浓度,探讨它们与胰岛素抵抗(Insul
目的:探讨兰州市中老年人群不同糖代谢状态与慢性肾脏疾病(CK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REACTION”研究兰州地区的基线资料,选取兰州市社区40~75岁的10038例居民为研究对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