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鼠步态研究电针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及对运动皮层“神经血管”重塑的影响

来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angh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Catwalk步态技术、在体微电极阵列技术及激光多普勒脑血流检测技术,并结合组织形态学的方法初步探索电针预处理诱导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大鼠脑缺血耐受的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电极埋置和多普勒脑血流检测两大组,每大组又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三个亚组。各组分别在不同时间点进行相应电针预刺激、MCAO造模、指标检测等处理。实验检测指标包括:1.Bederson改进神经缺损评分;2.Cat Walk步态分析;3.神经电生理学检测;4.多普勒脑血流检测;5.TTC染色及免疫组化。结果: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大鼠为每组10只。其中电极埋置组(正常组4只、模型组5只、电针组4只),多普勒组(正常组6只、模型组5只、电针组6只)。1、Bederson改进神经缺损评分:造模后MCAO模型大鼠(模型组、电针组)出现明显神经功能缺损体征,且与正常组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造模后3h、24h,MCAO模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Bederson改进神经缺损评分均呈下降趋势,电针组下降多于模型组(P>0.05),且均与正常组有差异(P<0.05)。2、Cat Walk步态结果显示:(1)平均运动速度和持续时间:MCAO造模后,MCAO模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运动速度较正常组明显减慢(P<0.05),而持续时间增加(P<0.05)。电针组运动速度大于模型组,持续时间小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支撑基数:MCAO造模后,MCAO模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前肢、后肢支撑基数均呈上升趋势,模型组大鼠后肢支撑基数明显高于正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3)平均压强:MCAO造模后,MCAO模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四肢平均压强均明显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差异不明显(P>0.05)。(4)爪印面积:MCAO造模后,MCAO模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两后肢爪印面积均减小,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两后肢下降明显,电针组右后肢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左后肢下降趋势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AO模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两前肢爪印面积和正常组差异不明显(P>0.05)。(5)最大接触面积:MCAO造模后,MCAO模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健侧(右侧)前肢和后肢最大接触面积明显下降,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左侧)前肢和后肢最大接触面积与正常组差异不明显(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相比,四肢最大接触面积差异均不显著(P>0.05)。(6)单脚站立时间:MCAO造模后,MCAO模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四肢单脚站立均有所增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增加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增加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纹状体区spike发放:MCAO造模后,模型大鼠spike发放频率比率下降,但电针组spike发放高于模型组。4、激光多普勒检测结果:MCAO造模后,MCAO模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脑血流量明显降低,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MCAO模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脑血流量有所回升,模型组回升较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与正常组相比,MCAO模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脑血流变化量明显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变化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TTC染色显示:正常脑组织染为深红色,缺血组织为白色;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显示,MCAO模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梗死体积明显较大,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梗死体积百分比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免疫组化:MCAO模型(模型组、电针组)大鼠缺血灶边缘区域VEGF、CD34、突触素P38表达较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组大鼠缺血灶边缘区域VEGF、CD34、突触素P38表达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预处理可改善MCAO大鼠Bederson改进神经缺损评分,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2、电针预处理可诱导脑内缺血耐受,增加缺血组织边缘区域VEGF、CD34的表达,改善缺血区域血供,增加缺血区域再灌注的血流量,减少梗死体积,减轻缺血后脑功能损伤程度;3、电针预处理可增加MCAO大鼠缺血组织边缘区域突触素P38的表达,并调节MCAO大鼠缺血侧纹状体区域动作神经元数目及其活跃程度;4、电针预处理可能通过增加VEGF、CD34的表达,改善缺血局部血管分布,通过增加突触素P38的表达,促进突触可塑性变化。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模型对照,观察电针次髎、会阳穴对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大鼠膀胱组织炎性反应和脊髓背角(L6-S1)p-ERK 1/2、c-Fos的调控作用,来阐述电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相关机理,为临床电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P)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I
学位
目的:探索脊髓星形胶质细胞P2X7受体参与电针抑制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敏的机制。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备IBS内脏痛敏大鼠模型,第一部分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双侧“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进行治疗,电针治疗参数为1 m A,2 Hz,每次15分钟,连续治疗7天,记录各组大鼠CRD刺激下腹部撤回反射评分(AWRs),观察电针对IBS内脏痛大鼠的镇痛效应;第
学位
目的:阴阳调衡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在前期工作中已经被证实在治疗中风下肢瘫痪上比单纯的阴阳调衡针法治疗效果好,但是中风偏瘫的患者大多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因此通过临床大样本研究阴阳调衡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和阴阳调衡针法加常规康复的疗效对比,验证阴阳调衡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对中风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优效性以及通过运动功能分析检测进行机制探讨。方法:临床行为学研究:将收集的1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试验组
学位
目的:观察并比较针灸(隔药灸结合电针)与假针灸(假隔药灸结合假电针)对肾虚痰湿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的排卵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外周血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探究针灸对AMH过表达所介导的PCOS卵泡发育异常和高雄激素的调节效应机制。方法:将6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肾虚痰湿型PCOS患者随机分为33例观察组与33例对照组。观察组取关元、中极、子
学位
目的:1.观察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患者的临床效应及安全性;2.观察艾灸对IBS-D患者HPA轴及肠道低度炎症水平(内脏痛、肠道通透性、肠道炎症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临床艾灸治疗IBS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第一部分艾灸治疗IBS-D患者的临床效应观察将68例IBS-D患者随机分两组,
学位
目的:观察解毒通络生津方对NOD/Ltj小鼠PD-1/PD-L1信号通路的调控,探讨解毒通络生津方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相关分子免疫学机制,为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4只8周龄雌性NOD/Ltj小鼠随机分为3组,即模型对照组、解毒通络生津方组、羟氯喹组,每组8只。另8只8周龄雌性ICR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12周龄时开始干预,解毒通络生津方组按照每天24.4g/kg药量灌胃,羟氯喹
学位
目的:本研究拟阐明电针可能通过调节RhoA/ROCK途径,达到改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小鼠肠动力之目的,以期为电针治疗PD便秘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将Thy1-αSyn转基因PD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对照组,以C57BL/6野生型小鼠作为正常组。正常组和模型组的小鼠予相同的固定,不干预;电针组取双侧“天枢”穴进行电针干预(1m A、2/1
学位
背景和目的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SONFH)致残率高,长期以来都是骨科医生的一个挑战。研究表明,下丘脑能通过经典的分泌轴调节骨代谢,骨细胞上均存在促甲状腺激素(TSH)、卵泡刺激素(FSH)、催产素(OXT)等激素的受体并受这些激素的直接调控,学术界因此提出了下丘脑-垂体-骨轴(pituitary—bo
学位
目的:课题组前期基于嗜神经病毒标记示踪技术,筛选大鼠肺俞穴与下呼吸道双向神经通路的共同脑核团,结果提示PrEW核团(preganglionic Edinger-Westphal nucleus,PrEW)与针刺肺俞穴、下呼吸道相关。本研究以大鼠过敏性哮喘疾病模型为研究平台,检测针刺对哮喘大鼠PrEW核团神经递质影响,初步验证PrEW核团与针刺抗哮喘效应相关,并对相关神经递质进行初步筛选。方法:应用
学位
目的:课题组前期筛选出作用于针刺抗哮喘Transgelin-2靶标发挥抗哮喘生物学功能的效应化合物 12(Compound of Acupuncture Anti-asthmatic Target,CAT12),研究显示CAT12具有一定的舒张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和降低小鼠哮喘模型气道阻力的功能。为进一步获得结构更为新颖的化合物,筛选可能更为有效的生物活性小分子,本研究在CAT12功能发挥的基础上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