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调衡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对中风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影响

来源 :上海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gna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阴阳调衡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在前期工作中已经被证实在治疗中风下肢瘫痪上比单纯的阴阳调衡针法治疗效果好,但是中风偏瘫的患者大多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因此通过临床大样本研究阴阳调衡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和阴阳调衡针法加常规康复的疗效对比,验证阴阳调衡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对中风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优效性以及通过运动功能分析检测进行机制探讨。方法:临床行为学研究:将收集的14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根据Brunnstrom不同分期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阴阳调衡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以下简称运动针法组),对照组采用阴阳调衡针法加康复治疗(以下简称针康组),两组应用下肢简式Fugl-Meyer量表、Berg平衡量表、ADL量表在治疗前、治疗即刻、治疗7天、治疗14天、治疗28天、随访1个月、随访2个月、随访3个月等不同节点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运动分析研究:将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阴阳调衡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阴阳调衡针法加康复治疗,每组各15例。在治疗前、治疗28天分别采用三维运动解析技术对下肢运动功能重建进行定量评估。结果:1、下肢简化Fugl-Meyer: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FMA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的FMA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28天,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动针法组对于中风瘫痪患者的下肢肢体运动功能具有明显治疗效果,且优于对照组。2、Berg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Berg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组内Berg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7天、14天、28天,Berg(P<0.05),显著增高;随访1个月、2个月、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距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动针法组对于中风瘫痪患者的平衡功能具有明显治疗效果,且优于对照组。3、日常生活能力(ADL):试验组与对照组的ADL评分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ADL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其中,治疗28天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1个月、2个月、3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动针法组对于中风瘫痪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具有明显疗效,且优于对照组。4、根据对试验组Brunnstrom分期将试验组患者分级分组进行比较,治疗28天与治疗前的下肢简式FMA评分的差值相比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根据各组之间的平均秩次比较BrunnstromⅡ期患者的治疗后(28天)与治疗前差值最大,提示BrunnstromⅡ期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其他分期。Ⅰ-Ⅵ期的患者治疗28天和治疗前的Berg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各组之间的平均秩次比较,BrunnstromⅡ期患者的治疗后(28天)与治疗前差值最大,提示BrunnstromⅡ期患者的平衡能力的改善效果优于其他分期患者。Ⅰ-Ⅵ期的患者治疗28天和治疗前的ADL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各组之间的平均秩次比较,BrunnstromⅡ期患者的治疗后(28天)与治疗前差值最大,提示BrunnstromⅡ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优于其他分期患者。5、时空参数:治疗后试验组组内比较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速、患侧单支撑相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运动针法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患侧步态中的步长、步宽、步速、单支撑相时间;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相比,患侧的步长(P<0.05)、步速(P<0.05)、单足支撑时间(P<0.05)均显著性增加;步宽(P<0.01)显著性减少。提示试验组治疗后患侧步长、步宽、步速、单支撑相时间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6、运动学参数: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髋关节摆动相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摆动相最大屈曲角度、踝关节摆动相最大跖屈角度、髋关节SROM、膝关节SROM、踝关节SRO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髋关节摆动相屈曲最大角度(P<0.05)、髋关节SROM(P<0.05)、膝关节矢状面SROM(P<0.01)均显著性增加。提示试验组治疗后患侧髋关节摆动相屈曲最大角度、髋关节SROM、膝关节矢状面SROM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7、动力学参数: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髋关节摆动相矢状面最大屈曲力矩、膝关节摆动相矢状面最大屈曲力矩、踝关节摆动相矢状面力最大跖屈力矩、GRF(V1)、GRF(V2)与治疗前(组内自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在膝关节摆动相矢状面屈曲力矩(P<0.05)、GRF(V1)(P<0.05)、GRF(V2)(P<0.05)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性增加。提示试验组治疗后患侧膝关节摆动相矢状面屈曲力矩、GRF(V1)、GRF(V2)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阴阳调衡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中风瘫痪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远期效应优于阴阳调衡针法加康复治疗。2、根据脑卒中患者肢体Brunnstrom分期对脑卒中患者采用分期针刺方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阴阳调衡运动针法在Brunnstrom分期Ⅱ期介入改善效果最好,为最佳治疗时机。3、阴阳调衡生物力学反馈运动针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步态参数,能够改善患者步行能力且疗效优于阴阳调衡针法加康复治疗。4、建立根据中风不同病期,肌力、肌张力不同状态分型,择期分型采用阴经和阳经不同针刺,临床收到显著疗效,具有很好的社区和家庭应用推广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SIRT1在银屑病血瘀证及合并糖代谢紊乱中的作用,探讨桃丹方干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内在规律,揭示其科学内涵。方法:第一部分:以咪喹莫特(Imiquimod,IMQ)外涂和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腹腔注射为诱导方法,建立小鼠银屑病合并糖代谢紊乱模型。造模后观察银屑病及糖代谢紊乱相关指标;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观察STAT3蛋白表达和分布;
学位
目的基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学习需求,构建健康教育方案,经方案试行进行完善。通过方案的应用实施,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药物治疗依从性。方法第一阶段,使用《中文版患者学习需求量表》对患者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及相关影响因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拟定方案内容框架,经专家咨询法进一步完善、优化后,确定该框架。第二阶段,通过2轮方案试行,观察方案试行效果,反思及改进存在问题。观察过程采用问卷调查法
学位
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祛瘀生新方对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Th17/Treg细胞分化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祛瘀生新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干预,实验组给予祛瘀生新方灌胃干预,阳性对照组给予美沙拉嗪干预。干预14天后,观察各组模型小鼠的体重变化、便血情况。(2)H.E.染色检测各组模型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
学位
目的:本研究拟以Cyr61为核心靶标探讨三草油提取物处理对银屑病小鼠模型与细胞炎症模型的影响,通过研究促炎因子Cyr61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药物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Cyr61在银屑病皮损与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差异,了解Cyr61在银屑病炎症模式下的生物背景差异。利用咪喹莫特模拟构建银屑病样动物模型,从PASI评分、HE染色,皮肤病理角度分析三草
学位
目的: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着手,进行生肌化瘀方氯仿萃取物组分雌激素靶点筛选,研究其对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增殖的影响,从对雌激素信号通路的活化作用探讨生肌化瘀方氯仿萃取物促进皮肤溃疡愈合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分离生肌化瘀方氯仿萃取物单体组
学位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建立并评价DNFB诱导的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观察雷公藤多苷片对DNFB诱导的小鼠特应性皮炎模型Th2炎症反应的效应,探究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建立DNFB诱导的特应性皮炎小鼠模型,并对实验模型进行评价;(2)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组经干预后,观察各组AD模型小鼠皮损严重程度、耳廓肿胀程度、小鼠搔抓频次及炎症变化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3)H.E.染色检
学位
目的:从E3连接酶RNF183诱导IκBα泛素化修饰调节NF-κB信号通路角度,研究艾灸调控NLRP3蛋白表达及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为阐明艾灸治疗UC的作用机制提供科学研究资料。方法:1.将清洁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条灸组和西药组。采用自由饮用3.5%(w/v)DSS制备大鼠UC模型。艾条灸组取天枢穴(双侧),给予温和灸治疗;西药组给予美沙拉嗪溶液灌胃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不进行
学位
目的探讨P2X3受体在电针调节IBS内脏痛大鼠5-HT及其受体5-HT3R、5-HT4R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SD雄性大鼠为研究对象,炎症后IBS慢性内脏痛大鼠为病理模型。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Trinitrobenzene suflonic acid)灌肠法制作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1)正常组:给予与电针大鼠相同方式固定,不做其它干预;(2)模型组:给予与电针大鼠相
学位
目的:通过模型对照,观察电针次髎、会阳穴对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大鼠膀胱组织炎性反应和脊髓背角(L6-S1)p-ERK 1/2、c-Fos的调控作用,来阐述电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相关机理,为临床电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P)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I
学位
目的:探索脊髓星形胶质细胞P2X7受体参与电针抑制肠易激综合征内脏痛敏的机制。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制备IBS内脏痛敏大鼠模型,第一部分将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模型+电针组,采用电针双侧“足三里”穴、“三阴交”穴进行治疗,电针治疗参数为1 m A,2 Hz,每次15分钟,连续治疗7天,记录各组大鼠CRD刺激下腹部撤回反射评分(AWRs),观察电针对IBS内脏痛大鼠的镇痛效应;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