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新机场高速公路附属绿地规划研究

来源 :西南林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959907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高速公路景观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前沿学科。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如何使高速公路与周边环境合理地融为一体,构筑高速公路安全、快速、舒适、美观的特色,成为现代高速公路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昆明新机场高速作为连接昆明新机场和昆明市区的便捷通道,全线长14.8公里,作为昆明机场专用通道,对于缩短市区到机场的距离,减少行车时间,方面旅客出行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高速公路沿线风光做好机场高速公路景观建设对于推动昆明经济的发展和旅游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昆明新机场高速公路由分车带、桥梁、立交区、服务区、收费站、护坡、附属设施构成。要结合道路中各项内容的功能特点,做好不同区域的绿化,通过植物造景提升各个区域的可识别性。在道路沿线植物要结合当地特色植物做好道路不同路段的基调树种选择,注重植物的功能性种植。在服务区内要采用小尺度,增加植物丰富度,突出植物的观赏特性。   本论文属于理论研究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的实践研究性论文。本论文以高速公路景观作为理论研究对象,以昆明新机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作为设计对象。研究目的有两个:首先,探讨当前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协调好高速公路中人、道路、环境三者的关系;其次,为昆明新机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投标方案或是为它的景观建设作设计依据,最终都是为了把高速公路景观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重生态、舒适、美观的高速公路景观。   本论文从高速公路的发展入手,通过介绍高速公路的发展,国外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特色,国内高速公路的发展,得出高速公路景观发展的趋势;其次,通过国内几个城市的机场高速公路景观分析,得出机场高速景观设计的特点,与普通高速公路的区别;然后,结合景观设计原理、道路美学原理、生态学原理、建筑学原理,对昆明机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做出具体设计方案,对道路分车带、收费站、服务区、边坡、挡土墙、绿化带做出具体的设计方案,最后,通过道路景观评价方法,对昆明机场高速公路建设前后道路景观进行评价,得出方案设计评价结果。   通过对道路沿线环境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道路周边的建筑风格、建筑的功能、自然植被、景观资源,对道路建设前原有景观环境做出评价,结合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理论、设计规范、高速公路景观发展趋势,结合现状调查的调查结果,针对原有景观环境中的问题,结合云南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制定机场高速公路的景观设计方案,形成具有昆明地方特色的高速公路景观。   本论文的结论:第一,总结了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生态、观赏性、功能性、协调性。第二,国内高速公路景观现状分析。第三,机场高速公路与普通高速公路的区别。第四,高速公路各个组成部分景观设计注意事项。第五,道路景观设计的个性化设计体现的方面。第六,山地城市高速公路景观特色可以从护坡景观、桥梁景观、挡土墙景观、植物特色、地形变化等方面来凸现。第七,针对现状调查中的不足,完成昆明新机场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方案,通过设计方案提高了景观的丰富度和关注度。
其他文献
学位
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和高速化,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密集,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这一系列的现象表明,我国住宅的建筑面积应该更好地适应国情。2006
城市建筑的设计控制是规划管理的基本内容。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制约下,规划管理部门制定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如各类、各层次规划、城市设计(可统称为规划)作为设计控制的内容,通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延伸和拓展,从单纯的保护到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和满足居民生活现代化要求的实践过程。历史文化名
当前我们国家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农村城市化运动剥离出一大批手足无措的失地农民,这部分“种田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失地农民夹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他们属于城市化过程的中
伴随着去工业化的进程,企业的倒闭、工人的失业等,留给这砦曾经因工业而繁华,以工人为主要人口的城市的是苦涩的回忆、废弃的工厂、以及衰败的公共空间。80年代起,对工业旧建筑的
本文以风景建筑的规划设计实践为依托,通过河南青要山、浮戏山风景区修建性规划等实际工程项目,分析影响规划设计的关键问题,进而确定本论文选题。历经实际工程的调研、构思策划
伴随着设计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发展趋势,女性对建筑特殊的功能与心理越来越被人们关注。作为长期被均质化,同一化的建筑的使用者,人们逐渐注意到女性与男性之间应为性别差异
建筑类型学是一门研究抽象类型和具体物质创造之间关系的科学,它的议题涵盖了文化、历史、人类心理、集体记忆、潜意识和技术实践等广泛的领域。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建筑类型学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得到不断发展。经过20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观念模型和体系构架;其适用建筑类别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