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区禽大肠杆菌流行特征及评估模型研究

来源 :华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a0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大肠杆菌病是危害养禽业发展的重要细菌性疾病之一,禽大肠杆菌是主要病原。目前该病主要防控手段较零散,在潜伏或发病初期缺乏一定的介入机制,造成该病进一步流行。为了解重庆地区禽大肠杆菌流行情况,构建一套禽大肠杆菌病快速介入机制及高效防控体系,本研究采集2016年~2018年重庆长寿、万州等18个地区疑似禽大肠杆菌病的养殖场、点的禽病料、粪便、环境拭子、其他动物、飞虫,以及周边的养殖场、农贸市场等场所等共计1866份样品,通过细菌分离、镜检、PCR等研究,分别从不同来源、养殖模式、地区、月份、家禽日龄、家禽品种等六个维度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细菌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性分析,后结合重庆地区特点,根据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综合指数评价法等调查研究方法,综合调查研讨,构建禽大肠杆菌病风险评估模型并开展应用,旨在为重庆地区禽大肠杆菌防控提供基础数据,为防控动物疫病提出新思路。1.重庆地区禽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系统进化分析。对样品进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共分离到880株E.coli,其中禽源、飞虫样品分离率均高于50%,在同采样场点的其他动物中,鼠分离率最高为59.46%。经16S r RNA测序分析并除重,最终得到792株E.coli,同源性分析显示,环境拭子中禽栏、水源与禽源E.coli同源性高;猪源与禽源E.coli同源性较其他动物高;蝇与禽源E.coli同源性较其他飞虫高,表明E.coli在不同环境、动物、飞虫中互相传播较严重,尤其需要关注水源、在场其它动物和蝇。E.coli系统进化分子分群情况结果显示,A群占43.18%,B1群占20.55%,B2群占23.73%,D群占12.37%,表明重庆地区以A群和B1群E.coli为主,其次是致病性强的B2群、D群。2.不同维度的E.coli分离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农村散养点E.coli检出率高于散养场和规模场,渝东南高于渝东北高于渝西;2月、8月显著高于其他月份,呈现冬季高于秋季高于夏季高于春季;鸡源高于鸭和鹅,外来品种高于本地品种,0周~5周龄禽高于其他周龄禽,呈现出周龄越小越易感染的特点,B2群和D群E.coli流行特点与整个群体流行特点相近,表明E.coli在流行当中具有一定的地方特点,与环境、季节、品种等有较大相关。3.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分析。结果显示,286株B2群和D群E.coli中,iss、iuc D、irp2和hly F等4个毒力基因的分布率最高,含有5种以上毒力基因的强毒株共有72株;hly F、tsh、aat A基因多分布在渝西,irp2、pap C、cvi/cva基因多分布在渝东北和渝东南,iss、iuc D基因分布呈广泛性,此外,通过与重庆水域图对比发现,hly F、tsh、iuc D、iss基因在水源多的地区检出率高,呈现出沿长江流域分布的特点;hly F、irp2、iss、iuc D基因多在冬季和夏季检出,pap C基因存在区域性和季节性流行特征;iss、iuc D基因广泛存在于各日龄家禽E.coli中,hly F基因的分布和日龄呈反比;外来品种hly F、cvi/cva、tsh、ast A基因检出率较高,cvi/cva基因在地方品种中未检出。4.分离株耐药性分析。重庆地区E.coli多重耐药比为98.61%,B2群E.coli多重耐药现象最严重,耐药表型与其致病性显著相关。E.coli多重耐药比逐年递增,禽源高于人源,外来品种高于本地品种;散养场多重耐药较严重,多数地区耐药以12重~15重居多,多重耐药比呈现渝西高于渝东南高于渝东北;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检出率高,尤其是CTX-M基因极显著高于其他耐药基因,耐药基因的检出分析与耐药性表型分析相类似。5.禽大肠杆菌病风险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基于重庆地区禽大肠杆菌流行特点,构建包括区位特征、养殖情况、兽医基础、疫病状况、用药情况等5个指数层、38个指标层的禽大肠杆菌病风险评估模型,同时对风险等级进行评定,确定高、中、低三个风险等级,并制定不同风险等级应采取的具体防控措施。对重庆市万州区某发病鸡场通过模型快速介入,在综合防控一周后,该场疫情有所缓解,发病率由9.42%降至4.33%,第二周治疗后未见新发病例,禽大肠杆菌病发病率同比显著下降,整个冬季保持相对稳定,表明该防控模型具有一定的效果。
其他文献
"图形的平移"是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图形的变换"中的内容,图形的变换主要包括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平移、图形的旋转等。用变换的眼光看待图形,可以使图形动起来,有助于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不变的几何性质。因此,图形的变换是研究几何问题、发现几何结论的一种有效工具。在"图形的平移"教学中,教师应站在系统的高度注重教学的整体性,通过观察和分析平移现象,学习理解平移的基本概念,探索平移
期刊
葡萄(Vitis vinifera L.)在冬季温暖的地区需经历足够的低温完成自然休眠解除,才能正常地开花结果。芽休眠延长是这些地区葡萄栽培的主要障碍。因此,在这些地区必须用人工破眠处理来代替低温的作用,以缩短芽休眠周期,使葡萄花期一致和座果率提高。目前采用的人工解除休眠的有效方法是单氰胺(HC)处理。HC在解除休眠的同时对葡萄树及周围环境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寻找一种替代HC、无毒并且对葡萄芽休眠
猫作为伴侣动物,它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据报道,猫可以自然感染多种亚型流感病毒,包括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3N2低致病性犬流感病毒、H1N1季节性人流感病毒以及H7N2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因此,猫对多种亚型流感病毒均易感的特征,使其成为一种潜在的新型流感病毒“混合器”,并为禽流感病毒形成适应哺乳动物毒株提供机会,从而增加人类大流行的风险。由此可见,对猫群中流感病毒的监测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Kuwayama)主要危害柑橘等芸香科植物,几乎遍布绝大多数柑橘种植区,是柑橘毁灭性病害柑橘黄龙病的传播媒介。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防治柑橘黄龙病的方法,因此控制柑橘黄龙病发生和传播最现实的方法是利用杀虫剂控制其媒介昆虫柑橘木虱的种群数量,来抑制黄龙病的传播。然而,长期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化学杀虫剂使柑橘木虱对目前常用化学杀虫剂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并且对于柑橘木
乳糖作为乳汁渗透压调节物质,其合成的快慢与乳汁的产量和质量密切相关。乳糖合成机制的研究对母猪泌乳调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研究母猪泌乳期乳糖合成机制以及外源添加单糖对乳糖合成的调控机制,本文研究了母猪泌乳期乳糖合成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的变化规律,筛选出乳糖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并以母猪乳腺上皮细胞为研究模型探讨外源添加不同单糖对乳糖合成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两部分研究。1.为研究母猪泌乳期乳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隶属于鳞翅目尺蛾科,是一种严重危害茶树的食叶害虫,广泛分布于我国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外部形态特征与茶尺蠖E.obliqua极为相似,很长时间内一直被错误的认为是茶尺蠖。灰茶尺蠖幼虫主要取食茶树叶芽和叶片的叶肉组织,造成茶树秃顶,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今,灰茶尺蠖的防控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茶农的滥用、乱用农药,导致灰茶尺蠖的抗药性显著增强,常用的化
氨基甲酸乙酯(EC)是一种2A级致癌物,广泛存在于黄酒、腐乳、酱油等发酵食品中。酱油是亚洲地区最受欢迎且消费量最大的调味品,据调查,部分酱油产品中EC含量高达128.9μg/L,对居民尤其是儿童的健康造成一定的潜在危害。目前酱油中EC检测主要以色谱和质谱联用检测技术为主,缺乏适应于生产过程监测的快速和经济的检测方法;此外,发酵酱油生产历时长且过程复杂,EC形成途径与机制尚不够明确,难以提出针对性的
针对我国香蕉生产过程存在的长期大量过量施用化肥及其导致的土壤酸化、土壤养分失衡、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恶化、香蕉枯萎病加剧及肆虐等问题,本研究提出“碱性肥料和生防放线菌制剂耦合”以碱性肥和生防菌制剂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思路。分别在三种土壤上研究碱性肥料和生防放线菌制剂防控香蕉枯萎病的耦合效应和机理;并通过水培、基质培、土培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的研究探讨了生防真菌制剂防控香蕉枯萎病的效果、生防效果的
视频分割技术是计算机视觉和图形图像处理的热点问题之一,其研究目的是将视频中具有显著特征的前景目标从复杂的背景中分割出来,故视频分割广泛应用于行为识别、目标监控、医学诊断等领域上。在实际的应用上,由于背景的复杂性以及前景目标的形变、遮挡、光线强度变化等原因,视频分割的准确性和鲁棒性面对极大的挑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帧间缝络与超像素匹配的联合分割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对于
钩吻作为传统的中草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同时在养殖生产中也有一定的应用,钩吻对畜禽具有促生长、减少料肉比和增强免疫力等功效,但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研究未见报,因此对钩吻在水产养殖中进行应用研究显得尤为必要。钩吻具有一定的毒性,其毒性及作用机理的研究报道较少。因此,对钩吻在水产动物中的毒性研究有助于推动钩吻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本研究利用模式生物嗜热四膜虫和斑马鱼研究钩吻对水产动物的毒性影响,并将钩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