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摄入、遗传风险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m0p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首要死因,造成的疾病负担不容忽视。膳食结构不合理与CVD密切相关。在我国成人心血管代谢性死亡相关的膳食因素中,水果和蔬菜摄入不足分别处于第二位和第四位。既往研究发现增加果蔬摄入量可以降低CVD和全因死亡的风险,但最佳的果蔬摄入量尚无定论。另外,CVD作为一种复杂性疾病,受到了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大多数研究并未考虑个体遗传因素与果蔬摄入的交互作用对CVD发病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利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China,China-PAR)队列,旨在探索果蔬摄入与CVD发病、死亡及全因死亡发生风险的关系;探索遗传-果蔬摄入交互作用对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影响。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来自China-PAR项目的三个队列,分别是中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1998(China Multicenter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Epidemiology,ChinaMUCA-1998)、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Study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in Asia,InterASIA)和中国代谢综合征社区干预研究暨中国家庭健康研究(Community Interven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China&Chinese Family Health Study,CIMIC)。三个队列分别于 1998 年、2000-2001 年和2007-2008 年进行基线调查,在 2007-2008 年对 ChinaMUCA-1998 和 InterASIA 队列进行了第一次随访,2012-2015年对以上三个队列进行了第二次随访。本研究在删除失访、基线果蔬摄入信息缺失、基线患CVD或癌症的研究对象后,最终纳入100728名18岁及以上研究对象,分析了果蔬摄入与CVD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同时,选取ChinaMUCA-1998和InterASIA队列中有血样的样本,以及CIMIC中随机选择的亚队列人群进行基因型的检测,最终纳入40205名具有完整果蔬摄入信息和基因型数据的对象进行遗传-果蔬摄入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发生风险的关系分析。基线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人口统计学信息、生活方式、疾病史、家族史)、人体测量(身高、腰围、体重、血压)和生化检查(血糖、血脂)。其中,果蔬摄入量来自研究对象自报,通过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频次和摄入量,计算每日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克/天),每日果蔬摄入量等于每日水果摄入量和每日蔬菜摄入量的总和。选择既往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报道的与脑卒中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达到全基因组显著关联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位点,利用日本生物样本库的GWAS研究(包含17671例脑卒中和192383例对照),筛选出22个在东亚人群中与脑卒中显著关联的SNP位点,构建加权的脑卒中遗传风险评分(genetic risk score,GRS)。随访结局信息通过对研究对象本人和/或其亲属进行面对面调查,同时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人口登记等多途径获取就诊病例或死亡登记,并经终点评价委员会最终审核后确定。终点结局事件包括:CVD(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致死性冠心病与非致死性或致死性脑卒中)发病、死亡和全因死亡。根据研究对象每日果蔬(水果、蔬菜)摄入量的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以最低摄入量组为参照,采用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果蔬(水果、蔬菜)摄入与CVD发病、死亡及全因死亡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并使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cubicspline,RCS)函数进行非线性趋势检验。基于2007-2008年和2012-2015年两次均提供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信息的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每日果蔬(水果、蔬菜)摄入量变化与CVD风险的比值比(oddsratio,OR)及其95%CI。根据研究对象脑卒中GRS的五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低遗传风险组:最低20%;中遗传风险组:中间60%;高遗传风险组:最高20%),根据每日果蔬(水果、蔬菜)摄入量的三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低、中和高摄入量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价GRS与脑卒中发病之间的关系,在Cox模型中加入GRS与每日果蔬(水果、蔬菜)摄入量的交互项进一步评估遗传-果蔬(水果、蔬菜)摄入量交互作用对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00728名研究对象,基线平均年龄51.53岁,男性占40.20%。研究对象每日果蔬、水果和蔬菜摄入量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450.00(271.43-571.43)克、50.00(17.86-142.86)克和 350.00(250.00-500.00)克。经过平均7.31年的随访,共观察到CVD发病3677例、CVD死亡1483例和全因死亡5466例。与每日果蔬最低摄入量组相比,多因素调整后,最高摄入量组的HR(95%CI)分别为:CVD 发病 0.85(0.77-0.95)、脑卒中发病 0.85(0.75-0.95)、全因死亡 0.87(0.80-0.95)、CVD 死亡 0.76(0.65-0.90)和脑卒中死亡 0.70(0.57-0.85)。每日果蔬摄入量与CVD发病和死亡呈非线性关系,当每日摄入量达到600克左右时,进一步增加摄入量,CVD发病和死亡风险均不再额外下降。而对全因死亡,未发现果蔬的阈值效应。将水果和蔬菜单独分析时发现,增加每日水果摄入可降低CVD及全因死亡的发生风险,与每日水果最低摄入量组相比,最高摄入量组的 HR(95%CI)分别为:CVD 发病 0.82(0.74-0.91)、脑卒中发病 0.79(0.70-0.89)、全因死亡 0.81(0.74-0.89)、CVD 死亡 0.75(0.63-0.89)和脑卒中死亡 0.66(0.54-0.82)。多因素调整后,未发现增加蔬菜摄入与CVD发病、死亡及全因死亡的显著关联。此外,也未发现果蔬(水果、蔬菜)摄入与CHD发病及死亡的显著关联。与随访期间每日果蔬摄入量保持低摄入量水平者相比,保持高摄入量水平者CVD 的 OR(95%CI)为 0.82(0.72-0.94)(果蔬)、0.73(0.61-0.87)(水果)和 0.84(0.73-0.96)(蔬菜)。与脑卒中低遗传风险组相比,中遗传风险组和高遗传风险组脑卒中发病的HR(95%CI)分别为 1.38(1.17-1.61)和 1.65(1.37-1.98)。脑卒中 GRS 与每日果蔬(水果、蔬菜)摄入量对脑卒中发病不存在统计学交互作用。与脑卒中低遗传风险且果蔬高摄入量组相比,高遗传风险且果蔬低摄入量组脑卒中发生风险最高,HR(95%CI)分别为 2.04(1.49-2.78)(果蔬)、2.34(1.74-3.13)(水果)和 1.61(1.20-2.17)(蔬菜)。在各遗传风险分组下,以每日水果低摄入量组为参照,高摄入量组可使低、中和高遗传风险人群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降低36%、32%和40%,对应的 HR(95%CI)分别为 0.64(0.45-0.92)、0.68(0.57-0.81)和 0.60(0.45-0.78)。结论增加每日果蔬摄入量与CVD发病、死亡及全因死亡风险呈负向关联,且果蔬摄入量与CVD发病及死亡风险间存在阈值效应。另外,果蔬摄入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独立于遗传因素的作用。本研究为倡导增加果蔬摄入量预防CVD提供了中国人群研究证据,对降低我国CVD负担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其他文献
近些年兴起的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微生物检测在基础医学研究领域促进了人体微生物组学尤其是肠道微生物组学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不依赖微生物培养的病原体广覆盖检测策略。目前用于人体微生物组研究的两个主要的方法是16S rRNA基因测序(16Ss)和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SMs)。前者通过靶向扩增和测序细菌的16S rRNA基因的高变区来鉴定和分类微生物,在研究各类人群的肠道
背景:毛孢子菌是侵袭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病死率高,预后极差。唑类药物作为治疗侵袭性毛孢子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耐药性已经开始发展。本研究旨在调查中国多中心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和致病力分布特征及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6年7月CHIF-NET监测网七年间43个监测中心收集的133株侵袭性感染毛孢子菌。利用基因测序分析实现菌种的准确鉴定和基因分型,按照美国临床
一、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胚胎早期由于体节形成过程异常导致的脊椎畸形。CS特点为发病早且进展快,畸形较重且并发症较多,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方式。CS患者常常还伴发先天性心脏病、泌尿系及消化道畸形等多种先天发育障碍,给治疗带来了困难。国际上已有相关研究就CS的自然史及治疗进行报道,但目前尚缺乏对汉族人群CS伴发畸形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效果和趋势的大样本
第一部分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一节 头孢曲松耐药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分型[目的]头孢曲松是淋病治疗时最后的一线经验性药物。本研究对中国常规淋球菌耐药监测中发现的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的BJ16148克隆,进行基因分型研究。[方法]采用纸条梯度扩散法检测该头孢曲松耐药株,对阿奇霉素、大观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和头孢克肟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
目的:探究非结合胆红素(UCB)对肠道上皮屏障的保护作用以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非结合胆红素的水平方法: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动物实验,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UCB组、DSS建模组和DSS+UCB组。DSS建模方法为给予小鼠含2.5%DSS的饮用水5天后换回正常水2天。UCB组和DSS+UCB组使用30mg/kg UCB灌胃,余2组使用蒸馏水灌胃,共灌胃7天。通过小鼠体重,全段结肠的长度
研究背景及目的: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亚洲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IgAN具有异质性、进展性等特点,其临床表现多样,确诊IgA肾病的患者,20%-40%的患者会在20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降低持续性蛋白尿是IgA肾病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治疗方式主要包括ACEI/ARB类足量使用和免疫抑制治疗。目前,IgA肾病患者免疫抑制治疗是否获益仍存在争议,指南中
研究目标通过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评估自我取样HPVDNA检测技术及特异性标志物p16单染技术在卫生资源匮乏地区单独或联合应用于宫颈癌早诊的筛查效果;并对新疆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流行及自然转归情况进行探讨,最终为制定适合新疆卫生资源匮乏地区人群宫颈癌综合防治策略提供基础数据,也对其余欠发达地区的宫颈癌筛查手段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进而为健全我国宫颈癌筛查体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内容1.分析新疆哈萨克族女
研究背景人体皮肤老化有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其中皮肤受到紫外线照射所致的日光性老化是皮肤老化中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治疗皮肤老化,尤其是面部老化的方法包括光电技术、外用生物及合成性药物、肉毒毒素及胶原蛋白等注射类产品。随着脂肪移植技术的普及以及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SCs)在再生医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应用脂肪组织及其相关移植物促进皮肤组织再生的报道也日益
第一部分:基于CTA和血管三维重建技术的结直肠系膜血管的解剖学观察目的基于CTA和血管三维重建技术,探讨结直肠系膜血管的解剖结构、分型、变异、走行及术后血流重建通路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型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诊断为结直肠癌行手术治疗,并具有薄层强化CT数据和完整病例资料的177例患者相关数据,完成血管三维重建,对结直肠系膜血管进行系统性解剖观察和
● 第一部分应用炎症-凝血指标建立局限性肾癌患者预后模型及其临床价值目的:基于前期研究发现的肾癌患者外周血炎症免疫和凝血指标与循环肿瘤细胞数量呈现正相关的基础,本研究旨在通过筛选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前多种血液学指标和肿瘤学特征,建立局限性肾透明细胞肾癌患者(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模型。材料和方法:总共收集并纳入2013年3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