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木兰诗篇》的音乐形象和演唱分析——以《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女高音唱段为例

来源 :中国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ie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剧《木兰诗篇》的词作者是著名剧作家刘麟,曲作者为作曲家关峡,这部歌剧是我国近现代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剧情内容来源于我国由古至今广为流传的"花木兰"替父上战场的感人故事,以花木兰的亲情、爱情和战友情为主线,表现了中华民族讲孝道的传统美德以及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和平安宁的渴望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木兰诗篇》将交响乐、中国戏曲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以及西洋歌剧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与魅力,有着非常高的的艺术价值。《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是全剧中最为经典的唱段,音乐情绪激荡起伏,感情真挚,将花木兰的巾帼形象和对爱情的渴望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一唱段深受声乐学习者和观众的喜爱,经常被选为音乐会曲目和参赛曲目。本文通过对《我的爱将与你相伴终生》的音乐形象和演唱分析,结合不同演唱者的表演以及笔者自身的演唱心得,进一步深刻掌握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提高艺术修养和演唱技巧,以帮助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为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歌剧尽自己绵薄之力。
其他文献
《弦索备考》是由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所编(1814年手抄本)的、用“工尺谱”记写的、以弦乐器为主的器乐曲谱集,亦称《弦索十三套》,除了古琴谱以外是迄今为止中国音乐史上能找到的、最早有文字和完整乐谱记载的弦索乐器谱。《松青夜游》是其中的乐曲之一。福建南音由“指”“谱”“曲”三个部分组成,它有唱有奏,三者各自独立又融为一体。其中《八面金钱经》属于福建南音中“谱”的部分。是南音十三套大谱其中之一。《弦索备
学位
在每一位二胡演奏者的演奏过程中,一首作品的呈现都基于演奏者对音乐作品的个人理解,并通过理解以二胡为媒介转化为演奏表达,这种表达就是二度创作。受到表演者自身性格,环境和对艺术理解的影响,是演奏者对作品一度创作的谱例进行加工升华,通过主客观结合,将乐谱符号转换为实际音响的一种艺术创造。无论是传统作品还是民间音乐作品,现代作品还是新创作作品,想要达到演奏的“尽善尽美”,都离不开具有传承性的学习、继承以及
学位
沅陵民歌丰富多彩,曲调悠扬、歌词质朴,富有生活气息。本文以沅陵县的民歌《采花调》为研究对象,从五个章节对这首歌的源流、音乐特征、方言特色、演唱技巧、不同版本的演唱对比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第一章是沅陵县民歌《采花调》的溯源与流传,该章指出沅陵民歌《采花调》的曲调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的俗曲《糊涂调》,并对《糊涂调》如何传入沅陵并衍变成为《采花调》做了探究说明。第二章是沅陵民歌《采花调》的音乐特征,分别从歌
学位
歌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良好歌唱习惯是指经过长期的训练以及耳濡目染的熏陶所形成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本文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指出良好歌唱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特别需要从小培养。通过正确的音乐美育教育,注重提升一个人的音乐审美意识,在不断增进对歌唱学习的兴趣过程中,有助于形成一种良好歌唱习惯,并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专业性歌唱人才。结合个人的成长历程,从音乐美育教育的角度论述良好歌唱习
学位
壮剧分为广西南路壮剧、广西北路壮剧、广西壮诗剧、云南富宁壮剧等,本文的研究对象田林壮剧属北路壮剧。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传承、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民间流传的壮剧却能常演不衰,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本文运用“局内-局外”“主位-客位”等研究视角,采取文献与田野调查资料互证及音乐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剧目、音乐源流、音乐与行当角色、音乐与语言、传承方式等方
学位
对于嘉绒这一词来说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比较陌生的,嘉绒是藏民族里的一个分支,嘉绒又称嘉绒甲卡却吉,是嘉尔莫察哇绒的缩写,在藏语里面的意思大概就是生活在热带河谷的人,在我们嘉绒藏族里面流传这这么一句话,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地区落后的发展也是不可阻挡的,我们在发展与创新的同时我们要保留原始的东西与我们新的东西相结合,要注重我们民歌原始的演
学位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1)”。2021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提出“开展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的要求。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文艺院团应肩负起自身的使命与责任。然而,文艺院
学位
本文以芬兰作曲家马格努斯·林德伯格于1999年-2000年创作的为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而作的《Gran Duo》(又名大二重奏)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的内容上,通过对整首作品中的音高组织结构、节奏与节拍的特征、音乐的结构以及乐队整体织体形态的深入分析,从而探索作曲家林德伯格个性化的音乐语言以及其音乐的组织方式,同时,由于80年代后期法国的频谱音乐在欧洲引起浪潮,林德伯格也将这一艺巧妙地融合的融合在自己的
学位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姜夔所作三首作品,笔者将自身演唱实践的经验感悟,与理论研究的成果体会在文中进行详细论述。笔者结合自身研究经验,通过对姜夔相关文献资料的梳理、三首作品基本要素的分析、作品演唱技巧的运用和舞台情感对比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运用文献、实践与比较研究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三首作品的技巧和情感为切入点,旨在达到丰富理论知识与提高实践水准的目的。本文分为绪论和三个章节,笔者通过对速度、力度、装
学位
大型管弦乐作品《(?)籁》创作并首演于2018年,以作曲家贾国平在苏州所见所听为蓝本,分别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经典场景作为音乐章节(听泉—春,听雨—夏,听风—秋,听雪—冬)。全曲共206个小节,四个带有主要标题的乐章下另有不同的充满文学性的子标题。音乐的发展,变化也紧扣着这些子标题。《(?)籁》作为一部极具个人风格特色的作品,对从作曲家的主观创作意图来把握作品核心内容的分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