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的过程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而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传统观念中,译者的地位和译者的主体性却一直被忽视。近些年来,尤其是在西方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应有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对译本的影响。当代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的主体性指的是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了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展现出的主观能动性。本文的理论支撑“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姚斯和伊赛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率先派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作者,作品和读者所形成的关系中,读者应占据中心地位,因此,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发挥自身的主体性,重视读者的地位和作用,关注读者的视域,充分考虑到读者对译本的理解和接受。《水浒传》是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本文选择《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绰号翻译为研究对象,因为《水浒传》中的绰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因素,这些绰号既是人物的鲜明写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展现。本文将在接受理论框架下,以赛珍珠《水浒传》英译本的一百零八将人物绰号翻译为例,从读者接受理论的期待视野和文本的不确定性两方面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本文共五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文章的写作目的,意义以及文章的结构。第二章为文章的理论基础,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读者接受理论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的成就。第二部分对译者的主体性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情况作了简要的阐述。第三章是全文的文学基础,首先介绍了对《水浒传》及其主要的英译本作了简单介绍。而后对绰号这一文化现象以及书中一百零八将的绰号进行了简要研究并按其来源分为了六类。第四章为文章的主体,依据前文分类,从接受理论,主要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本的不确定性的角度,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水浒传中人物的绰号时所体现的译者的主体性。第五章是全文的总结。通过分析《赛珍珠》译本在翻译人物绰号时体现的译者主体性,本文旨在为译者主体性及赛珍珠《水浒传》译本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