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质教学”在各学科教育中成为了焦点,数学学科中强调学生要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了解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此来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明确学生存在的迷思概念并及时转变为科学概念是进行本质教学的重要内容,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高中数学导数这一知识抽象程度高,学生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且导数是高中课程衔接大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探查高中生导数迷思概念具有现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质教学”在各学科教育中成为了焦点,数学学科中强调学生要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了解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以此来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明确学生存在的迷思概念并及时转变为科学概念是进行本质教学的重要内容,达到去伪存真的目的。高中数学导数这一知识抽象程度高,学生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且导数是高中课程衔接大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探查高中生导数迷思概念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四段式测验法,四段式测验法能够在诊断出学生迷思的基础上辨别该迷思概念的真假性,该方法的应用在数学迷思概念的探查中有待深入研究。首先本研究依据四段式测试卷编制步骤,通过查阅文献的方法确定了导数命题范围、发展了导数概念图、设计了双向细目表,进而编制成半开放测试卷,以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发放和回收;其次根据收集的反馈整理得到理由选项,形成四段式多项选择预测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最后在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形成四段式多项选择正式卷,以江苏省J市一所普通高中的高三学生为研究对象,探查了学生在导数部分存在的迷思概念。本文通过答案段和理由段结果分析、信心指数段结果分析、迷思概念分析、迷思成因分析这四个维度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测试共计测得56个高中生关于导数知识存在的迷思概念,其中有12个是假性迷思概念,8个是典型性迷思概念且均为真性迷思概念,教师教学、学生个人及课程教材都是学生形成迷思的影响因素。本文选取信心指数高于70%的4条典型迷思以比较教学策略、PDEODE策略、“5E”教学模式和认知冲策略这四个概念转变教学策略为理论基础分别研究迷思特点并进行概念转变教学设计。
其他文献
单层有机配体保护的的金银纳米团簇往往具有丰富的原子级精确结构、较小的尺寸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生物传感、有机催化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和应用。尤其是在近二十年中,单层配体保护的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结构和表征均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然而实现金属纳米团簇的高产率、高稳定性的精确合成并厘清其反应机理仍然存在较大挑战,因此研究如何实现金属纳米团簇的可控制备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围绕硫醇、膦保护的金
“科学思维”在2017年正式写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科学论证”作为科学思维的重要要素,是学生学习物理必备的品质,是学生通过学习物理想要提升的核心素养之一。2017年新课标中明确了学生通过学习需要达到的“科学论证”水平等级,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很少明确地将论证教学融入课堂,学生的论证能力也没有得到较为明显的提升。所以本研究在分析论证的策略、模型和评价框架的基础上,将ADI和PCRR论证模型融入高中
电子转移(ET)型光致变色材料由于其良好的可视化检测性能,在传感、保护、显示和开关等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实际或潜在应用价值。决定ET型光致变色材料商业化的性能指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变色过程中的光响应速率和颜色对比度;褪色过程中的可逆性;变色-褪色循环过程中的抗疲劳性能。目前报道的ET型光致变色材料在光响应速率和颜色对比度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突破。然而,相对较差的可逆和循环性能限制了此类变色材料面向
目前,线上教学是一种现代化教育教学方式。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简单地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结合,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高校需要结合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和提升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培养符合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人才。深度学习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本质,分化与整合知识的结构,自主对其进行加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为此,高校线上教学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进
自适应学习技术具有变革教育教学的潜力,能够将过往模式化的被动教学向基于学习者的特征差异与学习行为的个性化自适应学习范式转变,实现教育教学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的内生逻辑方向发展,以此促成个性化教育的规模化演进。近年来,虽然国内已有诸多具有不同程度的“自适应学习”或“适应性题库”功能且面向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化学习产品,但从实际应用情况来看,自适应学习产品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有效应用并不理想,仍然存
教师这一职业的出现由来已久,自春秋时期至圣先师孔子创立杏坛、讲经论道开始,教师就成为一门专业性极高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成为教师的主要职责,由此也确立了教师受人尊敬、师道尊严的崇高地位。经过两千余年的历史变迁,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方式与教育观念的变化、教育对象的复杂化、家长的过度干预或者放任自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等等,这都使得教师的工作难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有学上”的教育问题得以基本解决。由于受教育水平与未来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联系日益密切,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教育需求越来越强烈。高中教育作为衔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阶段,社会公众对高中教育质量越来越关注。优质高中受到了人们的追捧,与此相反普通高中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薄弱普通高中如何接受挑战和走出困境日益成为地方政府、教育部
近年来,在线教育的盛行促使各高校、各机构等加入在线课程的建设阵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在线课程的赋能,引发了各高校对在线课程质量更新、更高的需求。因此,如何立足于在线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在线课程建设者、使用者的观点,构建一套用于考量在线课程质量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成为高校在线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促进高校教学创新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前瞻性措施。本研究首先分析、对比国内著名在
观点采择是指个体从他人的视角看待问题,而自动观点采择是在未明确要求采择他人视角时,个体仍会自发关注到他人,并对他人的视角或心理状态进行推断。由于人类会自动采择他人的视角,因此,他人的存在会自动干扰观察者对任务的判断,即异我中心干扰效应。目前对该效应产生机制是内隐心智化还是潜心智化的解释仍存在争议。内隐心智化的观点认为个体能自动加工他人的视角并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在做出自我视角的任务判断时会受到他人
目前国家发布的很多文件中都提到,要把育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国家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实现了育人,是否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缺少一个特定的评价标准。纵观课堂教学评价的文献,目前都集中在“是否是有效课堂”、“是否是一堂好课”、“是否落实了核心素养”等问题,对于是否实现育人方面的研究较少,比如缺乏数学课堂教学育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测量工具的开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