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HD2/HIF-1α探讨砭贴预防低压低氧模型大鼠脑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l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对缺氧的耐受性极低,在高原低气压缺氧环境下易出现脑组织水肿、神经损伤等病理表现,高原低气压缺氧一方面会引发脑细胞有氧代谢障碍,引发细胞毒性脑水肿,另一方面缺氧也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引发脑间质水肿,进而出现脑功能障碍,导致高原脑水肿(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的发生。HACE作为高原相关疾病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HACE发病机制复杂,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损害是其形成的的关键因素,脯氨酸羟化酶2(Prolyl hydroxylase 2,PHD2)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作为低氧通路的关键因子,其下游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和闭合蛋白(Occludin)等因子的变化在血脑屏障破坏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砭贴作为由砭术发展而来的新型穴位贴敷疗法,通过砭石红外超声等物理特性,可以对穴位局部产生刺激作用,激发经气,起到疏通经络、益气活血的功效。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砭贴刺激穴位能够抑制急性低压低氧大鼠脑组织损伤,减轻脑组织水肿,但相关机制和通路仍不明确,是否在BBB破坏过程中发挥作用仍不清楚。故本研究将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观察砭贴“太渊”“内关”“人迎”穴对急性低压低氧大鼠的脑组织损伤和血脑屏障破坏的预防作用,探讨砭贴对高原脑组织损伤的相关保护机制。目的观察砭贴“太渊”“内关”“人迎”穴对急性低压低氧大鼠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探究砭贴对PHD2、HIF-1α、VEGF、Occludin表达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砭贴预防急性高原脑水肿的可能机制,阐释砭贴对急性高原脑水肿的预防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砭贴组、药物组、砭贴+DMOG组,每组9只大鼠。各组大鼠干预前进行穴位局部脱毛。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除每日带鼠套单独饲养2h以外,不做其他干预,每日正常饲养。砭贴组和砭贴+DMOG组大鼠在“太渊”“内关”“人迎”穴位局部贴敷砭贴2 h/d,并用胶带缠绕固定,药物组大鼠每日灌胃大株红景天溶液(灌胃剂量为280mg/kg)。各组大鼠每日干预过程中均需佩戴鼠套单独饲养,共干预14天。除空白对照组大鼠外,其余四组大鼠进入氧舱模拟高原6000 m海拔低压低氧处理24 h,砭贴+DMOG组进舱前24 h腹腔注射PHD2抑制剂DMOG(40mg/kg)。出舱后,观察大鼠一般形态,取大鼠腹主动脉血和脑组织,血气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blood,SaO2)、钠离子(Na+)和钾离子(K+),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并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 PHD2、HIF-1α、VEGF 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PHD2、HIF-1α、VEGF、Occludin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脑组织HIF-1α、VEGF mRNA 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观察结果显示:低压低氧处理后,模型组和大鼠反应迟钝、倦卧,毛发枯燥少泽,呼吸频率加快,口鼻及四肢肢端发绀。砭贴组和药物组大鼠灵活度及毛发光泽度较好,呼吸频率较快,口鼻四肢无明显发绀。砭贴+DMOG组大鼠反应略显迟钝、毛发枯燥少泽凌乱,呼吸频率加快,口鼻及四肢末端略有发绀。2.脑组织含水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低压低氧24 h后含水量显著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砭贴组、药物组脑含水量均降低(P<0.05)。与砭贴组比较,药物组和砭贴+DMOG组脑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脑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软脑膜与脑组织分离,脑组织细胞排列松散,呈现紊乱状态。皮质血管扩张,细胞肿胀明显,细胞间隙增宽。胞核周围空泡明显,细胞内层次不清,神经元细胞核固缩深染,缺氧损伤严重。砭贴组与药物组软脑膜与脑组织连接紧密几乎不分离,神经细胞病理变化较轻微,较模型组神经细胞的排列更整齐,细胞略微肿胀,具有均匀的细胞质,与模型组相比缺氧损伤表现不明显。砭贴+DMOG组脑组织软脑膜与脑组织出现部分分离,细胞排列松散,出现较明显的细胞肿胀和神经元细胞损伤。4.血气生化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SaO2和Na+水平显著降低(P<0.05),K+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砭贴组和药物组SaO2显著升高(P<0.05),K+水平显著降低(P<0.05),砭贴组N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砭贴组相比,砭贴+DMOG组SaO2水平降低(P<0.05),Na+和K+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ELISA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清PHD2水平降低(P<0.05),HIF-1α和VEGF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砭贴组和药物组血清PHD2水平升高(P<0.05),HIF-1α和VEGF水平降低(P<0.05);与砭贴组比较,砭贴+DMOG组PHD2水平降低(P<0.05),HIF-1α和VEGF水平升高(P<0.05)。6.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脑组织HIF-1α、VEGF表达升高(P<0.05),PHD2、Occludin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砭贴组、药物组脑组织 HIF-1α、VEGF 表达降低(P<0.05),PHD2、Occludin表达升高(P<0.05);与砭贴组比较,砭贴+DMOG组PHD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脑组织HIF-1α、VEGF,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RT-qPCR结果显示:各组大鼠脑组织HIF-1α mRNA表达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大鼠VEGF mRNA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表达升高(P<0.05);砭贴组、药物组与模型组相比表达降低(P<0.05);砭贴+DMOG组VEGF mRNA与砭贴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砭贴“太渊”“内关”“人迎”穴能够提高血氧饱和度,减轻急性低压低氧大鼠的脑组织的缺氧损伤,降低脑组织含水量,减轻脑组织水肿,其疗效与大株红景天胶囊相当。2.砭贴“太渊”“内关”“人迎”穴能够提高PHD2水平,降低HIF-1α,抑制VEGF mRNA表达,降低VEGF水平,提高Occludin蛋白水平,保护血管内皮和紧密连接蛋白,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减轻脑组织水肿。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总结姚乃礼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病机认识和临证经验。研究CAG不同病理阶段证候、证素分布以揭示病机演变特点,对该病的基本病机进行探索,总结归纳姚乃礼教授对CAG基本病机的观点;同时观察姚乃礼教授基于CAG的重要病机环节进行施治的经验方——加味健脾通络解毒方,对于肝郁脾虚、胃络瘀阻型CAG的疗效,以便更好的服务临床。研究方法:
学位
论文分为文献综述以及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为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临床部分为调查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探讨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型,以及不同证型与一般临床资料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1.文献综述:西医综述总结概括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T2DM与MAFLD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现代医学治疗;中医综述总结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
学位
研究目的通过对88例糖尿病轻度认知障碍(DCI)患者临床资料的调查,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利用聚类分析区分DCI证候,分析不同证候下的临床特点,为DCI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规范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通过获取DCI实证、虚证的miRNA差异表达谱,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从分子层面探索证候本质提供思路。研究方法1.收集88例DC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四诊信息,归纳DCI临床特点,通过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对DCI
学位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类型,临床上伴随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特征,病理上以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为主。由于其机制的复杂性及暂无特效药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Aβ级联学说是较为公认的AD发病机制,可溶性Aβ寡聚体被认为具有神经细胞及突触毒性。Aβ大部分来源于细胞内,外排而形成细胞外的老年斑。相关研究认为,作为一种防御
学位
目的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PS)的疼痛部位广泛,病程长,难以治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负担。针刺信号可沿外周传入神经进入脊髓,与疼痛部位的痛觉信号相互作用,通过中枢神经调控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利用RNA-Seq技术,探讨L5-S2脊髓背角中与疼痛相关的基因表达谱,探讨电针“关元”、“中极”
学位
[目的]基于SCF/C-Kit通路观察拨揉中焦穴位组方(阑门、建里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十二指肠Cajal间质细胞数量的调节,探究拨揉中焦穴位组方治疗FD大鼠十二指肠动力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阻断组、西药组、点穴组、点穴阻断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用夹尾+不规则饮食法造模,模型阻
学位
目的探究电针“关元”“中极”“三阴交”“会阳”对慢性盆腔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PS)大鼠的镇痛作用,从前列腺转录组水平阐明电针干预对CPPS的可能镇痛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大鼠前列腺两侧腹叶注射完全弗氏佐剂50 μL制备CPPS模型,假手术组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于造模后14d,电针组“关元”“
学位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学者借助现代物理、影像、生物等科学技术进行现代经络研究,逐步开展经络实质、经穴效应研究、循经现象及物质研究等工作。红外热成像技术和血流成像技术均有对机体无创、动态且安全的观察能力,应进一步开展经络自然状态和中医特色疗法干预下的经络效应的客观化研究,继而发扬祖国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目的本试验为健康青年人群心包经穴区温度、血流量及砭贴等不同疗法干预下的主客
学位
研究目的:基于蒙药扎冲十三味丸的组方理论研究及临床回顾病例的应用分析,初筛扎冲十三味丸的临床适应病症、初步探究其临床治疗范围,为其临床定位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数据。研究方法:首先在蒙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文献学及考据学研究方法,系统查阅并梳理历代蒙医药相关文献,考证其组方源流,分析其组方依据、组方结构及特色,在此基础上,梳理扎冲十三味丸的组方配伍理论,总结其核心功效及主治病证,为初筛
学位
背景糖尿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病学显示2013年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4%,其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糖尿病发病的主要类型。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T2DM发病的核心环节,主要表现为组织细胞胰岛素敏感性减弱,而诱发高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异常升高。因此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转导,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