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视眼是全世界普遍关注的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亚洲是近视眼的高发地区,而我国更是亚洲的高发区,2002年广州5~15岁青少年近视眼横断面的调查发现,15岁儿童近视眼的患病率已达到73.1%。而随着近视程度的增加导致黄斑变性及视网膜脱离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高度近视眼引起的并发症也逐渐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目前近视眼的基础研究中,虽已经通过形觉剥夺与光学离焦的方法建立了近视眼动物模型,同时也发现了与高度近视眼相关的基因位点,但是与人类青少年后天获得性近视眼的发生与发展间仍存在着差异。另一方面,随着近视眼的流行病学研究的深入,也发现了与近视眼的发生发展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遗传、种族、性别、受教育程度、智商、光照、高糖饮食等等,其中视近工作(Nearwork)更是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但长时间的视近工作是否会对眼球的发育产生影响?是否真能导致近视眼的发生及发展?目前仍不能作出定论。本研究旨在通过已建立的幼年恒河猴视近行为模型,研究持续近距离的视近工作对幼年恒河猴眼球发育的影响。
目的:研究持续近距离工作对幼年恒河猴眼球发育的影响作用。
方法:选取1.5岁恒河猴8只,分为实验组(n=4,雄性3只雌性1只)和对照组(n=4,雌雄各2只)。实验组使用特制的动物视觉训练系统在学会端坐、注视、学习正确反应、辨别单个E字母方向能力后,给予持续辨认E字母方阵(7×7)中中央单个E字母方向的视觉任务。在15个月的视近负荷施加过程中,前6个月实验组幼年恒河猴视近工作时间始终为4小时/天,工作距离为38cm;后9个月中,2只(普通视近组,2雄)仍维持原强度,另2只幼年恒河猴(强化视近组,1雌1雄)视近工作时间增加至8小时/天,同时工作距离缩短至28cm。每3个月行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A超测量眼轴及玻璃体腔长度,并且在实验前后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眼球相应参数变化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在15个月的跟踪研究中发现:
(1)实验组玻璃体腔长度及屈光度平均改变分别为0.46±0.30mm及0.33±0.21D,而对照组为0.19±0.22mm(P=0.062)及0.38±0.17D(P=0.586);
(2)强化视近组在后9月中玻璃体腔长度与屈光度平均改变为0.45±0.23mm与0.19±0.13D,而普通视近组与对照组的改变分别为0.02±0.17mm与—0.22±0.19D及0.01±0.15mm与—0.09±0.15D,强化视近组与普通视近组及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7),而普通视近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17);
(3)强化视近组在普通视近强度阶段玻璃体腔长度及屈光度的改变速率为0.09±0.11mm/3M及0.03±0.09D/3M,而在强化视近强度阶段改变速率为0.15±0.08mm/3M(P=0.41)及0.06±0.04D/3M(P=0.63);
(4)实验组雌性恒河猴的玻璃体腔长度及屈光度平均改变分别为0.91±0.09mm与0.31±0.27D;实验组中雄性恒河猴玻璃体腔长度与屈光度平均改变分别为0.31±0.14mm(P=0.001)与0.33±0.23D(P=0.92);而对照组的雌性恒河猴玻璃体腔长度与屈光度平均改变分别为0.00±0.10mm(P=0.00)与0.41±0.17D(P=0.61)。
结论:近视眼的发生进展是与多因素相关的,虽然目前实验结果尚不足以支持持续近距离工作可以导致幼年恒河猴发生近视眼,但是通过增加视近工作强度后强化视近组却表现出了较对照组及普通视近组明显的玻璃体腔增长;同时实验组雌性恒河猴更表现出了明显的玻璃体腔增长趋势;对于持续近距离工作与近视眼的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