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肠外营养液处方分析及钙磷相容性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liness900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考察新生儿肠外营养处方的使用情况,研究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的钙磷相容性以及含钙的肠外营养液稳定性,为临床上更加合理有效地使用新生儿肠外营养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新生儿科肠外营养处方合理性分析通过HIS系统调查整理我院2019年1月份至6月份的新生儿肠外营养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并评价和探讨新生儿肠外营养的合理性。第二部分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的钙磷相容性研究参照新生儿肠外营养基础处方,保持葡萄糖浓度8%,分别设计处方中氨基酸浓度(1、2、3%)、葡萄糖酸钙浓度(1-21 mmol/L)、甘油磷酸钠浓度(2-42 mmol/L)。室温放置0、8、24 h,进行外观、p H值、不溶性微粒、显微镜下的考察,绘制钙磷相容性面积图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第三部分钙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影响参照新生儿肠外营养基础处方,设计含不同钙浓度(0、5、8、10、12 mmol/L)的肠外营养处方共5组。室温放置0、8、24 h,分别考察样品的外观、p H值、不溶性微粒、脂肪乳粒径和多分散指数,探讨不同浓度钙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新生儿科肠外营养处方合理性分析本次调查共收集处方860份,结果表明,葡萄糖浓度、电解质浓度、热氮比基本合理;426份处方(49.53%)氨基酸浓度偏低,钙、磷添加剂量普遍偏低,221份处方(25.7%)糖脂比偏低。第二部分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的钙磷相容性研究氨基酸浓度为1%时,钙、磷制剂浓度过高可导致不溶性微粒数量增加超出药典标准,且显微镜下观察到沉淀聚集形态。氨基酸浓度为2、3%时,肠外营养液中0-21 mmol/L的葡萄糖酸钙和0-42 mmol/L的甘油磷酸钠在24 h内有良好的相容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氨基酸浓度(OR=0.002 P=0.0379)为沉淀产生的保护因素,钙浓度(OR=2.650 P=0.0334)、磷浓度(OR=1.771 P=0.0100)为沉淀产生的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为:P=1/(1+e33.2381+6.1533X1-0.9745X2-0.5718X3)(X1:氨基酸浓度,X2:钙浓度,X3:磷浓度),最佳临界值为0.428,敏感度为93.8%,特异度为89.3%。第三部分钙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稳定性影响5组含不同钙浓度的样品放置24 h未出现分层、挂壁、絮凝等现象;24 h内p H值波动范围为5.96-6.21,随放置时间延长,p H值呈略微下降趋势,但整体p H值保持稳定;放置24 h,钙浓度0、5mmol/L的不溶性微粒数符合药典要求;钙浓度8、10、12mmol/L放置24 h时,不溶性微粒均超出药典标准;放置24 h,脂肪乳粒径在263.9-317.6 nm范围内浮动,脂肪乳平均粒径基本保持稳定;5组样品的多分散指数均小于0.2,脂肪乳分散性较好;但钙浓度10mmol/L放置8、24h出现大于5μm的乳粒占比超出药典标准。结论:为保证新生儿使用肠外营养液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提示药师应加强对处方的审核,在审核各指标合理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到肠外营养液的稳定性。可利用预测模型对新生儿肠外营养液中的钙磷相容性进行预测;建议在含脂肪乳的肠外营养液中添加钙浓度不超过5 mmol/L,并在24 h内输注完毕。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激素敏感型(steroid-sensitive nephrotic syndrome,SSNS)与特应性疾病关系,研究总IgE、组胺、缓激肽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初发、缓解及复发中的改变,旨在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线索和依据。方法:纳入2018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内科病房初次确诊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住院患儿234例,收
目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在早产儿中常有发生且病因复杂、预后较差。因为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BPD目前仍然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肺泡II型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type II cells,AECIIs)作为肺组织中关键的干细胞,在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的内源性拮抗剂Gremlin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肝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了解Gremlin与胆道闭锁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并对其作用机制作一初步探索。方法:收集深圳市儿童医院从2019年3月至2019年9月期间住院患儿的术中肝脏组织标本,其中包括:胆道闭锁(BA)组:肝脏组
目的:儿童股骨干骨折发生率约为5.82/100,000~45.5/100,000,男孩发生率高于女孩。生长发育期的儿童骨折愈合能力较强,经规范治疗骨折可良好愈合,一般不留下严重后遗症。但过度生长是儿童股骨干骨折常见生物学现象,可导致双下肢不等长。文献报道的双下肢不等长程度不同,平均约为7~10mm。明显的双下肢不等长可能导致患儿跛行,增加成年后膝关节炎、慢性腰背痛的发生率。轻症患儿可通过垫高鞋跟纠
目的: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Prkaa2和Rps6ka1的表达,探讨Prkaa2和Rps6ka1之间的关系及延缓肾纤维化进展的可行性。研究方法:1、使用重组蛋白TGF-β1诱导NRK-52e制备纤维化的细胞模型。采用qRT-PCR、Western blot、IF方法检测NRK-52e细胞和10ng/ml TGF-β1分别诱导12h、24h、36h的NRK-52e细胞的Prkaa2表达
目的:IgA血管炎的长期预后取决于肾脏损伤的程度,有关IgA血管炎肾损害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介导、驱动肾脏的损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研究IgA血管炎及肾损害初诊患儿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探讨细胞因子在IgA血管炎肾损害过程中的意义和价值。方法:选取194例患儿作为病例组,其中97例为IgA血管炎患儿,97例为初诊并发肾损害的患儿,患者来源于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脑电背景演变与脑损伤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确诊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且完善了脑电图监测与头部磁共振影像的病例,依据改良的Sarnat分度标准进行临床分度,应用美国临床神经生理学会颁布的“新生儿连续脑电监测指南”对不同时间段连续监测脑电活动背景评价分析,结合改良的MRI评分系统进行不同MR
目的: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是儿外科多见的先天畸形,发病几率在1/5000-1/1500,手术可以治疗大部分与ARM相关的疾病,但术后长期并发症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因此探究ARM发病机制十分重要。目前的研究主要注重在基因表达的水平,需要更加深入研究基因对ARM的具体调控机制。因此前期研究将乙烯硫脲(Ethylenethiourea,ETU)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亚群中可以提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两次或两次以上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实验室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小儿呼吸内科病房住院期间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MPP患儿共116例。根据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次数,分为单次组和多次组。进行两组组间基本资料、临床特征、首次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时外周血及肺泡灌洗液(BALF)中CD3+、CD8+、CD4+T细胞百分比、CD
目的:通过对比规律雾化及未规律雾化的支气管哮喘患儿伴有肺炎支原体感染后的临床资料的差异,以说明规律雾化对支气管哮喘患儿伴有支原体感染时的病情严重程度、喘息程度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10至2019.09期间既往诊断支气管哮喘因MP感染住院治疗的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规律雾化治疗分为两组(治疗3个月以上),住院期间进行常规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有无哮喘急性发作、发作轻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