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所见秦汉军法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历史文献学、法理学和语言文字学等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以传世文献为依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出土简帛和其他考古资料中直接或间接涉及秦汉军法的有关内容,作尝试性探讨。全文共分十个部分:  军法研究绪论:文章对研究简帛所见秦汉军法的依据做出了阐述,认为:在出土秦汉简帛律令中,往往含有与军法有关的律令。从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来看,某些学科并不一定能够从先秦典籍中找到对应的门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这些学科。某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尽管如此,仍然有大量的教科书专章专节讨论中国古代哲学,讨论中国古代哲学家。同样的道理,秦汉简帛法律文书是否有军法的讨论是正常的,我们从秦汉简帛中辑出以律令形式存在的军法并展开讨论,也是完全可以的。  文章对“军法”的概念作了简要论述,介绍了其相关的发展历程和内涵。  文章认为:“军法”在历代有不同的名称,内涵也有所不同,秦汉军法主要包括一些与军事有关的律令。军法是国家治理军队、准备和实施战争的律令总和。军法是特殊的部门法,属于其所处国家、所处时代整个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认为,全面深入地研究秦汉军法,具有较大的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意义。研究秦汉军法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秦汉历史和法律,有利于总结兴衰得失的经验和教训;研究秦汉军法可以总结治军强军和兵教兵训的经验与教训,可以引以为鉴。  第一章:分析和研究简帛所见秦汉军事刑罚条款,文章主要分析了有关秦汉军法“儋乏不斗”、“逗留畏懦”、“失期”、“反、降及谋反”、“亡失士卒”和“擅退、失前还顾目”等罪的刑罚条款。  第二章:分析和研究简帛所见秦汉军功爵赏律令。主要利用学术界对秦汉军功爵制度的研究成果,着重研究简帛中有关军功爵赏的律令条款,涉及军功爵赏的授赐与继承以及律令规定受爵者的经济政治利益等方面内容。  文章也分析了简帛所见秦汉有关兵器生产、军资保护和军马选练等军工后勤律令,并且从法律制度方面揭示了秦兵器精良之谜。  第三章:分析和研究简帛所见秦汉兵役律令。利用简帛文献资料,分析了秦汉有关傅籍、免老等兵役律令,特别指出:汉简中还有“睆老”(即:开始减半服役)律记载。同时,对有关违反兵役律令,如“避事(役)”罪等惩罚条款也作了分析。  文章也分析了简帛所见秦汉时期的射御考核、军事演练等有关军队训教律令。  第四章:分析和研究简帛所见秦汉戍卫律令。对“窦署”与“盗去署”和“徒卒不上宿”等戍卫律令进行分析。  文章也分析了简帛所见秦汉军事指挥信号律令。探析金鼓旌旗等器物所表达的各种指令信息和相关律令规范,分析了有关违反军令信号的军纪条款。  第五章:分析和研究简帛所见案例。对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的案例一进行了综合法理分析,也利用简帛军法条款对“商鞅车裂案”作了进一步的分析。  第六章:分析和研究简帛所见军法术语。对“杀士”一词做了尝试性的训释,认为“杀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律学概念,包含着很深刻的军法原理,是“赏信罚必”治军思想的集中体现。
其他文献
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公开倡导全国以“孝”为本,使原本只属于宗法伦理的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
1914年,一战爆发,让欧洲国家疲于奔命,暂时放松了对他们在华利益的关注。这让日本看到了一举解决中日之间所谓“悬案”的机会。1915年,日本向中国的北洋政府提出所谓“二十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被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被迫走上艰难曲折的现代化之路。随着中国的被动开放,大批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的在华活动是中外文
学位
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这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养老制度的发展,研究的意义,以及“王杖十简”、“王杖诏令册”出土以来的研究情况。  第二部分阐述
【目的】研究花生属异源多倍化过程中基因组变化行为,揭示花生属多倍体进化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SCoT标记对四倍体栽培种仲恺花4号和二倍体野生种A.chacoensis的种间杂种
刘知幾是盛唐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史通》是其代表作,该著作涉及刘知幾本人的生平、治学和思想。《史通》虽然是一部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专著,但它却涉及到文献学、哲学、经学
本文在对北魏地方考课历史做全面回顾的基础上,认为地方考课作为北魏考课制度的一部分,在前期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孝文帝以后,由于管理制度上的“重内轻外”,考格的混乱和地
目前,学术界对北京、上海、天津、武汉这些大城市的城市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中、小城市的研究还远远不够。例如像马鞍山,由于在历史上名气不大,发展的轨迹主要是
高语罕是中共早期党员,是安徽现代史上的一位关键人物,他不仅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筹备活动,而且为安徽的革命和文化教育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后期,其思想逐渐背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