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混杂文化身份对《老残游记》中文化翻译的影响——以杨宪益、谢迪克两译本为例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Waken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典章回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作家刘鹗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述郎中老残行医游历的见闻感受,揭露了清末社会的腐败与人民的疾苦,表达了作者医国救民的强烈愿望,被列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老残游记》以其深刻的主题及高超的艺术手法享誉盛名,是最早被翻译为英语的中国古典小说之一,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国内著名翻译家杨宪益与英国汉学家哈罗德·谢迪克的译本。小说中包含很多极具文化内涵的用语及典故,为了更好地向国外读者传递文化信息,译者需对书中文化因素的翻译进行恰当的处理。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译学界掀起一股文化研究的热潮。这一热潮被称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者们不再将翻译研究视为语言间的简单转换,而是将其置于更为宽泛的文化研究的范畴中进行探讨和审视。他们认为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不仅是介于两种文字之间的技术性转换,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作为异质文化间交流协商的重要途径,翻译必然会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和约束。伴随着翻译研究领域中文化转向的不断深入,作为翻译实践和文化传播主体的译者逐渐进入翻译理论研究者的视野,译者的文化身份亦成为翻译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以霍米·巴巴为代表的后殖民翻译理论家在后殖民语境中提出了“混杂”这一概念,并将混杂概念与文化身份观结合起来,阐释了二者间的关系及混杂文化身份的形成。混杂文化身份观是文化身份理论的深入与补充,为文化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老残游记》的两位译者杨宪益和哈罗德·谢迪克均具有混杂文化身份。前者以东方文化身份为主文化身份、以西方文化身份为次文化身份,后者则反之。纵观现有的《老残游记》英译研究,尚未有前人选用混杂文化身份观这一视角对译者及其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拟从混杂文化身份观入手,对比研究杨宪益和谢迪克的混杂文化身份以及他们的英译本中关于文化因素的翻译处理,从而探讨译者的混杂文化身份对译者的翻译活动及译文可能造成的影响。《老残游记》两位译者的文化身份及其译文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选用译者混杂文化身份这一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古典小说文化翻译的对比研究提供若干借鉴与思考。
其他文献
Zora Neal Hurston was one of the most outstanding writer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was praised as “the mother of black woman literature”.Her masterpiece,Their E
自从十七世纪初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大陆开始,黑人在美国土地上生息繁衍数百年。他们的历史是辛酸与血泪铸就的伤心史,也是一部美国黑人寻求自我身份的发展史。这种自我寻求的
本刊曾于2005年第10期以较大的篇幅报道过翼城县两板村党支部书记李鸿海用生命践诺党的宗旨、入党时誓言的先进事迹。如今,随着省内外新闻媒体对李鸿海一心为公、一心为民事
保罗·巴奇加卢皮是美国当代一位创作颇丰的科幻小说新秀作家。其在科幻小说领域获得了显著的成功,特别是他的处女作《发条女孩》被《时代周刊》提名为2009年十大最佳小说,并
过去,世界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了解中国。如今,人们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可以相对自由地进行交流。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电子资源,也改变了世界洞察中国的角度
学位
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牛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丰学习能力,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自主学
学位
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不断战胜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反复强调,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快推
Sound Blaster Live!Platinum白金版5.1在影片、音乐、游戏娱乐中展现了最完美的杜比数码5.1音效.只需把你的数字多声道音箱或具备杜比数码功能的家庭影院与你的Sound Blast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