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属性与人的行为特征分布关系研究——以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场道校区为例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uufhuh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更新是近年许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难题,随着人文意识的提升,人文特色成为城市发展关注的重点,环境人文特色如何融入城市更新,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建筑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环境意象(image)是人文特色在场所与人的关系层面的主要体现,场所感知(place perception)是形成环境意象的主要认知过程,人的行为是环境意象的外在表现。研究场所感知与行为分布的关系,可更为清晰地反映人的环境偏好,而两者的关系很少被具体地量化分析,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
  通过公众参与式制图(participatory mapping),可有效收集场所感知与行为分布数据并将其可视化表达,而这种方式很少应用于高校校园环境。本研究将场所感知解读为场所满意度(place satisfaction),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场所认同(place identity),以及具体的13种环境属性评价,以天津外国语大学马场道校区为例,通过152次现场深度访谈以及公众参与式制图,收集了相应的基于地点的环境属性评价与行为分布数据。
  在整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按照参与者的身份、年龄、性别,以及居住时长、活动频率、停留时长将数据分类探讨,借助于ArcGIS分析工具——“地统计分析(Geostatistical Analyst)”和“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t)”,得到整体及不同群体的环境属性评价及行为分布密度栅格图,直观反映环境属性评价以及行为特征分布差异;通过计算栅格数据相关系数,得到整体及不同群体的环境属性评价与行为特征分布的相关性,总结校园中人在行走、停留时的环境属性偏好,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环境属性偏好差异。
  研究结果为环境规划设计提供更为准确的人文侧重方向,使城市更新能够与人文环境的保护并行不悖地发展。
其他文献
明代海防体系与长城防御体系共同组成维护明代边疆稳定的东、北两道防线,而福建地区海防在明代海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明代东南沿海海防防区中,福建防区所遭受的侵扰状况最为严重,这与福建防区海防军事聚落布局有着很强的关联性。然而,相对于明代其他海防防区而言,学界对福建防区海防研究较为落后。对福建防区海防军事聚落研究不是局限于一类聚落的研究,就是局限于一个聚落实体的研究,这并不能从整体上反映出明代福建海
学位
绿色建筑评价是促进了绿色建筑推广和普及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球有超过600多种与绿色建筑评价相关的方法、框架与工具存在。但是,在绿色建筑认证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更多关于认证建筑的实际能效表现与设计预期存在差异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此,发达国家的典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纷纷制定出台了标识的再认证机制,形成了对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周期性审查,使绿色建筑的内涵得以延续。如今,中国的绿色建筑领域也面临着同样问题
Biomimicry是希腊语术语"bio",意思是生命,"memesis"意为模仿。它模仿自然的设计、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运用它来解决人类的问题。它已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建筑。  埃塞俄比亚收容了90多万难民,被认为是非洲第二大难民收容国,对能够承受当地天气条件的具有成本效益的难民收容所有着巨大的需求。这项研究的目的是使用Biomimicry设计一个经济高效和气候反应灵敏的难民庇护所原型。该项
学位
基于传统语义的叠加策略是设计手法中最基本的处理手法,任何建筑作品都不可避免地交织着叠加。如几何体块的叠加、材料的叠加、色彩的叠加等。建筑形态的构成取决于建筑各部分不同材料在空间中的凝结、叠加和聚集。为了方便描述建筑的形态转变,本文从物理角度对建筑形态进行了固态、液态以及微观化的凝聚态三种基本形态的定义。固态建筑是指以欧式几何为指导设计思想,具有曲直分明、棱角清晰的形态与空间的建筑。液态建筑是指以拓
学位
伴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养老空间资源供不应求,而乡村空心化现象却日趋严重。另一方面,我国老年人中低龄老人与可自理老人占比较高,他们向往宁静优美的环境,具有回归田园、健康饮食、精神慰藉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强烈需求。然而,如何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以解决城乡空间资源矛盾,尚缺乏理论支持。在此背景下,提出:城市老人可利用改造后的乡村空置房进行养老,并通过参与农业种植、农村管理、志愿
中国铁路交通正在快速向高速铁路时代转变,城市大型高铁站的设计模式也亟待转型。近年来,随着铁路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展,铁路沿线兴建了一大批高铁站房,其设计模式也在不断更新,现阶段的设计模式追求“站城融合”,但在我国大型高铁站房实际运营使用中发现其中还存在空间封闭单调、功能内向单一、通廊连而不通等局限和不足。  文章以解决国内大型高铁站房设计现存问题为导向,基于国情和时代发展提出高铁站房“城市街区化”设计
学位
高铁站是时代发展下产生的现代交通建筑,我国的高速铁路建设日益蓬勃发展促使现代铁路客运模式发生改变。铁路客运从传统的只能满足基本的运输及候车功能渐渐趋于多功能的复合性建筑。而传统的铁路客运站候车空间单一,大多不对外开放,内部缺乏活力,改善候车环境迫不及待,同时传统站房背面大片区域与城市割裂,城市两侧空间联系不便,如何重塑高铁站内空间以及更好的建立车站与城市的关系是未来高铁站设计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学位
“传统堡寨聚落”是我国古代先民抵御外侵内乱、为求安全而营建的一种典型的防御性聚落形式,以聚落外围环绕式的防御性建构(如堡墙、壕沟等)为共性设防特征,其在黄河流域有着广泛的分布。现有的传统(堡寨)聚落研究已取得大量基础性资料并也有相应的分析,但是存在着个体或单一类型研究居多、缺乏群体关注及系统整合的局限。对于此,本文拓展性引入“群系”的聚落研究新视角,依托地理信息系统(GIS)现代空间分析技术,对黄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位于天津老地段的一些传统四合院民居,在危房改造中被大规模的拆迁。尽管老城区的历史特色没有很好地被保护,但那些在危房改造过程中“幸存”下来的传统四合院民居洋溢着浓郁的天津风情,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随着商业开发的介入,这些被遗留下来亟待更新的传统老宅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再利用,值得深入地思考和研究。本文以宁家大院的保护更新为主体研究对象,并对此项目进行整体设计,希望
在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和人文意识不断觉醒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从沿袭对既定的建筑形式、文化符号的研究转向对场所环境及空间塑造的思考。针对此问题,当代先锋建筑师斯蒂文·霍尔提出了“多孔性”的建筑理论,凝聚了他对城市空间渗透性、人体对建筑空间的感官体验两个方面的研究精髓。  本文中实现多孔性理论的建筑载体为城市重要公共建筑——美术馆。美术馆多位于城市中心,承载着多元的文化教育、公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