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中的表界面调控及机理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u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化学能源存储由于其所需的电能可以直接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中转化获取,可以实现不同类型清洁能源的直接转化,因此在近年来获得了国际国内产业界以及学术界广泛的关注。电化学能源存储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其中锂电池与电化学CO2转化便是具有代表性的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方式。本文将围绕不同类型的表界面调控手段,针对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器件中的关键挑战,深入研究分子层面的表界面改性在锂金属电池与CO2转化中的应用及相关机理。本论文的第一部分围绕表界面调控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展开,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锂离子电池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以及电动汽车等领域的电化学储能器件,但是由于石墨负极理论容量的限制,已经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能量密度二次电池的需求。锂金属负极的理论容量是传统石墨负极的十倍,是理想的下一代负极材料。但是锂金属负极面临着锂枝晶生长、不稳定的固态电解质界面层(SEI)、无限的电极体积膨胀等挑战,会产生安全隐患,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针对这些挑战,本部分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第二章针对锂离子在电极表面分布不均匀会导致非平面锂沉积的问题,基于表面具有大量含氮极性官能团的聚三聚氰胺,开发了一种锂离子再分布策略,利用含氮极性官能团与锂离子之间极强的结合能,在锂离子沉积为锂金属之前将锂离子浓度进行重新分布,从而实现稳定的金属锂沉积。除此之外,聚三聚氰胺材料具有多孔结构,并且其与金属锂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以做为金属锂沉积的骨架,缓解金属锂沉积与剥离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基于以上表界面改性策略,锂金属电池可以在10 mA cm-2的超大电流密度下稳定循环,并且锂枝晶的生长、电极的体积膨胀可以被有效抑制。2.第三章针对锂离子在电极表面分布不均匀的问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基于聚三聚氰胺复合锂金属负极制备困难的问题,开发了一种简单的、基于熔融金属锂与氧化铝(Al2O3)化学反应的表界面改性策略,实现了表面亲锂三维锂金属负极的快速制备。熔融锂金属与Al2O3反应生成的Li-Al-O层可以有效地实现锂离子的再分布,并且基于Al2O3的骨架结构,可以抑制电极循环过程中的厚度变化。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与固体核磁表征等先进手段,我们分别从理论与实验的角度验证了 Li-Al-O层的生成机制及其锂离子再分布作用。锂金属电池循环测试结果表明亲锂三维复合锂金属负极可以有效地抑制锂枝晶生长、增加电池循环寿命、减小电池循环过电位,提升电池容量保持率。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围绕表界面调控在电化学CO2还原中的应用展开,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电化学CO2还原不仅可以生产有用的储能小分子与化学品,还可以消耗温室气体CO2。电化学CO2还原的关键是催化剂的构建与反应器的设计。但是CO2还原产物复杂,产物选择性以及活性较差,液相产物与电解质后续分离所需成本较高,无法满足工业化应用。针对这些挑战,本部分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1.第四章通过构筑表面具有丰富晶界结构的铋基催化剂,我们增加了电化学CO2转化为甲酸的选择性与活性。通过对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进行优化,开发了一种全固态电解池,可以生产不含电解质的纯甲酸。这些研究结果推进了电化学CO2还原的工业化应用进程。2.第五章针对铜基催化剂还原CO2至多碳产物选择性差的挑战,我们开发了一种有机超强碱改性策略,可以将CO2转化为能量密度更高的乙烯乙醇等多碳产物。有机超强碱改性可以大幅增加纳米铜催化剂还原CO2至多碳产物的选择性与活性。我们使用一系列对照实验以及分子模拟与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证明了有机超强碱的提升机制,证明了有机超强碱与纳米铜催化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提升多碳产物选择性的关键。该研究结果为电化学CO2还原至多碳产物提供了新的思路。综上,该论文主要研究了多种表界面工程在不同电化学能源存储与转化领域的应用。我们发现通过合理化设计储能关键器件的表界面,可以有效改善电化学界面动力学与稳定性,提升电化学能源存储器件的性能,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其他文献
复合固体推进剂(CSPs)是一种含能材料,通常由金属燃料铝(A1)、可燃粘合剂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无机氧化剂高氯酸铵(AP)和少量其它成分如固化剂、稳定剂和燃速催化剂(BRCs)等组成。添加茂金属燃速催化剂(如二茂铁和卡托辛)是一种有效提高推进剂燃速的办法。二茂铁基化合物由于具有较好的微观均匀性及与粘合剂较好的相容性等优势,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燃速催化剂之一。然而,二茂铁基燃速催化剂还存在一些
学位
低碳烃和电子特气等复杂混合物的高效分离是高纯化学品制备的关键过程,但混合物组成复杂且结构性质高度相似,分离能耗较高。现有基于分子单一维度性质差异的分离过程存在吸附容量和选择性难以兼顾、再生能耗高等不足,亟需发展更加高效的吸附材料和分离策略。本文基于阴离子功能化超微孔材料精细可调的孔道结构和阴离子识别位点,系统探究了此类材料的柔性结构调控和响应性分子识别机制;在此基础上,基于分子不同维度性质差异,定
学位
能源技术革命以实现清洁能源对我国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先进电池技术作为能源技术革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动力电池行业及储能行业影响巨大。近年来,电动汽车、无人机等大型设备的发展对新型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系数的电池化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石墨为负极,过渡金属为正极的锂离子插层式化学体系的能量密度已经接近极限,无法应用于更高动力需求的场景。锂金属作为高比能负
学位
目前国内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逐渐以数字化保护手段代替了实物收藏等传统保护形式。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技术给传统服饰文化的保护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方式方法,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文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服饰”为例,探索了AR技术对畲族服饰文化展示的助推作用,形成对科技助力服饰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认知。
期刊
叶黄素是自然界中具有较强抗氧化能力的一种类胡萝卜素,同时也是视网膜黄斑色素的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品、食品、饲料和化妆品等领域。为了探索叶黄素的发酵法合成,本文以酿酒酵母为操作平台,以动态调控为手段,从代谢途径中限速酶的挖掘、分子改造和平衡表达等方面出发,开展一系列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构建叶黄素生产菌株,实现了叶黄素的异源生物合成。根据叶黄素的天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基因
学位
与液体润滑剂相比,固体润滑剂在高温高压等恶劣条件下具有更优异的性能,不同的有机或无机材料如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氧化石墨烯、硫化钨、硫化钼、氮化硼、氟基十戊氟辛酸十八胺盐和氟化镧已被报道应用于润滑剂中。但是这些润滑剂大多数对环境有害,在降解后会释放有毒物质破坏环境。生态摩擦学是研究摩擦体系或化合物及其对环境和健康的负面影响的解决问题的科学。在此观点中,硅油由于其对人体无害、具有良好的介电性、防
学位
近年来,微流控技术因在生物、医疗、化学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而备受关注,液滴的精准调控是微流控技术实际应用的核心。智能超润滑材料可在外界环境刺激下用于液滴行为的智能调控,在水滴收集、液体传输以及液滴操控等微流控技术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智能超润滑表面的构筑仍然存在诸多问题:(1)润滑剂与基材之间的作用力较弱,导致超润滑表面润滑剂易流失;(2)响应速率慢,且难以制备集液滴处理、液体输
学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由于其分子量高于1.0×106 g·mol-1,使得这种材料具有突出的强度和模量、良好的冲击韧性、耐磨性、化学稳定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属于高性能特种聚乙烯产品。工业上初生态UHMWPE主要由传统氯化镁负载型Ziegler-Natta催化剂(简称ZN催化剂)在60℃以上聚合温度下制备。由于活性中心在载体表面呈随机紧密分散,活性链容易发生近邻缠绕,导致现有的商业初生态U
学位
共轭二烯烃橡胶一般为固体状的线性高聚物,通常需要将其切胶、破胶,再经过塑炼、加入配合剂混炼,最后交联成型后才能得到橡胶制品。这些过程耗时耗能,难以实现加工工艺的自动化和连续化。此外,大部分共轭二烯烃橡胶缺少功能性基团,往往只能借助碳碳双键的“硫化”将其制成网络状的聚合物,由此制得的橡胶制品一般不能回收再利用。低分子量液体橡胶的出现为橡胶行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其在加入配合剂后仍具有良好的流动
学位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发展以利用太阳能光解水制氢为基础的氢能源系统,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CdS基光催化剂因其电荷分离效率低、表面活性位点有限以及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它在光解水制氢中的应用。近来,低维半导体材料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的影响,展现出优异的光学性能、电子性能以及化学性能,引起了光催化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CdS基光催化剂为基础,选择低维材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