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教育思想中的“儿童”意象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尼采丰富的哲学著作中多次出现“儿童”这一意象。该意象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概念,它来源于生物学意义的小孩,却被尼采赋予了丰厚的内涵,超越了年龄的界限,成为对充满无限可能的生命状态的一种隐喻,并与尼采哲学思想的基调——重估一切,肯定生命相一致。“儿童”意象最集中地体现了尼采对教育的思考,呈现为独特的教育理想。与当时德国现行的教育状况相比,其教育思想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不同,主要表现为:由内而外且“自我创化”的精英化教育、与“自然”结盟的“非功利”教育;培育更强的人的理想化教育。其哲学思想中的主要概念与范畴——“悲剧美学”、“权力意志”、“永恒轮回”、“超人”、“锤子”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并从不同的角度为“儿童”意象注入了相应的内涵。悲剧中的酒神与日神精神在“儿童”意象中都有所体现,儿童身上的酒神激情呼唤日神精神的出场,在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并能以主动的精神承受痛苦的人生体验之后,“儿童”便成为了能欣赏并创造悲剧艺术的强者了;“权力意志”强调精神王国的等级秩序,处于“儿童”状态的人应该拥有比常人更强的力和更高的等级,他们是承担民族文化建设使命的天才和精英;无限可能与流动生成打破了传统哲学对绝对“真理”与“自我”的固守,让一切处于没有终极目标的“永恒轮回”中,这样的“儿童”具备一种再生的能力,且在无限扩张与生成中保存并实现自我,成为能“将苦难转化为优势”的“超人”;“锤子”是一种既能毁灭又能创造的工具,“儿童”手握“锤子”,在自由毁灭与创造的游戏中不断成就与超越自我,享受生命的快感。总而言之,“儿童”意象最终指向了自由“创造”,“儿童”教育最终指向了身心强大的丰满生命状态。要想充分地实现自由“创造”并达到丰满的生命状态,教育就必须同时培养身体与心灵两个方面的相应品质。从身体方面讲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从心灵和精神方面讲有四个方面的内涵。尼采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他之后,人们更重视教育过程中对人的本能与天性地尊重和培养。但由于其思想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实施的现实环境和具体条件,所以在后世更多的也只是被当作一种指导性方向而非实践方案被接受。
其他文献
符号一直都是波德里亚理论的核心与线索,而空间作为主体生存不可分割的一个维度,本身就是被生产和争夺的对象,其变化也会引起主体感知的改变。波德里亚对符号的高度关注,事实上正是对后现代空间的生产和构成方式的高度关注,符号空间成为了表征后现代生活和主体体验的有力方式。作为一个极度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家,真实性和主体问题一直是波德里亚理论的重心。他从对物的真实性的批判出发,进而揭示出消费环境中关于真实的幻觉,
学位
写作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方面,目前学界关于写作教学法的研究较多,但对于写作学习者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写作策略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文本分析的方式进行,这些研究方法可能会受到时间或场景的限制,并且不能直观、真实地反映写作情况。若是结合有声思维法,或许能弥补上述不足,笔者便想到用这一方法进行汉语写作策略研究。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学习者的写作策略为后续写作教学的开展提供
学位
偏误分析理论自1984年首次被鲁健骥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届以来,便被广泛用于对于汉语学习者的偏误的研究。笔者在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教学期间发现学习者在语音习得方面总是存在明显的偏误现象,造成交际障碍。而与此有关的研究仅一篇,反观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不断增加的学习者,目前的研究不足以为教学提供参考。基于此,笔者对学习者的语音偏误进行了研究。笔者运用对比分析理论对汉语和卢旺达语进行分析,预测学习者在习得汉语
学位
论文以汉初游士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视为一种政治—文化性事象进行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政治方面汉初大一统的加强与藩国的衰微对游士阶层演变与发展的影响;汉初游士阶层在演变与发展过程中的身份转变与自我调整;游士阶层的文学创作对汉初文学造成的影响。高祖时期,游士面临中央与异姓藩王的尖锐矛盾,做出或归于中央或归于藩王的选择。归于中央的游士随着儒士与策士地位的变化,前者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因其政治建
学位
明清白话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蔚为大观,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却寥寥无几,既有研究仅集中于《聊斋志异》,缺乏对于其他文言小说的关注。而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数量众多,形态各异,达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巅峰,尚有研究的价值。文章以明清文言小说中的僧尼形象为研究对象,表现僧尼的类型特征,探讨其成因并论述其对后世小说中僧尼形象的影响,从而突出其文学及文化意义。第二章梳理前代文言小说中僧尼形象特征。自魏晋南
学位
本文主要以孙伏园在定县时期的思想与文化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孙伏园从副刊编辑到乡村建设者和平民文学实践者这一“转型”进行思考。孙伏园作为副刊编辑为人熟知,但是对于孙伏园投身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孙伏园在定县时期主办的《民间》刊物为基础史料,连缀起孙伏园这一时期的文化实践,在历史的脉络中重新梳理、认识、解释孙伏园在定县时期思想上的变化和发展。出于躲避政治的心理,同时由于对民间价值和农民力
学位
法国哲学家巴什拉的晚年著作《空间诗学》,首次超越几何空间的物质束缚探究心灵天地的广阔和想象力的韧性。本文以书中的关键词“缩影”为切入点,从空间美学维度审视巴什拉的华丽转身以及“缩影”空间本身的独特审美内涵和意义价值。首先,巴什拉的研究方向经历了两次转向:从科学哲学领域转向文艺诗学领域,前期和后期的转变看似充满断裂,其实科学哲学的“否”的精神和共时性研究思维贯穿到文艺诗学中。第二次是现象学转向,这是
学位
宋真宗景德元年,宋辽“澶渊之盟”约定以白沟为界,双方撤兵,互不侵扰。自此,白沟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文人墨客亦多有指白沟而发感喟者。白沟诗歌具有极其深厚的意蕴,研究意义重大。白沟诗歌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界定“白沟”、“白沟诗歌”的概念范围,理清白沟区域历史演变进程及白沟诗歌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以北宋澶渊之盟、南宋绍兴和议、南宋覆灭为节点,探讨白沟地域功能的转变。并简述北宋、南宋、宋后三
学位
语言是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载体,在词汇、语音和语法这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和深刻。词汇不仅受民族和国家的社会历史和风俗观念的影响,也与人民所生活的环境、崇尚的宗教信仰等各方面因素有关,由此形成了各语言中独具特色且丰富的文化词汇。文化词汇是人际沟通的关键要素。目前,随着汉语的使用范围扩大和使用人数持续增长,中国文化及汉语文化词汇教学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加强文化交流和人际沟通,扩大
学位
北魏平城时代,以鲜卑族为首的各少数民族与汉族进行了深入而长久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乃至民族血统的交融,并最终促成鲜卑族的“汉化”改革与迁都洛阳,逐渐实现了由“蛮夷之国”向“中原正统”的心理认同转向,北魏文化也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定都平城前的鲜卑墓葬中极少发现以漆为装饰的器具,而定都平城前后的北魏墓葬则逐渐涌现出越来越多工艺成熟的漆器。论文选取山西大同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为主要研究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