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空洞的临床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ao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凸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有相当一部分脊柱侧凸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时发现合并脊髓空洞。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空洞患者以ChiariⅠ型畸形(Chiari I malformation,CIM)与特发性脊髓空洞症(Idiopathic syringomyelia,ISm)多见。但是,针对两类患者在临床、影像学特征以及接受一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效果等方面上的差异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本论文主要针对以CIM与ISm为代表的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空洞患者,开展系列临床研究以探索其临床、影像学特征以及接受一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临床效果。本临床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脊柱侧凸合并特发性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研究;第二部分,合并Chiari Ⅰ型畸形与合并特发性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第三部分,合并Chiari Ⅰ型畸形与合并特发性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患者接受一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临床效果的匹配对照研究。第一部分脊柱侧凸合并特发性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研究目的:在脊柱侧凸合并特发性脊髓空洞症(Idiopathic syringomyelia,ISm)患者中,脊髓空洞、脊柱侧凸特征与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之间的相关性尚不明确,既往研究认为偏移的脊髓空洞可能在脊柱侧凸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明确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探讨脊髓空洞、脊柱侧凸与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本中心收治的55例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系统性收集脊髓空洞、脊柱侧凸的影像学特征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等资料。最大脊髓空洞/脊髓(Syrinx/cord ratio,S/C)宽度比值定义为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横断位上脊髓空洞最大扩张节段的前后径与相应节段的脊髓前后径的比值。将所有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按照脊柱侧凸主弯位置分为胸弯组(Thoracicgroup,T组,主弯顶椎位于T2至T11-T12椎间盘之间)和胸腰弯/腰弯组(Thoracolumbar/Lumbar group,TL/L 组,主弯顶椎位于 T12 至 L5 之间)。结果:在所有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中,脊髓空洞的影像学特征与脊柱侧凸的冠状位/矢状位参数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与T组患者相比,TL/L组患者的脊髓空洞最远端所对应的椎体节段位置更低(13.7±4.6vs.10.6±4.6,p=0.029),并且最大S/C宽度比值节段所对应的椎体节段位置更低(12.0±4.6 vs.8.7±4.1,p=0.016)。脊髓空洞的偏移方向与脊柱侧凸主弯凸侧方向之间不存在一致性(27.2%,p=0.522),并且脊髓空洞的偏移方向与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累及侧之间也不存在一致性(16.3%,p=0.212)。结论:在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中,随着脊柱侧凸主弯位置的下移,脊髓空洞的分布更倾向于向脊髓远端延伸,提示脊髓空洞的分布与脊柱侧凸主弯位置之间存在联系;然而,脊髓空洞的偏移可能不是导致脊柱侧凸发生的主要原因。第二部分 合并Chiari Ⅰ型畸形与合并特发性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比较研究目的:Chiari Ⅰ 型畸形(Chiari Ⅰ malformation,CIM)与特发性脊髓空洞症(Idiopathic syringomyelia,ISm)是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空洞患者中的两种常见类型。然而,合并CIM的脊柱侧凸患者与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在脊髓空洞特征、脊柱侧凸参数和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等方面的差异尚不清楚。既往研究在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仅对脊髓空洞的长度、宽度等二维参数进行测量及研究,但是长度与宽度并不能客观描述脊髓空洞的三维特征,可能无法客观揭示脊髓空洞与脊柱侧凸之间的关系。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合并CIM与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在脊髓空洞特征、脊柱侧凸参数和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上的差异,并评估脊髓空洞的二维/三维参数与脊柱侧凸、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经治的245例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空洞患者,按照入组/排除标准筛选后,系统性收集64例合并CIM的脊柱侧凸与78例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脊柱侧凸、脊髓空洞与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上的差异。筛选出36例合并CIM的脊柱侧凸与36例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两组患者按照性别、年龄、脊柱侧凸弯型及主弯Cobb角进行匹配,进一步在一般资料及脊柱侧凸冠状位特征相似的情况下,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及影像学参数上差异。利用Mimics 17.0软件依据脊柱MRI的数字医学影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communicationsinmedicine,DICOM)格式文件,对69例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空洞患者进行脊髓空洞的三维重建及测量,分析脊髓空洞大小、长度、横截面积及体积与脊柱侧凸冠状位/矢状位参数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64例合并CIM的脊柱侧凸患者与78例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中,合并CIM的脊柱侧凸患者的脊髓空洞更长(12.0±4.4 vs.8.6±4.6个椎体节段,p<0.001),最大脊髓空洞/脊髓(Syrinx/cord,S/C)宽度比值更大(62.6%±18.6%vs.52.1%±19.3%,p=0.002),最近端所对应的椎体节段更高(3.8±2.2vs.5.6±3.2,p<0.001),最远端所对应的椎体节段更低(14.9±3.4 vs.13.2±4.2,p=0.017),两组患者在脊柱侧凸冠状位/矢状位参数以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上无显著性差异。与经性别、年龄、脊柱侧凸的冠状位参数匹配的36例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相比,36例合并CIM的脊柱侧凸患者的脊髓空洞更长(12.9±4.0 vs.8.7±5.5个椎体节段,p<0.001),最近端所对应的椎体节段更高(3.6±2.2 vs.5.2±3.5,p=0.027),最远端所对应的椎体节段更低(15.6±2.9 vs.13.0±4.6,p=0.006),但是两组患者在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上无显著性差异。在69例完成脊髓空洞三维重建的患者中,最大S/C宽度比值(c=0.315,p=0.008)和S/C体积比值(c=0.265,p=0.028)均与脊柱冠状位平衡显著相关,与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相比,合并CIM的患者的脊髓空洞更长(12.0±4.3 vs.8.9±4.2个椎体节段,p=0.003),最大S/C宽度比值更大(62.0%±18.3%vs.51.8%±18.1%,p=0.023),最大 S/C横截面积比值更大(38.0%±23.0%vs.27.3%±17.9%,p=0.034)。然而,脊髓空洞长度、宽度、横截面积、体积等参数与其他脊柱侧凸参数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与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相比,合并CIM的脊柱侧凸患者具有更长、更大的脊髓空洞,两组患者在脊髓空洞参数上的差异,提示脊髓空洞在两类患者中的产生机制存在不同,这可能与Chiari畸形在枕骨大孔水平的梗阻相关;脊髓空洞的大小与脊柱冠状位平衡相关,提示脊髓空洞通过造成脊柱椎旁肌的失衡进而参与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然而,脊髓空洞的大小并不影响脊柱侧凸或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严重程度。第三部分合并Chiari Ⅰ型畸形与合并特发性脊髓空洞症的脊柱侧凸患者接受一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临床效果的匹配对照研究目的:既往研究多关注于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空洞患者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在接受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后的临床效果差异。Chiari Ⅰ 型畸形(Chiari Ⅰ malformation,CIM)与特发性脊髓空洞症(Idiopathic syringomyelia,ISm)作为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空洞患者中的两种常见类型,目前尚无研究分别对合并CIM的脊柱侧凸与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接受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比较合并CIM与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接受一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影像学效果及临床结局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空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1例合并CIM的脊柱侧凸患者与21例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按照性别、年龄与脊柱侧凸主弯Cobb角进行匹配。所有患者均行一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术前均经神经外科医师评估无需立即进行神经外科干预。系统性收集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至少2年)脊柱侧凸的冠状位/矢状位影像学参数,脊髓空洞特征,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数据,并发症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 questionnaire,SRS-22)评分等资料。结果:术前,合并CIM的脊柱侧凸患者与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具有相似的年龄、性别、脊柱侧凸冠状位/矢状位参数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情况;合并CIM的脊柱侧凸患者比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具有更长的脊髓空洞(12.3±3.6 vs.8.9±4.5个椎体节段,p=0.010)。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具有相似的脊柱侧凸主弯矫正率(70.9%±10.6%vs 69.5%±16.3%,p=0.739),并且在脊柱侧凸冠状位/矢状位参数、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数据、手术并发症及SRS-22评分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合并ISm的脊柱侧凸患者相比,尽管合并CIM的脊柱侧凸患者具有更长的脊髓空洞,但是两组患者在接受一期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后可获得相似的脊柱侧凸矫形效果及临床结局,并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提示脊髓空洞长度并不能决定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空洞患者接受脊柱侧凸矫形手术时面临的脊髓损伤风险程度;对术前神经系统功能状态正常或仅存在轻微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的脊柱侧凸合并脊髓空洞患者,不进行预防性神经外科干预手术,一期进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也是安全的。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大蒜素是否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这种作用是否与抑制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和细胞凋亡有关,进一步探讨其对细胞内钙超载和细胞凋亡调节的信号传导通路与机制。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选用雄性Wistar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将60只实验鼠随机分为大蒜素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大蒜素组和缺血再灌注组按标准流程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其中大蒜素组实验鼠在再灌注前静脉注射大蒜素进行干预。采用Mas
第一部分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根治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是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患儿,行根治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PA/VSD根治手术后PMV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220例阜外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PA/VSD根治手术的患者,PMV定义为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5天。单因素分
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女性癌症患者首位。临床上通常根据其分型进行针对性治疗,主要包括化疗、激素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其中,三阴性乳腺癌由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均为阴性,无法
第一部分(综述):收缩压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预后预测价值和管理这篇综述总结了最新的证据,以指导收缩压(SBP)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管理和不良事件的预测作用。入院时较高的SBP与心力衰竭较好的院内和出院后结局相关。相反,出院时SBP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之间存在“反J型”或“U型”曲线关系。基于目前可改善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预后的证据,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和beta受体阻滞
背景和目的:Ⅲ期临床试验表明,含铂化疗可为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带来获益;然而,目前尚缺乏来自多个中心的大样本真实世界的数据。本研究旨在多中心的真实世界中比较含铂化疗方案与非含铂化疗方案对在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回顾了来自我国四家癌症中心的自2003年至2019年接受化疗的12568例乳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经过一系列筛选,最终纳入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495例。其中350例患者接受了
背景和目的: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和自噬-溶酶体系统(Autophagy-lysosomalsystem,ALS)关系紧密,共同控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平衡。非 ATP 酶蛋白酶体 26S 亚基 2(Proteasome 26S Subunit,Non-ATPase2,PSMD2)已被证实是多种癌症中的癌基因。PSMD2在UPS中的功能已经得
研究背景:胆管癌是一组侵袭性强,异质性高的恶性肿瘤。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处于晚期,淋巴结转移是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前胆管癌的靶向及免疫治疗取得长足进展,但依然面临着靶向治疗获益人群有限,免疫单药治疗有效率低等诸多问题。本部分研究分析有无淋巴结转移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基因组特征,尝试寻找潜在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靶点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同时分析胆管癌免疫微环境的特点探索其内表达异常的基因及其与浸润的免疫细
第一部分大分割放射治疗脏器转移瘤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总结分析我院收治的大分割放疗脏器转移瘤的临床结果,并探索影响病灶控制率的因素,以及影响患者局部无复发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因素,构建预后模型,为患者选择、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纳入本中心自2007年至2019年行大分割放射治疗脏器转移瘤患者,包括肺转移、肝脏转移和肾上腺转移。针对不同部位的转移瘤,采取合适的
第一部分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显著改善生命早期不良营养编程的子代成年期糖脂代谢异常[研究目的]目前全球糖尿病患病率迅猛增长,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我国糖尿病等代谢异常的医疗资源多分布在疾病已形成期或出现并发症后,对于疾病的早期识别和早期干预迫在眉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生命早期不良营养环境将增加成年期患糖尿病、肥胖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本研究拟通过动物模型探究母代运动和饮食干预是否可改善甚至逆转生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主要起源于肝脏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居世界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五和第二位,是我国第四位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已经确定的肝癌危险因素包括乙型(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Hepatitis C virus,HCV)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以及饮食中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暴露是肝癌的主要病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