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农民价值诉求研究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kaijie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农民问题”成为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农民问题”,各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纷纷献计献策,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做出探讨和研究。
  增加收入、参与国事、与他人平等,无疑是农民需要的,但似乎还不够。因为中国是传统农业国家,一直以来农业人口就占全部人口的绝大比例。然而,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中,农民收入从来不高、远离政治,并且与其他阶层相比地位从来都没有平等过,但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农民问题”。
  欲望、需要与目的、价值目标相联系,促使人们去追求、去活动,满意与否是与价值目标能否实现联系在一起的。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可能价值目标不同,但只要达到了,一个人就会感到幸福,就会安于自己的状态,也就不会引发各种问题;而当他的价值目标不能实现时,一个人就会产生不幸福感,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从而引发各种问题。因此,“农民问题”实际上是现代化以来,农民日益边缘化,无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诉求问题。
  乡土中国,农民遵循安土重迁、勤勉节约、循规守统的原则能够维持全家的生存,获得物质生活的满足;遵循互惠互助的原则,学会做人,在乡间获得好的名声,获得社会生活的满足;承担对家人的责任和义务.维持家庭和睦,在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从总体上来说,虽然生活艰辛,但能够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农民安于在“过日子”中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
  社会转型以来,农民生活的变迁导致传统价值观的消解:城市化使传统价值观失魅;扩大的公共交往生活,使基于私德的传统个人道德无所适从;金钱标准的盛行,使传统上基于道德的得失确定感不见了;农民遭遇的困境与价值追求之间出现巨大的反差。于是,农民在价值追求上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价值目标多元化,物质生活追求温饱之上的更高享受和满足;人际关系日益理性化和疏远化,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日渐减少,社会生活缺失;传统家庭伦理陨落,转向现代的市场化家庭伦理,代际传递无力满足精神寄托。从总体上来说,表现出一种“对物的依赖性”。然而,一方面,物质对人的价值意义影响是有限的,不能满足人对终极意义的追求;另一方面,农民受条件所限,无力获得现代社会所崇尚的物质价值,农民价值诉求陷入“真空”、“迷惘”状态。
  生活是人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与目的的指向性联系在一起,寻求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过一种“好生活”。好生活的概念可以从主观性和客观性、虚假性和真实性、物质好生活、社会好生活和精神好生活等多角度进行分析。以此审视传统和当前中国农民的生活,我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从总体上说,当前中国农民的生活很难用“好生活”加以概括。从当前中国农民的需求、价值目标着眼,农民的好生活应该是在物质基本需要满足的前提下,人际交往中获得归属感、自尊感,并追求自我发展和完善,是一种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生活。
  好生活离不开足够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公正的社会制度是人类获得足够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前提,是人类生活价值实现的保障。当前中国农民生存状况欠佳、生活价值和意义的缺失,部分原因在于制度安排的不公正,还农民以制度上的公正是农民好生活的关键所在和根本保证。党和政府在为农民创造公平正义的发展机会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社会救助。对农民实施社会救助并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慈善行为,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怜悯和同情,而是社会正义的实现,是尊重人、实现每个人的价值的人道主义。
  在农民好生活的实现上,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责任是不够的,必须强调农民自己的责任,培育农民好生活的自觉性,也就是说要过一种德性生活。农民要过一种德性生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一方面认识到,生活价值实现不能缺少财富,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财富的数量要适量、获取要合法、使用要合理。其次要在强调权利的同时,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既包括对家人和陌生人的责任,也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家庭责任更多表现为夫妻和代际之间。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平等相待,相互忠诚、信赖,共同协商家庭事务、分担家务劳动等。父母对子女的责任,除了供以衣食外,还要关心、爱护、教育,让他们学会做事、做人,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子女要孝顺父母,给他们以物质上的赡养、精神上的慰藉。对陌生人的责任表现为公民责任,包括守法、尊重、回报和善行等。对自己的责任包括保全自己的生命、谋求自己的幸福、从自然能力和道德品质两方面完善自己。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童话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之外,也要注重融入核心素养,以此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本文先分析当前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开展的必要性,接着提出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相关对策,以此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现状;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着重打好相关的基础,以此为后续
期刊
摘要:男子健体项目对运动员的肌肉含量要求较其它项目高,而增肌期训练做为运动员赛季的主要训练阶段,超负荷原则是继特异性原则之后在增肌期训练中的最重要的训练原则。特异性原则指导超负荷策略。你可以把“超负荷”想象成火箭,而“特异性”则是其制导系统。即便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火箭如果没有制导系统也毫无用处一—它只能毫无目的地乱飞。另一方面,即便有最好的制导系统没有火箭的推力也什么做不了,这就是超负荷的价值所在。超负荷驱动特异性的完善。关键词:男子健体;增肌期;超负荷原则;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超负荷训练原
期刊
审美趣味产生于审美经验和环境之中,并且随着经验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即审美趣味具有随着审美经验和审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不断形成新结构的可建构性特征。根据审美趣味建构双方--审美主体与审美环境二者在审美建构过程中关系的不同,审美建构在静态理想状态可分为三种模式:模式Ⅰ“吮吸”,模式Ⅱ“追逐”,以及模式Ⅲ“释放”。不同的建构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建构方式、特点和结果。而对三种模式间动态互动的分
学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观察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因此,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经提出:“观察、观察、再观察。”幼儿从其一出世起,就积极地向周围世界进行探索。《纲要》指出3岁儿童就队周围世界充满强烈好奇心。但是,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总是向成人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等各种问题;而有的对眼前的变化“视而不见”,这让孩子失去了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机会,影响了孩子的发展。因此,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幼儿自主探索学习世界具有重大意义,是智慧
期刊
本文基于存在论的基础地位,要回答网络的虚拟特性对人的存在论的基本构成。通过对于存在论基本论域的分析,得出此在与他者的互构,其根本就在于此在本真可能性的敞开,这是一种自我选择的本质,因而也是一种面向世界、物、他者的一个超越过程。而此在的这种存在论本质,根本上就是此在的信息建构,此在所面临的各种存在论困境,也在于信息流通与建构方式的不完善。这些信息方式按照媒介文化的发展,主要有口语、文字和电力。然而这
学位
本文研究的是西方当代环境学者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的环境美学思想。  由于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罗尔斯顿是否有系统的环境美学思想存在分歧,本文首先大致梳理出罗尔斯顿的环境美学体系,包括其美学思想的生成背景、理论渊源、哲学基础、学科依据、研究方法以及主体构架等主要内容。其次,本文将着力点集中在罗尔斯顿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荒野”以及荒野美学理论的分析与探讨上,指出“荒野”(或荒野自然)不仅是罗尔斯顿环境美学研
学位
本文研究梁漱溟如何把从伦理关系中孕育出来的“理性”观念扩展性地运用到伦理政治之上。“理性”本诸伦理关系的根基,又碰触到新的形势从而开展出新的课题,这本身即是伦理思想的一种连续生长。作为一项理论研究,本文尤其关注的是这里面的机理。  导论部分将对梁漱溟思想的研究放置在“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问题”、“作为一个问题的国家政治”、“作为一个问题的心之秩序”的观察角度之下,通过评述前人的研究,说明以“理性”视
学位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对原初状态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两个正义原则。正义原则如何在良序社会中发挥作用,就此引出稳定性问题。在前期理论中“道德”与“政治”的关系有两种逻辑理路:第一,政治(契约)导出道德;第二,道德与政治合一。面对社群主义以及自由主义者的批评,罗尔斯认识到自己理论的某些不足,修正理论并作出回应。罗尔斯把“作为公平的正义”改造成“政治正义”,《政治自由主义》是对《正义论》的扩展和补充。
学位
摘要:在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是一门新的科目,实验性很强。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育经费欠缺、教学模式单一、落后,对实验室缺乏专业的管理,导致物理成绩不理想,学生对物理兴趣不高,如何改变这些现状呢?从几方面进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实验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多运用网络资源、微课实验。关键词:农村、物理实验,现状、管理、故事、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农村学校学生的动手能力薄弱,怎么样才能够提高
期刊
本文分四章对作者所认为的马先生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说明。  第一章探讨了马氏六艺论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成熟过程及其学术定位问题。马先生的思想在成熟之前并非杂乱无统,不成体系。克己复礼,实为其为人为学的真实写照。无论在哪一阶段,儒学或义理之学的思维方式都贯穿其中,其对释道二家的认可,更多表现在理论上的借鉴,而非情感上的。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马一浮学术思想的特色进行了界定,以心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