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展期胃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E-cadherin和Survivin表达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leet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和生存素(Survivin)在进展期胃癌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观察并比较其在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的表达,分析其相互作用,探究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并为胃癌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检测47例进展期胃癌原发灶及其对应转移淋巴结中E-cadherin和Survivin的表达情况,将其在转移淋巴结的表达水平与对应肿瘤原发灶进行比较,比较并分析其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1.关于E-cadherin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原发灶中,中高分化患者E-cadherin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原发灶中,E-cadherin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移淋巴结中,中高分化患者E-cadherin再表达阳性率高于低分化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移淋巴结中,E-cadherin的再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关于Survivin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原发灶中,低分化患者Survivin阳性表达率高于中高分化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原发灶中,Survivin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移淋巴结中,中高分化患者的Survivin表达下调阳性率高于低分化组患者,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移淋巴结中,相对于原发灶Survivin的表达下调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关于E-cadherin和Survivin的相关性显示:在47例进展期胃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有6例E-cadherin再表达的同时出现Survivin表达下调,采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显示,E-cadherin的再表达与Survivin的表达下调呈明显的正相关(r=0.279,P<0.05)。4.关于生存分析结果显示:E-cad再表达阳性患者14例,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3年生存率为57.1%;E-cad再表达阴性患者33例,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3年生存率为2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rvivin表达下调阳性患者11例,中位生存时间33个月,3年生存率为36.4%;Survivin表达下调阴性患者36例,中位生存时间24个月,3年生存率为36.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细胞的粘附能力、恶性增殖能力与进展期胃癌的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着异质性,其生物学行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肿瘤细胞的发展过程受肿瘤微环境的影响,而在肿瘤发展的不同阶段,微环境可能出现一定的变化。在部分转移淋巴结内的肿瘤细胞内,出现E-cadherin再表达,这种情况在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细胞中更易出现,其促进肿瘤细胞间粘附能力增强,可能使其出现灶性聚集,进而生长在特定部位形成转移灶。这种情况在分化较高的情况中更易出现。相较与单个肿瘤细胞易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的特点,灶性聚集生长的肿瘤细胞具备更强的免疫逃避能力。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内肿瘤细胞都具有较强的恶性增殖能力。相较于原发灶,部分转移淋巴结内肿瘤细胞Survivin表达有所下调,这种情况在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细胞中更易出现,但并不一定代表恶性增殖能力减弱,其表达下调与患者的3年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E-cadh erin和Survivin共同参与肿瘤微环境的构成,在转移淋巴结中,部分肿瘤细胞的E-cadherin再表达可能促进Survivn的表达下调。肿瘤微环境由多因子组成并互相作用,目前针对胃癌的单靶点靶向治疗疗效有限,联合用药可能是一个提高疗效的方向。在转移淋巴结中,患者的3年生存率与进展期胃癌转移淋巴结内肿瘤细胞E-cadherin再表达有关,E-cadherin可以作为进展期胃癌独立预后指标。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sdLDL-C)、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latelet-to-White Blood Cell Ratio,PWR)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合并2型糖尿病脑梗死(Ce
学位
目的:探讨位于X染色体的Me CP2基因多态性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易感性的关联。方法:利用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对119名NMOSD患者及171名健康对照组进行外周血DNA提取,并用Snapshot试剂盒进行Me CP2常见的4个位点——rs17435、rs1734787、rs1734791、rs2239464进行分析,利用多重PCR技术对108例NMOSD女性患者及163例女性健康对照组进
学位
目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征,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和生命。在脑梗死的病因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见,是神经内科医师关注的重点,早期识别、及时治疗、对危险因素进行防治可遏制其发展,改善患者预后。本文通过探讨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后循环脑梗死预后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防治脑梗死、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河北省急性脑梗死数据库(2019-2021),
学位
目的 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患者R-CHOP(利昔妥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碱类+泼尼松)方案化疗后肝损伤的易感因素,并观察预防性使用异甘草酸镁的作用。方法 收集并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上海市杨浦区市东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28例符合诊断标准的NH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在化疗中应用预防性保肝治疗分为两组,首先在未保肝患者
期刊
目的: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原发性头痛,其反复发作,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学习水平,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目前国内外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仍在积极探索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偏头痛与卵圆孔未闭之间可能有一定的联系,很多临床研究发现卵圆孔未闭封堵术可使部分偏头痛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本文旨在探讨无先兆偏头痛伴或不伴卵圆孔未闭患者中医腹诊的表现以及研究不同中医证型与腹诊表现之间的关联,探索可能的内
学位
目的: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脑癌,目前尚无微创诊断工具。最近有研究发现,通过分析体液(血液、脑脊液)内细胞外囊泡(EVs),可实现对胶质瘤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检索英文数据库(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纳入体液EVs诊断胶质瘤的研究。提取数据并进行荟萃分析,使用亚组分析和meta回归进一步探讨异质性。结果:1.共
学位
目的:探讨新型脂肪因子Asprosin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以及颈动脉斑块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于2019年11月1日至2022年1月20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区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及同期入院的非急性脑梗死且排除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和体检中心收集的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血液进行血清Asprosin检测,并收集研
学位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指标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预后及卒中后肺炎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2021年8月至2021年11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经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并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的住院患者。患者住院治疗后,收集包括性别、年龄、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等一般临床资料。由神经内科专业医师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
学位
目的:通过对镶边空泡遗传性肌病的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结合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肌肉病理进行诊断,分析并总结相关资料,提高对镶边空泡遗传性肌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463例骨骼肌活检中出现镶边空泡(rimmed vacuoles,RVs),对其家族史和个人史进行仔细询问,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肌肉病理特点,排除药物(氯喹/羟氯喹等)、病毒感染(
学位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神经内分泌水平与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性,为PD中晚期患者的评估和治疗提供新靶标。方法:以2020年12月到2021年10月就诊于河北省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老年病科并住院的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中国帕金森病诊断标准(2016版)诊断为原发性PD的患者纳入帕金森病组(PD组);符合中国帕金森痴呆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第二版)的患者纳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