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要吃年夜饭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ce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逢除夕夜,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年夜饭。“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赶的就是这顿团年饭,“吃”的则是团聚的幸福味。年夜饭是中国人借助饮食活动表达民族群体文化心理的一种方式,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守候。
  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
  年夜饭,又叫年羹饭、年更饭、分岁筵、团年饭等。《尔雅·释天》中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岁为名”,把“年”当作收获的象征,于是大家聚在一起烧些好东西吃一顿,这种庆祝的活动也就成了年夜饭。早在汉代,我国就有除夕吃团圆饭的习俗了。
  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吃到深夜,接上“交子”(即交子时。子时:旧时指夜 里11时至凌晨1时的时间)的饺子。所以,年夜饭也是中国人全年吃得“最长”的一顿饭,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家庭宴会。
  旧时,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平时做不到饮食丰厚,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对年夜饭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较高,饭菜要尽可能丰富,一是为了解馋,二是这种充实感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
  关于年夜饭来历的传说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故事。其中,流传的比较广泛的,是一则关于人们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
  在太古时期,有一只凶猛的野兽,它居住在深山密林之中,人们管它叫“年”。“年”长得硕大无比,而且生性凶残。但“年”也很懒,喜欢睡大觉,一睡就是三百六十五天,当它醒来的时候,便要跑出山来闯进村子,见人伤人,见畜伤畜。
  年复一年,人们不堪其扰,就想出了各种对付“年”的办法。人们发现“年”害怕三样东西:一是鲜红的颜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声响。于是,人们就家家户户挂上红色灯笼,点着火堆,放鞭炮,赶走了“年”。这样代代相传,“过年”的习俗就形成了。而为了庆祝赶走了“年”,全村人第二天聚在一起吃饭,也就形成了年夜饭的习俗。
  吃什么不吃什么都有说头
  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习惯,年夜饭的吃食很有讲究,通常有馄饨、饺子、长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饺子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也称作扁食或煮饽饽。古来只有馄饨而无饺子。后来将馄饨做成新月形就成饺子了。在唐代吃饺子的习惯已经传到我国的边远地区了。除夕夜,十二点钟声一敲响,就开始吃饺子,因此时正是子时,取其新旧交替,子时来临之意。
  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它,预祝寿长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饼,所以汤面起初也叫汤饼,开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压成的,而是将和好的面,用手往锅里撕片片,和现在北方吃的“乌鸦头”、“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开始用案板擀面,才逐渐有了长面、短面、干面、素面、荤面、挂面……
  元宵,又名汤圆,在南方比较普遍。其是用糯米搓成圆形(可往里加入不同口味的馅),再放入锅里煮食,寓意团团圆圆。元宵一般当早点或年饭主食,不管是餐馆酒店还是家中,都很流行这道美食。
  “无鱼不成席”,鱼菜名馔不胜举数,尤其是除夕吃年饭,老百姓更离不开鱼。“鱼”与“余”同音,又象征吉祥,如鲤鱼,寓“得利有余”;鲢鱼,寓“连年有余”;鳜鱼,寓“富贵有余”。鱼这道菜不能吃完,有年年有余的意思。
  不少地方在吃年饭的时候还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讨个吉利的口采。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如意),吃杏仁(幸福来),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鲜菜(三阳开泰),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另外,旧时,按民间习俗,吃年夜饭有一些忌讳,要多说吉利话讨口彩,忌讳说晦气话。说话时要说“多”、“余”、“有”、“好”、“发”之类的话,不要说“破”、“死”、“不够”之类的话。要是不小心打破碗碟,要说“碎碎(岁岁)平安”。
  为何“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
  从古至今,“团年饭”对中国人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年夜饭”?
  中国人从有“年”的概念开始,就有了年夜饭,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年”是丰收的标志,上古社会,人们种植的庄稼丰收了,就要感谢神灵的赐予,感谢的祭品自然是收获的食物。这顿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是人神共进的晚餐。逝去的各位亲人都被主人一一地招呼、请回。只有等各位先人礼仪性地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年夜饭的意义在这里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聚餐。
  现在,年夜饭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个晚上是合家团圆的良辰吉日。家庭是中国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只有回到了乡里庐墓之地,回到父母的身边,享受那顿盼望已久的年夜饭,我们的精神才得以安顿。
  所以,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见一见朝思暮想的亲人。春运是世界上最庞大也最为壮观的回家大“迁徙”,而那些归心似箭、不辞劳苦、长途跋涉的“迁徙大军”,都期望在年夜饭之前赶到。年夜饭成了召唤人们回家的信号、灯塔,远远超出了一顿饭的意义。
  而在一些人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饭桌前有一个位子,一副碗筷,但不见人影。这是表示这家的亲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赶到,或者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但家人忘不了他。摆上桌椅碗筷,权当亲人也在其中。
  民俗专家表示,作为家庭的盛宴,年夜飯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人们在一言一行、一饭一菜中寄寓了美好的愿望,希望来年事事顺心、吉祥如意。
  承载着“年文化”的文明积淀
  团圆饭是过年中人们借助饮食活动来表达华夏民族群体文化心理的一种方式,它承载的是数千年中国人“年文化”的文明积淀与文化蕴涵。
  年夜饭代表着至高无上。古时的贤明圣祖在年三十这天也会特赦犯人们回家去吃顿年夜饭,因为这顿饭代表着一个人真实活在世上至高无上的权力,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无可替代的。年饭之意不在饭,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
  年夜饭象征着幸福憧憬,再惨,惨不过杨白劳,但在年三十这天,杨白劳也要给喜儿买条红头绳,想办法张罗着吃顿年夜饭,喜儿那段“爹爹带回白面来,欢欢喜喜过个年”的唱词让我的父辈在忆苦思甜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叫“悲剧的铺垫”。
  年夜饭意味着根本的权力,海外的华人感触应是最深,印尼曾经禁止华人们庆祝新春,直到印尼前总统瓦希德就任后,取消了华人公开举行宗教信仰及民俗活动的禁令后,让印尼华人在隔了30多年后获准在不受限制下欢度春节,重新体现春节的喜洋洋气氛,让这顿年夜饭吃得轻松惬意。
  年夜饭就是中国人最内核的向心力,年夜饭的温情正是这样一种铭刻在民族的骨头里,温暖在一家人的问候中,沸腾在每一个人血脉中的温情。
  我们对年夜饭的重视,也就是对传统的重视,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千年传承都凝聚在年夜饭的餐桌上,“礼、义、仁、智、信”传统文化之精髓贯穿其中。而传统文化的复兴、价值的回归,也让每一个中国人对自我的身份有更好的认知。
  (《中国新时代》2017年01期、《人民日报》2014.1.30等)
其他文献
“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开展第二次合作。陈毅奉命到湘赣边区寻找谭余保领导的湘赣游击队,准备将其编入新四军。但谭余保误将陈毅当成叛徒,吊绑四天四夜,几乎误杀。待明白真相后,他亲手为陈毅解缚,愧悔至极。  差点误杀陈毅,最后成为至交  谭余保(1899年12月-1980年1月),湖南省茶陵县洮水乡人,1926年10月参加农民运动。192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上井冈山,随即被派回茶陵做秘密工
期刊
吃饭的时候,儿子向我寻问了一些我们单位的事儿,突然他对我说:“妈妈,我觉得你聪明能干,又爱学习,你应该有更好的发展才对。”我笑着问他,怎么发展?他说,当领导啊!去竞争副局长吧!  我足足地吃了一惊,不知道在他的心里,还装着一件这样的事儿,只好笑笑对他说:“哪像你想的那样,不能一步登天的,再说了,你觉得我现在不好吗?”他说,现在也很好,但是如果能再好一些不是更好吗?  “这样吧,咱也不可能一步登天,
期刊
听说如今困扰年轻人的一大难题是,父母热爱微信养生,该怎么办?  《生于碱性,死于酸性》《仿瓷餐具致癌》《喝豆浆可导致乳腺癌》……很多人三天两头就可以收到父母转发来的文章,许多文章一看标题,就觉得可笑,但还是架不住父母的唠叨,要求你按照养生帖说的那样生活,一旦你跟父母说,这个是假的,父母就不听劝。很多人只能无奈地接受养生帖的狂轰滥炸,甚至后悔将父母带进了微信这趟浑水。  难道我们就没辙了吗?父母相信
期刊
在台湾、新疆、西藏三省中,中共特别强调了台湾的解放问题。毛泽东强调:“不占领台湾,则国民党海、空军基地不能拔除,时时威胁上海及沿海各地;不占领台湾,则数十万吨船只不能取得,沿海沿江贸易受制于外航商业界。”  1949年1月至1950年10月是人民解放军进军全中国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国际因素对新疆、西藏、台湾等边疆地区的解放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共根据国际因素的演变情况,确定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 
期刊
溥仪是一个传奇历史人物,一生三次称“帝”,最终被改造成了普通公民。他的一生记录着一个“空前绝后”而又令人惊叹的历史奇迹,也恰恰是晚清以来百年历史演化的缩影。然而,围绕着他的一生仍有许多未曾披露的秘密。  溥仪一生为何神经质  溥仪可以说是一个传奇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悲剧人物。  溥仪是从小由祖母刘佳氏教养。刘佳氏受过刺激,对溥仪三岁前有重大影响——溥仪一生中的性格,多少有些神经质,与此并非没有关系。
期刊
“万岁”之称起初只是古代流行的祝福语,并没有任何神秘色彩。直到汉武帝时期,“万岁”的称谓方才神圣化,到了宋代,“万岁”的神圣色彩被进一步强化,并最终定于皇帝一人。  “万岁”起初并非皇帝专用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万岁”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千百年来,匍匐于专制淫威下的臣民口中的“万岁”就是专指皇帝,谁也不敢把自己与“万岁”联系起来。其实,“万岁”一词开始并非是皇帝的专用词,它的演变经历了
期刊
只要看看古代小说、戏剧就知道:道士一般都是拿剑的,一般都是像吕洞宾那样,背后背一把宝剑,就没有见过背一把刀的。道士是出家人,天天背一把兵器干什么?而且,为什么喜欢用剑而不喜欢用刀呢?  道士为啥喜欢拿兵器  并不是出家人都背兵器,比如和尚,就很少背剑。虽然少林七十二绝技里有一部《达摩剑谱》,但也没听说什么人练。和尚使的,要么是禅杖,要么是戒刀,要么就是棍子。  然而和尚们的禅杖也好、戒刀也好,都是
期刊
作为法西斯德国宣传机器曾经的组成部分,布伦希尔德·庞塞尔一直在“拒绝被谴责”和“忏悔”间摇摆不定。和人们印象中的“法西斯余孽”不同,这位105岁的老妪认为自己从未作恶,并不为过去感到悔恨,自称对纳粹暴行一无所知。  她的工作是“将说谎变成艺术”  “我很少在早上看到他。”庞塞尔合上布满皱纹的眼睑、用干枯的手指摩挲着下颌,回忆着自己大名鼎鼎的老板——纳粹宣传部部长约瑟夫·戈培尔。“他从勃兰登堡门附近
期刊
在中国古代,坊间就一直有“棒打出孝子”、“板子头上出状元”的说法,“棍棒教育”曾长期流行。但如何体罚,古人还是有讲究的,一般选择“打屁股”,而非“随便打”……  “笞尻”为何是体罚学生的常见方式  屁股,生理学上称为“臀”。对于臀,明代宁一玉在《析骨分经》中的“臀”条称:“尻上横骨为腰,挟腰髋骨两旁为机,机后为臀,属足太阳膀胱经。”与研究臀一样有历史的,则是体罚中的“打屁股”行为。  古代老师体罚
期刊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作为最高统帅的斯大林功不可没。战时几乎所有时间,斯大林都在莫斯科大本营中运筹帷幄,而1943年8月秘密前往格扎茨克和勒热夫之行,是斯大林战时唯一置身于距离首都一百公里开外的前线地带。  俄罗斯近日出版新书《手提箱札记·克格勃首任主席去世二十五年后面世的秘密日记》,其中的片段就详细记录了斯大林格扎茨克和勒热夫之行的故事。日记的主人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谢罗夫,1941-1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