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每个学生的生命密码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du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次赛课,没有获奖,但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近期,读了一篇文章《这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说,退休之后的大反思,让我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是于永正老人,他说,退休后才经常想,如果时光倒退十几年,让我再教一届小学生该有多好。“如果时光老人,再给我十几年的时间,让我重教一年级,上课时,我会关注每一位学生,不再只是关注教案教学。”“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会让学生从我这里体会到尊重平等民主。”“假如我回过头来再从事教育,我会视学生为朋友,我甚至不会称他们为学生,叫他们学生,那意味着我是长者,平等,就不存在了。”“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不会再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我会让每个学生喜欢我,爱上学,爱读书,爱思考,人人尽力了,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如果让我再教一届学生,我希望成为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师。”言辞平淡,句句肺腑,生命之思,黄钟大吕。
  看到于永正老人发自内心的恳切话语,我想起了那次赛课。时隔多年,我已经记不清太多的细节,我只记得我的“任性”。
  赛课,我还是做好充分准备的,上课班的班主任,也把优秀学生的名单给我了,同时也暗示我不要在意班里不听课的学生。可我一到课堂上,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我发现后排的几个学生,俨然路人一般,尽管有三个评委坐在那里。于是,我“任性”的毛病又犯了,我不能无视他们不管,用王栋生先生的话说:我不想教室里有任何一个学生郁郁寡欢,尤其是语文课。如果不能和每个学生的眼神会意,心灵碰撞,只为部分学生和评委上课有什么意思呢?课件什么的索性也不用了,我喜欢“忽悠”,“忽悠”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当时的课题是《我是一条小河》,我就记得那几个从不听课的学生,能深情地读诗了,能大胆谈起对诗歌的看法了,能懂得诗歌中的象征意义了,并且看到几个优秀学生的小诗后,也希望自己能写首诗试试了。那堂课评委说没有新意,没用课件,只给个二等奖,实际上二等奖就等于没有获奖。但我不后悔,现在想起来还是满满的幸福,只是这种幸福,别人体会不到。我想,那堂课里的学生也是幸福的,后来的教学生活也越发使我感受到:教师和学生在校园里的这种幸福感,是别的行业的人无法体验的。无言也默契,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
  爱因斯坦说,所谓教育,就是学校里面除了分数,除了知识以外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教育。“一个教师如果能够真正影响几个学生的生命,真正地走进他们的心灵,真正地成为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他的生命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了。”朱永新教授如是说。
  今年接了一个新班,第一天上课,我就发现,有两个学生很特殊,一个活泼无比,声音响亮,喜欢接老师的话;另一个面无表情,不动声色,愣是一副“心若不动,风又奈何”的禅定状态。这两位学生,在班里应该就是被判了“死刑”——注定教不好的——学生。特别是这位面无表情的学生,他一直就是没有任何表情,不管你说些什么。我明白,这是一位数年来和教师、家长“斗志斗勇”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学生,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法宝,“任尔东西南北风”。在和所有的教师一样苦口婆心之后,我和他放学路上唠家常:“你知道我住在哪个小区吗?”没有反应。“我和你同住一个“村”呢?”他开始有点不相信地看着我,总算有点反应了,我想。“难道你没感觉到刚开学,我就特别关注你吗?”他点点头。“你看我对你多关照啊,你呢老不理我。”他羞赧地笑了,那一刻,我发现他的笑容竟如此美好,其实他的音质也很好听。接着,他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他喜欢看儿童文学作品,法律方面、科幻方面的书也经常看点。“哈,比我涉猎的还广呢。”我夸赞他说。“我也喜欢看环保方面的书,人类很残忍,每天几秒钟都有一种生物在灭绝。”我更是吃惊,这个从无表情也不开口讲话的学生,竟有一颗如此柔软善良的心。他有自己的世界,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呢?他引发了我的兴趣,我只知道,他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在二三十分左右,他能逆转吗?我能激发出他学习的兴趣吗?国庆假期结束了,布置的两篇摘抄笔记,他又没有写。晚自习的时候,我走到他身边,我把我写的笔记,递给他看,上面写的是我和他相识以来的事情以及那天的聊天内容。这个学生,看得很快,我看出他的神情在变化,让我更没想到的事,我发现他,有两次在擦拭眼睛。
  “相信学生,无限地相信教师和学生的潜力。”我想起了朱永新教授的话。“相信还不够,还要无限地,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这个潜能是我们所无法预料、无法相信的。”我的心里充满了欢乐,我仿佛找到了打开这个学生心扉的密码。
  我从没有在他面前提过分数——分数,尤其是语文分数,真的不能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学生在成长,在变化,每朵花都有它自己开放的时间,有的早,有的晚,总之是花,迟早都会开放的。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生命密码!
其他文献
余映潮“板块式教学”设计是在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运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其核心是学生主体理念得到全方位的落实;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坚持了简洁实用的原则;设计思路追求的境界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合乎语文素质养成的特有规律。他提出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要素论”——“诵读,品析,积累”,进而概括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20 字诀”——“思路明晰,提
期刊
华罗庚先生说过:“数与形本是两依倚,焉能分作两边飞. 数缺形时少直观, 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是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同时数形结合并不等同于严格的证明,又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事半功倍,用不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出现错误.我们应力求避免学生在数形结合中的典型错误,充分发挥数形结合的作用,使抽象变直观,复杂变简单”。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期刊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
期刊
目前,新课改实施的如火如荼,教学改革的内容也逐渐深入,各科教师都将高效课堂作为了自己对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目前,语文教学的状况不算太好,教师经常为教学效率的低下而感到苦恼。为了实现高效课堂,我们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措施呢?在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总结了一些相关的经验,现对此进行一些浅显的研究与论述。  一、更新观念,实施探究式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期刊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若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是一首毛泽东书写长征豪情的名诗,它曾在以前的初中语文课本上作为讲读课出现,现在新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中仍保留有;在新版的初中历史课本八年级上册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将《长征》诗的第一句作为课题,同时又把全诗作为该课引文的重要内容介绍,足见这首诗的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的难题。不少学生写的作文主题粗俗,内容宽泛,层次混乱,语言贫乏,读来如同嚼蜡。针对这些问题,语文教师应该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摸索,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细心观察,参与课内外活动,鼓励学生积累与思考,使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语言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没有一定
期刊
一、引言  作文教学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语文教学中却是最薄弱的环节。《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而教学现实却是学生一上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教师要学生交作文,学生就敷衍、搪塞,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写作欲望,农村初中更是如此。总之,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写作成了困扰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的一大
期刊
《祝福》是鲁迅1924年创作的小说,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小说通过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突出了彻底反封建的主题。作为鲁迅小说十分经典的代表作,高中语文教材虽历经若干次改版,但一直都将它收入小说教学单元。对于这一课的教学,一般的教法是紧紧抓住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依照介绍作者、背景
期刊
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已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延伸和拓展,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组成。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学生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
期刊
怀一颗虔诚之心观看了省专家老师《记承天寺夜游》的三次备课两轮打磨的过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老师对切入点和主问题的巧妙把握,对文本细腻深刻的解读,对课堂环节的艺术处理,都给了我深深地启发和触动。  前段时间,我也曾经执教过苏轼的这篇短文的公开课。当时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查找资料,细研文本,经过一次次的讨论修改,从千头百绪到清晰明了,期间的繁琐艰辛不必言说。但讲完之后,仍有意犹未尽之感,感觉还是肤浅,对
期刊